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大學生返鄉當「雞倌」


新華社呼和浩特7月4日電題:90後大學生返鄉當“雞倌”

新華社記者李仁虎、王雨蕭、張麗娜

幾千只小雞在房前屋後悠閒“散步”,咕咕聲此起彼伏,代朝魯門端來一大盆玉米麵,小雞們“唰”地一擁而上,爭相吃食……陽光打在代朝魯門的臉上,這個蒙古族小夥的笑容愈發燦爛。

“今年養了將近2萬隻雞,保守預計能收入二三十萬元,現在的農村已經和過去大不一樣,只要腦子靈活,根本不愁賺錢!”代朝魯門興奮地對記者說。

1990年出生的代朝魯門家住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諾勒嘎查,大學畢業後在呼和浩特市先後幹過三種工作。2015年偶然看到一則北大畢業生辭職返鄉創業的報道,想到家鄉土地多、氣候乾涼,代朝魯門萌生了返鄉“創業夢”——規模養雞。“剛開始家裡人特別反對,覺得在城市才算‘混得好’,回鄉下‘沒出息’,大學白讀了。”代朝魯門說,雖然當時家人不支持,但他始終堅信,只要肯幹,一定能成功。

2016年秋天,“小試牛刀”的代朝魯門從哈爾濱一家孵化場購進500只雞苗。代朝魯門白天泡在“養雞貼吧”看各種養殖經驗,夜裡每隔一會兒就要進雞棚檢查,生怕那些為取暖而擠成一團的小雞出現“踩踏事故”,每晚只能睡一兩個小時。功夫不負有心人,500只雞苗全部健康出欄,飼養出售掙了2萬多元。初嘗甜頭,第二年代朝魯門一次性購買2000多隻雞苗,今年繼續擴大規模。

去年,當地政府牽線搭橋,通過集中訂購促成代朝魯門與貧困戶合作,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21戶貧困戶共訂購了2100只雞仔。由於代朝魯門的雞仔質量好、產蛋率高、不易生病,貧困戶養殖後普遍獲得較好收益,今年他們又下了1萬隻雞仔的“大單”。

“一個人富不算富,能帶動鄉親們脫貧,是我最高興的事!”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代朝魯門還僱了3個貧困戶來幫忙,月工資3000元,對貧困戶來講是一筆不錯的收入。兒子成了創業致富帶頭人,代朝魯門的父母也一掃之前的愁眉苦臉,逢人就笑嘻嘻地說:“俺家孩子雞養得可好啦!”之前不支持他的那些親戚,如今隔三岔五跑到家裡來取“養雞經”。

今年6月,當地政府為代朝魯門免費提供2萬平方米草地,作為擴大規模後的散養基地。有了政府的支持,代朝魯門覺得幹勁兒更足了,下一步他打算註冊商標,打出自己的品牌。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年輕人來說,農村不再是想要逃離的貧瘠地,而是一片可以施展理想抱負的沃土。”代朝魯門說,他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候鳥”飛回農村創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