鶻鷹有救了!關鍵技術大獲成功 候選女院士力挽狂瀾

鶻鷹有救了!四代中推大獲成功,候選女院士功高蓋世

突然來到的驚喜

最近傳出中航發渦輪院黃維娜總師已經報請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而在中國軍事界,誰都知道黃維娜是“先進中推”的總設計師,既然中航發報請黃維娜工程院院士,黃維娜總師肯定是站在取得巨大成績這個資格上的。

很多年前,黃維娜就是先進中推的總師,所以由此可以認為四代中推已經定型首飛了,這在中國航空史上都是一件大事,而且是一件天大的事兒。要知道,之前全世界的四代中推發動機只有美國的F414和英國的EJ230,黃維娜的這個成就足以寫進中國當代航空史的史冊,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鶻鷹有救了!關鍵技術大獲成功 候選女院士力挽狂瀾

上圖 國產9500公斤中推,不是四代中推,參照一下

鶻鷹有救了!關鍵技術大獲成功 候選女院士力挽狂瀾

上圖 英國的EJ200中推,四代中推是EJ230可惜沒圖,參照看看即可

要獲得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資格,這個成績足夠了。

首先糾正軍迷裡對“先進中推”叫法的錯誤,正確的應該叫“四代中推”。不用先進中推這個詞,主要是先進這個詞是定語,如果後來出了更先進的叫什麼?叫“更先進中推”?顯然不準確,但是標出代差,就容易區別了,比如“三代中推”“四代中推”“五代中推”。

國際上四代中推性能表述是有統一標準的,比如一種中等推力的渦扇發動機必須滿足 推比是10 ,加力推力達到110KN(11噸),可以超巡、超機動的高性能,這是四代中推的統一標準。

所以“先進中推”一詞有時間的侷限性,跟誰比先進呢,不明確。正確的叫法就是叫四代中推,那麼推力大小和技術水平就明確了。

四代中推一把就將鶻鷹推到了世界頂尖四代機的神位上

距離2012年10月31日鶻鷹首飛到現在已經過去6年,之前人們一直有個擔心,就是鶻鷹氣動外形和航電都飛出來了,現在的發動機已經換了2回,一回是俄羅斯的RD93,一回是國產仿製RD93的WS13E,這兩款發動機推力小,屬於三代渦扇發動機,基本已經過時,四代機帶著三代發動機作戰,就不能算名副其實的四代機,嚴格的說四代機的鶻鷹等於沒有發動機。

如果鶻鷹等於沒有發動機怎麼辦?會不會重蹈早年殲9失敗的覆轍?這種擔心隨著鶻鷹2.0首飛再次加重。

戰爭年代我軍都是小米加步槍,沒有空軍,吃盡了敵機狂轟濫炸的苦頭。所以在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加倍努力想要儘快的建立一支強大的空軍,往往是先搞飛機,後搞發動機。既要研製一款飛機才會研發配套的發動機,飛機如果下馬,發動機隨之下馬。發動機一下馬,人員和材料流失,而發動機技術是有繼承性和連續性的,是一種長期持續不斷的技術和經驗的積累,一旦中斷再想接續起來很難。

美英等國家,儘管飛機發動機的型號繁多,但是算起來,當今成名的發動機都是從幾十年前的幾種型號不多的核心機發展起來的。比如美國GE公司早年為B1B轟炸機研發的F101發動機的核心機,後來衍生出很多不同推力的發動機,一部分用在F15\F16\F18飛機的F110和F404發動機上。而最近創造了全世界銷售量最大(10000臺)的CFM-56發動機,核心機也來自當年的F101。世界上推力最大的GE90(用在波音777\787等大型客機上),推力達到57噸,其核心機竟然來自F18戰鬥機的F404發動機的核心機,而F404居然也來自F101。算起來,國產C919大客機的LEAP-C發動機的核心機也來自CFM-56,也能跟F101扯上關係。

發動機的研發週期一般要長過飛機研製5-10年甚至更長,而從三代發動機到四代發動機幾乎經過了30年以上。

鶻鷹從首飛的第一天起,就有人擔心鶻鷹會重新犯老錯誤,這也是有人一直不看好鶻鷹的根本原因。

這種擔心隨著四代中推的成功已經煙消雲散。

鶻鷹有救了!關鍵技術大獲成功 候選女院士力挽狂瀾

鶻鷹敢於飛起來,肯定是已經充分了解了四代中推的進展,正是應了那句“不見兔子不撒鷹”的話。

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航發的成敗決定著飛機研發的命運和最終結局,鶻鷹殲31的設計者敢於先把飛機飛起來,肯定是站在四代中推成功已成定局的基礎上的,有句話叫“人類不可能在同一塊石頭上絆倒”,鶻鷹殲31的設計者同樣也不會重蹈過去重大挫折的覆轍。鶻鷹殲31設計和研發的成功應該是有備無患的結果。

巾幗英雄

嚴格的說鶻鷹能夠飛起來,多虧了四代中推的總設計師黃維娜。

黃維娜,女,西北工業大學、英國克萊菲爾德大學雙碩士學位,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現任中航工業貴州黎陽航空發動機公司貴州航空發動機研究所所長兼總設計師。黃維娜當選為中航工業2009年度十大“風雲人物”。

2003年初,黃維娜被授予貴州航空工業集團“勞動模範”稱號,2003年5月榮獲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2004年3月被評選為全國三八紅旗手,2006年4月榮獲航空工業創建55週年“航空報國突出貢獻獎”,2008年4月榮獲中航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十大傑出青年”稱號;2004年一項成果獲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年一項成果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在“十五”航空科學技術研究項目中榮立部級個人二等功,2009年獲中航工業國慶閱兵式技術保障先進個人一等獎。

據介紹,黃維娜目前至少是四代中推總設計師,WS-13IPE總設計師,渦扇發動機岷山總設計師,WS-16(高速靶機發動機)等先進發動機的總設計師。

另外,黃維娜還有一個頭銜:中國航發渦輪院(624所)總設計師。

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現擁有大型連續氣源航空發動機高空模擬試車臺和渦軸試車臺,是國內高性能航空動力裝置預先研究的技術抓總單位、航空發動機核心機預研的總設計單位。擁有一支能協作攻關,具有近百種配套專業的,能夠承擔動力機械、機械工藝、電氣工程、電子技術、測試技術及計算機軟件的研究隊伍。建有完整配套的整機試驗設備高空模擬試車臺和各種零部件、系統試驗研究設備,可為各種型號發動機整機和零部件開展試驗研究工作。研究所20多年來已取得各級技術成果700多項,其中獲國家、部、省級以上科技成果獎100多項,部分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渦漿發動機高空模擬試車臺,以及40餘臺零部件試驗設備,其中1/3左右為國內唯一或居技術領先地位,部分設備可以與西方國家同類設備媲美。高空臺199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該院先後承擔高性能推進系統工程機研三大高壓部件研製,中等推力發動機核心機研製等任務。目前承擔高推重比發動機核心機研製,航空推進技術驗證計劃、多用途發動機研製、重點型號試驗等任務。行成可較為完善的技術體系、設計規範和數據庫。建院以來,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19項,部及科技進步獎132項,為國防科技工業建設和武器裝備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看看這個被稱為中國航發聖地的研究院所承擔的任務就知道在這個研究院當總設計師應該是個什麼重要的角色了!

有關黃維娜總設計師的傳說很多,總的說,任職渦輪院總設計師側重理論和預先研究以及鑑定(核心機),任職貴發總設計師側重實踐和應用(整機),而且雙雙取得了傲人的成就,否則如此年輕就能被推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沒有在中國航空發動機重大專項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是不可能的。

四代中推已經在2016年年初點火試車,黃維娜作為總設計師自然居功至偉,今年是2018年,又經過兩年的反覆磨合大功告成,明年報請院士資格當然是實至名歸。

實際上,今天的四代中推可以追溯到渦輪院70年代末開始的“高推預研2”項目上,迄今已經過去了近40年。有種說法,從二代發動機到三代發動機需要15至20年的研發週期,而從三代發動機到四代發動機需要30年到35年的研發週期。比如美國三代的F100到四代的F119(F22的發動機)整整經過了36年的研發週期。中國從高推預研2到現在的四代中推這個研發週期算起來近40年,可以說四代中推這個研發週期絕對符合一般規律,並不是有人印象裡急功近利的結果,是成熟可靠的延續和繼承。

高推預研項目2性質上屬於當年預研探索的一代,經過了近兩代人持之以恆不懈的努力,如今在衍生型號上演變成成熟可靠的型號發動機、大功告成絕對是實至名歸。

一臺先進發動機從初始到誕生必然經過了數不清挫折和困難的艱苦路程,任何國家都一樣,黃維娜之所以在四代中推如此漫長的研發過程中能夠一錘定音獲得殊榮,絕對是起到了承前啟後突破關鍵技術瓶頸的巨大作用。

高推預研2還衍生了共和國航空工業發動機歷史上許多重大技術成果,除了中推核心機,還衍生出了CG-2000超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渦扇12軍用中推,還有QC-160燃氣輪機等等,而這些成果有不少都與黃維娜總設計師有關。試想,沒有兩下子哪能擔負起如此大的責任,一院一所的一把手兼總設計師,那是何等智慧和才能!

鶻鷹殲31將迎來輝煌的前程

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個同時研製兩種隱身戰鬥機的國家,國人為這樣的殊榮倍感自豪和驕傲。但是長期以來,有人打著各種旗號否定鶻鷹殲31,甚至把她說的一錢不值。這種看似技術之爭的背後是妄圖否定中國是第二個同時研製兩種隱身戰鬥機國家的崇高地位,否掉了一種,哪裡還有兩種?

特別是最近,美國航空發動機製造商普惠公司日前對外透露,其F135發動機第二階段改進型號(即“增長選項2”)取得巨大進展並且即將進行測試,屆時,該發動機推力將再次刷新世界紀錄,達到21.3噸至22噸,從而使得裝備該型發動機的美F-35戰鬥機作戰性能得到大幅提高。

這個消息給國內的鶻鷹反對者們又打了一次雞血,甚至有人藉機叫喊,別說肥電超鶻鷹就是超殲20都不在話下,還有叫嚷中國發動機一百年一千年也趕不上美國,人家美國妥妥的將發動機製造進入了自由王國,想這麼做就能怎麼做等等,這些言論發佈者真是醜態百出,跪舔到如此肉麻也很罕見。

美國真的能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嗎?哪為什麼不再設計一款新的四代機頂替遭人詬病十幾年的F35肥電?

事情來的也湊巧,就在此時中航發傳來黃維娜總設計師將被推選為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喜訊,間接的證實了中國四代中推大獲成功的消息。

前面說過四代中推渦扇發動機必須滿足 推比是10 ,加力推力達到110KN(11噸),可以超巡、超機動的高性能的要求。

那麼,鶻鷹殲31裝兩臺四代中推的合計推力也妥妥的可以達到22噸,但是鶻鷹殲31總推力達到22噸的價值和意義卻遠超F35肥電。

首先,鶻鷹機身的總重量比肥電F35要輕,那麼絕對速度和超音速巡航的持久性也將超肥電F35。

  1. 鶻鷹氣動外形要比F35優秀的多,鶻鷹是按照高機動型設計的,本身就突出了敏捷性和機動性,整體氣動外形類似F22。而2.0版的鶻鷹又在1.0版的基礎上經過反覆吹風修形達到了更高的水平,尾翼從原來的梯形修形為後掠形,機身略微加寬可以容納更大更多的武器。

  2. 鶻鷹更得益於雙髮結構,不管是空軍型還是海軍的艦載機型,在飛行安全上至少是F35的兩倍。特別是在戰時,高強度的使用總會使飛機的安全冗餘度下降,一旦維修保養不到位,F35單臺發動機出事肯定要摔,而鶻鷹兩臺發動機,一臺出事,另外一臺還能確保安全,這是F35絕對的劣勢。

鶻鷹有救了!關鍵技術大獲成功 候選女院士力挽狂瀾

鶻鷹有救了!關鍵技術大獲成功 候選女院士力挽狂瀾

  1. 鶻鷹的隱身性能更佳,機身的光滑度遠勝F35肥電,多餘的鼓包結構也比F35少的多,雷達反射截面積RCS指數肯定好於F35。那麼,不管是中遠距離攔截還是近距離格鬥,鶻鷹都能做到“先敵發現、先敵發射、先敵摧毀”。視距內格鬥,F35有的技術優勢鶻鷹都有,分佈式光電系統、智能型頭盔,鶻鷹都有。但是敏捷性和超機動性鶻鷹有的F35就差很多了。

最近網上還在流傳著一個消息:鶻鷹殲31“立項”了,一石激起千層浪,討論非常熱烈。誰給鶻鷹殲31立項了?中國軍方還是中航工業?

央視《軍情時間到》節目中,權威軍事專家尹卓將軍坦言,未來的中國航母不可能用落後的艦載機去迎戰F35,殲20和殲31必須上艦!

中國的成飛和沈飛在研發殲20和殲31後都擁有了豐富的建造四代機的經驗,殲20和殲31哪種可以成為未來航母的四代艦載機都有可能,甚至出現高低搭配,兩型都上航母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只要切實需要,兩種四代機都上航母完全有可能,我們不缺技術和資金,哪還缺什麼呢?

鶻鷹有救了!關鍵技術大獲成功 候選女院士力挽狂瀾

一直關注中國軍力發展的巴基斯坦軍方今年年初也給鶻鷹殲31“立項”了,要在鶻鷹的技術基礎上營造中巴合作的五代機,這個消息已經被證實。

鶻鷹的前途越來越明朗化,前程似錦。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5月17日文章,原題:對美貿易戰,中國如何反而受益 專家們一直把中國快速增長歸因於政府的種種改革措施。這些措施無疑有助於釋放中國經濟潛力。但其中很多因素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存在,卻沒一個國家像中國那樣快速持久增長。所以,中國崛起為全球大國背後的終極力量,應到經濟領域以外尋找。主要是植根於中國歷史文化的一連串遺產因素,它們共同影響中國民眾和政府追求個人幸福或國家目標時的行為。主要是5個因素:國家體量、民族構成、國民價值體系、人力資本和國家的戰略規劃。

這個美國《國家利益》總結的還不錯,很深刻。說到底,爭來爭去還是體制之爭、道路之爭、文化之爭,制度之爭。

中國人民能夠取得今天的輝煌成就,當然得益於我們的制度、體制、道路、文化。

世界文明的牌桌上,所有曾經跟中華文明過招的對手,都已經土崩瓦解被歷史埋進了墳墓,只有我們依然存在。

世界文明的長河中,所有曾經輝煌的文明都成了遺蹟或者複製品,只有我們的文明從未中斷!

中國人民有能力有決心有信心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的崛起是一種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