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自身硬實力躋身梁山四巨頭,公孫勝最後爲何選擇離開權力場

憑自身硬實力躋身梁山四巨頭,公孫勝最後為何選擇離開權力場

把這份好漢座次名單挨個看下去,第四位是入雲龍公孫勝。

一個人的形象如何,這不僅單單是指這個人的外貌如何,給人第一感覺如何這些外在因素,更重要的還有他的內在,諸如他的性格特質,諸如他的喜惡,諸如他的抱負等等。所以形象兩字,感覺起來容易,但很多時候卻是無法言語出來,沒法精簡的進行描繪。

憑自身硬實力躋身梁山四巨頭,公孫勝最後為何選擇離開權力場

這位公孫先生從七星聚義取生辰綱時就現身,也算是出場早的人物,可不知為什麼我對這位公孫先生的印象始終難以深刻,除了剛出場時“正在莊門外綠槐樹下,一頭打,一頭口裡說道:‘不識好人!’”的一幕,便只剩下那些神乎其神虛無飄緲的“道術”。

生辰綱事件東窗事發以後,公孫勝和晁蓋一同擊退了官兵,逃到了梁山,火併王倫,晁蓋也當上了梁山的第一把手。作為晁蓋得力助手的公孫勝自然也是扶搖而上,成了梁山的第三把手。

憑自身硬實力躋身梁山四巨頭,公孫勝最後為何選擇離開權力場

這一路上,公孫勝也是十分積極的,公孫勝如此積極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為了權力。但這份權力的背後,對於公孫勝來講是扶危濟困。從訴求上來講,公孫勝雖閒雲野鶴,但也需要能夠閒雲野鶴的根據地。

晁蓋這個人,對朋友不錯。一個上司再有能耐,但對下屬不好,都是白搭。好在晁蓋是個好領導,公孫勝在他那裡看到了自己的發展空間,去為他賣命也是意料之中的了。晁蓋雖然沒有文化,不像吳用那樣腹有詩書,能說出幾大段文縐縐的詩文來顯擺。但通看歷史,似乎就能發現,做大事的人,好像和文化真沒絕對關係。

憑自身硬實力躋身梁山四巨頭,公孫勝最後為何選擇離開權力場

為什麼這麼說呢?比如我們熟知的劉邦,也沒讀幾天書。還不是照樣成了皇帝,統一天下了?還有楚霸王項羽,因喜歡練武而少了讀書,不也是成了楚霸王麼?即便後來失敗了,但他比大多數一心只想讀聖賢書的讀書人好多了。再來看看讀書人范進,苦讀詩書大半輩子,結果呢?白髮蒼蒼之時中了舉人,卻因為太高興發瘋了?這是不是看著就很諷刺?

這個道理,公孫勝也是明白的。因此,他沒有選擇看似仗義但心思詭異的宋江,也沒有選擇佈施天下卻看人分三五九等的柴進大官人。從這一點來看,公孫勝是聰明的,他理智了,沒有隨波逐流。

憑自身硬實力躋身梁山四巨頭,公孫勝最後為何選擇離開權力場

待到宋江上了梁山後,對待公孫勝也是不錯的。當然了,這份“不錯”全是基於公孫勝在梁山的真實身份——宗教領袖。這個時期的公孫勝,所謂的權力其實也沒有受到威脅。最後,也許大家都很奇怪,權力就在自己眼前,為何會選擇了離開權力場,躲進了深山?

憑自身硬實力躋身梁山四巨頭,公孫勝最後為何選擇離開權力場

對於公孫勝和宋江之間的矛盾,刀叔總結為三點:

作為一個曾經公務系統的人,宋江的理念是忠君保國,他的忠已經到了“愚”的地步,這與公孫勝閒雲野鶴偏安一隅的思想並不符;

解救宋江後,宋江所帶的圈子也上了梁山,我們稱其為宋江派,這與公孫勝所依附的晁蓋派又是一個矛盾,公孫勝雖然有政治智慧,但並不想因為政治而站隊;

宋江等人上山後,所持的理念進而引發社會各路人馬的加盟。而公孫勝是一個道教人物,這種生活方式不是他所願意看到的,也就是和他本意相反。

憑自身硬實力躋身梁山四巨頭,公孫勝最後為何選擇離開權力場

基於以上三點,最終導致了公孫勝第一次離開梁山!而公孫勝第二次離開梁山,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是宋江向羅真人“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