維信金科在港上市「叫好不叫座」 賣方稱定價不具吸引力

維信金科在港上市“叫好不叫座” 賣方稱定價不具吸引力

上市即“破發”。

近期,包括國內金融科技企業在內的一眾新經濟企業登陸香港資本市場後均陷入了這樣一個怪圈。

同樣,6月21日,維信金科(02003.HK)首日在港上市交易,但公司股價表現並沒有叫好又叫座。

儘管有瑞信、高盛、JP摩根等三大國際頂尖投行聯席保薦,以及中化集團子公司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託有限公司和中信資本旗下臻益有限公司等兩大中字頭企業作為基石投資者護航,維信金科也難免落入盤中“破發”的俗套。

當天早盤,公司股票以20.00港元平開之後便逐級下探,盤中最低時探底至18.80港元,較IPO價格“破發”6%。

直到臨收盤前,公司股價才力挽狂瀾,重回發行價之上。截至終盤,公司股票報收20.45港元,全天上漲2.25%。

6月20日,維信金科公告披露,每股股份的發售價定位20港元,根據發售價計算,經扣除全球發售相關承銷佣金,獎勵費用及其他估計費用後,並假設超額配售權並無獲行使,維信金科將收取的全球發售所得款項淨額估計約11.905億港元。

據公司招股說明書披露,以未償還貸款本金餘額計,截至2017年12月31日,維信金科是中國排名前10的獨立在線消費金融服務提供商之一。同時,公司的維信卡卡貸產品系列在中國的信用卡餘額代償市場排名第一,約佔16.4%的市場份額。

不過,東亞證券分析員Paul Sham表示,以維信金科的招股價中位數計算,其市賬率範圍為3.1倍至3.4倍。考慮到其盈利前景的不確定性及較細小的業務規模,維信金科的定價並不有吸引力。

公司預計今年仍將淨虧損

互金咖注意到,由於維信金科的業務仍處於實現盈利的初期及錄得重大減值損失,公司過去數年均出現重大淨虧損。

維信金科在港上市“叫好不叫座” 賣方稱定價不具吸引力

維信金科在港上市“叫好不叫座” 賣方稱定價不具吸引力

而且,公司還預計,2018年仍將出現淨虧損,主要是緣於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虧損大幅提高,以及購股權設計下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大幅增加。

據公司招股說明書顯示,2015年-2017年,維信金科分別實現總收入10.6億元、14.3億元和27.1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59.6%;報告期內公司虧損淨額分別為人民幣3.03億元、5.65億元及10億元。其中,2017年的經調整後淨利潤為2.9億元。

此外,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公司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虧損分別為1.46億元、2.7億元和12.9億元。

據悉,維信金科此次發行6857.18萬股,集資淨額11.9億元,此次募集所得款項淨額約70%將用於進一步鞏固包括融資擔保公司在內各附屬公司的資本基礎;約20%將用於進一步增強公司的研究及技術能力;約10%將用於一般企業用途。

對此,Paul Sham認為,公司在短期內未必能實現盈利或產生正經營現金流。其理由在於,截至目前,在線消費金融市場呈現高度的競爭性與分散化。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有約350家在線消費金融服務提供商正在該市場營運。

此外,維信金科的主要競爭來自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如銀行)及電子商務驅動分期平臺(如螞蟻金服)。他們比維信金科擁有更強大的資本實力及更強大的品牌認受性。

“維信金科上市後,首次公開發售前的投資者持有上市股票的37.21%股權。鑑於其投資成本相對較低,每股僅0.50美元至1.6123美元不等,該等投資者很有可能在禁售期後(上市後180天)賣出其所持有的股份,於中線而言規限了股價的上升空間。”Paul Sham預計。

其中,基石投資者臻益有限公司和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託有限公司各認購392.5萬股、758.74萬股股份,合共1151.24萬股股份,相當於全球發售完成後公司已發行股本總額約2.31%,及全球發售下的發售股份數目約16.79%(假設超額配股權並未獲行使)。二者分別斥資7800萬港元、1.57億港元認購。

資產減值損失計提攀升

此外,維信金科招股書還表明,報告期,公司資產減值損失計提逐年出現大幅攀升。截至2015年、2016年及2017年12月31日止各年度,維信金科分別錄得減值虧損7.38億元、10.02億元及14.17億元。

維信金科在港上市“叫好不叫座” 賣方稱定價不具吸引力

維信金科在港上市“叫好不叫座” 賣方稱定價不具吸引力

相對應的是,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維信金科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2.2%、9.6%和8.1%。

截至目前,公司旗下主要有信用卡餘額代償、消費信貸、在線至線下信貸三大產品系列,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分別實現貸款35.3億元、78.7億元及245.4億元。其中,就2017年而言,57.7%為信用卡餘額代償、32%為消費信貸產品、10.3%為在線至線下信貸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維信金科服務的客戶是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暫未覆蓋的長尾客戶,與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服務客戶群體相似。

對此,中信證券研究員肖斐斐表示,實際上,不僅僅是維信金科,互金上市企業均加大了資產減值損失的計提。

如趣店、樂信和維信金科2017年減值損失的金額分別增長358%、159%和41%。其中,趣店和樂信“資產減值損失/營業收入”的比例也較2016年大幅上升至12.67%和10.96%,同比分別增加了3.51百分點和5.51個百分點,而維信金科的這一比例儘管略有下滑但仍維持在52.37%的較高水平,2016年為69.96%。

相比之下,維信金科之所以常年保持了較高的撥備計提,主要是因為公司一直存在較高的逾期率,2015-2017年逾期90天以上、1年以內貸款佔比分別為10.5%、8%和8.7%。

此外,自2017年12月銀監會發文規範現金貸業務,禁止通過P2P、地方交易所等渠道融資,且資產證券化等出表部分應與表內融資合併計算“融資總額/資本淨額”要求,限制了槓桿的擴張。此舉也將使得各大平臺資金來源和成本壓力增大,或約束未來資產高速擴張。

如趣店和維信金科2017年借款利息支出分別增長226%和108%、而借款餘額僅增91%和87%,若以“期初期末平均餘額法”計算,兩家平臺的借款平均付息率均在10%以上。

總的來看,儘管互金上市企業的消費金融業務增長更快、收益更高,但未來也可能面臨更大經營壓力,一方面來自監管環境趨嚴,另一方面則源自資金來源約束。消費金融原本就屬於資金消耗型業務,而市場和監管環境的變化則進一步加大了資金來源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