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尊號、封號、廟號和諡號有什麼區別?

歷史區的哈士奇


諡號

諡號是一般人死之後根據生前的的貢獻追加的,追加的對象是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止於民國。諡號一般沒有字數限制少則幾個字多則幾十個字,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為諡號有所不妥於是廢除,但是到了漢朝又被拎了出來,但是唐朝比較意外唐玄宗李隆基決定來個七個字的諡號,於是乎高祖李淵的諡號變成了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太宗李世民則變成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明朝的字也不少崇禎只是我們看到的簡稱罷了其實他的全稱是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但是到了滿清,努爾哈赤的諡號到了極致,二十餘字簡直喪心病狂: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他可謂諡號最長的了但是並不是我們看到的諡號就是全稱也有可能是簡寫,比如漢朝以孝治國,所以皇帝的諡號前要注一孝字如漢孝惠帝,漢孝武帝等等,這些是官諡,還有一些是給官員的諡號,這些諡號多半是死後追封比如嶽武穆武穆是岳飛的諡號後諡忠武,李中堂諡號文忠,曾國藩人稱曾文正公,其實文正是諡號也是文官裡的最高級。



廟號

廟號是對於有能的國君而準備,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所以我們能看到一些開國皇帝多為什麼什麼祖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以前的廟號制定十分嚴格但是秦朝廢止了這些制度,漢朝使用廟號但並不是漢朝皇帝人人都有廟號比如文景之治的漢景帝沒有廟號他爹和他兒子都有,漢文帝是太宗孝文皇帝,漢武帝是世宗孝武皇帝,但是又說到了但是,漢朝過了之後這個廟號就變得隨意了起來,沒人在意貌似只要是個皇帝就有廟號尤其是唐朝之後,是個皇帝都有廟號如唐高祖,唐太宗,唐玄宗,唐高宗等等。


尊號

尊號和諡號一樣都是死後定的但是唐朝就管不了那麼多了,活著時就已經有了尊號如唐玄宗的尊號為開元天地天寶聖文神武孝德應道皇帝,趙匡胤大大的尊號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這些字看著都眼花,而且都是一些好的字寫在上面和諡號不同你生前就可以寫了,所以這些皇帝就專撿好聽的寫,什麼好聽寫什麼於是乎自己的尊號寫的又好又長。另外再給你科普一下徽號和尊號的作用相同好聽而且長如慈禧老佛爺的徽號就是: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聖母皇太后,但是徽號不可以比皇帝諡號要長,就這一點點要求。


封號

最後再來談談封號,這個封號不是封帳號的意思啊,所謂的封號就是給你個名分簡單點就是這麼個意思,比如說我是個妃子那麼我是個什麼妃子呢,得有個名分吧,於是乎就取一些好聽的字作為自己的封號,比如淑妃啊,珍妃啊,等等,其次封號古代的公務員名稱也是個封號比如說我在朝廷當官當什麼官啊,這個官職就是封號,比如說我是大將軍,驃騎大將軍這就是我的封號,但是像那些爵位就不屬於這個封號範疇了,是表示自己地位和功勳的。如漢壽亭侯,武鄉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