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傳統文化新生,需要新媒體的加持?

為什麼傳統文化新生,需要新媒體的加持?

這還只是傳統文化與新媒體碰撞的冰山一角。在當下,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文化的復興已經成為了必然的趨勢。而互聯網的加持,以博物館,手工藝人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讓歷史或傳統文化迸發出新的生命和色彩。

1、傳統文化復興需要新媒體加持

據媒體報道,僅僅在2017年,國內博物館的老大——故宮開發的文創產品,就通過新媒體和互聯網平臺的傳播,在電商等方面取得了超過10億元營收。當前沿的互聯網遇到古老的博物館,發生的劇烈化學反應讓很多人吃驚和意外,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傳統文化成為了潮流。這還只是國內諸多博物館其中的一個案例,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和傳統文化機構紛紛觸網,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傳統文化類節目一個接一個的爆紅。熱門的文化事件背後,一個事實正在被人們接受:傳統文化復興的大潮來了。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新媒體的加持,為傳統文化帶來新的引爆點。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8年,僅僅是傳統文化電商一項的交易將達到116.8億元的規模。那些曾經淡出我們生活的傳統文化,逐漸開始復興。包括內容、IP、電商等產業,傳統文化復興背後,迎來的將是千億級別的市場。

傳統文化的載體是物件,傳承文化和製作物件的還是人,而傳播物和人等傳統文化的,最好的載體就是新媒體。只有真正解決了傳播的問題,才能讓受眾更多瞭解傳統文化,文化傳承才能得以延續。

互聯網新媒體,與傳統文化的碰撞,想象空間非常巨大,新媒體可以為傳統文化提供品牌傳播、用戶教育、用戶沉澱交易等一系列的問題。由於傳統文化和物件的特殊性,比如銅器,玉器等,一些特定的材質和的使用場景,導致了很多消費者和用戶對此的理解有限,無形中為傳統文化的傳播,為匠人的相關物品的商業化和交易,設置了門檻。此外,由於匠人們普遍缺乏互聯網傳播的能力,在聚焦傳統文化和物件傳承和生產的同時,很難兼顧。

互聯網公司與類似東家這樣的傳統文化平臺的深度合作,既解決了傳播傳統文化難的問題,又能通過新媒體發掘和維繫更多的文化的消費者,進行有效的用戶教育。同時,能幫助匠人們進行商業變現,讓匠人有物質基礎和動力,讓傳統手藝能得到更好地傳承,從而實現匠人、消費者、文化、商業變現、傳承的良性循環。

2、為什麼頭條與微博會選擇東家?

維繫產業的人,如果想要整合商業資源,系統性發展整個產業鏈,最後還是要依靠優秀的商業平臺。國內知名的傳統文化平臺東家APP,通過深入各地,走訪、訪談了3萬餘名匠人,其中6000人已入駐東家平臺。在東家的幫助下,匠人每年賣出的手工作品超過100萬件。更重要的是,每天有超過200萬用戶正在通過東家平臺和與東家相關的新媒體的傳播,接觸和了解各種中國傳統手工藝。由於對傳統文化與互聯網的準確卡位,東家已經連續獲得了包括復星,SIG等頭部投資機構的融資。

在剛剛結束的的中國匠人大會上,東家推出了匠星計劃,經過整體的規劃,推出一千名超過百萬收入的匠人,一千名有萬名粉絲的匠人,集合一萬個博物館典藏的IP來跟匠人合作。通過東家與頭條等各大平臺的合作,提供深度的內容支持和連接。

與此同時,微博宣佈與東家開啟全面戰略合作,包括MCN機構入駐與扶持、東家旗下匠人入駐微博、優質內容推廣和資源支持方面深度合作等。同時雙方還將聯合打造優質短視頻IP,以紀錄片的形式對傳統文化進行推廣,幫助傳統手藝人提升個人品牌影響力,推廣產品,以達到全面復興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

這不是東家第一次引導傳統文化與互聯網平臺的融合了。今年五月,東家跟共青團中央在西安舉辦了中國華服日活動,相關話題僅在微博就有1.8億的閱讀量,直播觀看1800多萬,相關的H5有1200多萬人次點擊,一時成為微博等各大排行榜熱點。

如今,傳統文化不再意味著老氣或過時,而是文化自信和自我價值的肯定。回顧周邊日本、韓國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史,可以看到一個共同規律: 經濟崛起之後,文化自信是必然的訴求,也是剛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日常生活和消費中,開始嘗試和加入更多的中國元素,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元素也越來越受關注。這已經是不可阻擋的時代大勢。

不管是匠人、消費者,還是包括東家在內的平臺,都參與到了傳統文化復興的大潮中。傳統文化的載體和形式是物件,但傳承文化和製作物件的還是人,準確地說,是對傳統文化熱愛的創業者,匠人和消費者。有了這些人,文化才有了靈魂,真正優質內容也才有了來源和傳承,文化才能更好延續。而東家這樣的體量和匠人規模,在國內無出其右。這批匠人也將成為傳統文化與新媒體結合的承載者。

3、內容和文化成為行業的護城河

任何一個行業,從萌芽到興起,要繁盛必須依靠文化,而內容是承載和傳播文化最好的形式,不管是傳統文化,還是新興產業,誰把握住了製造內容和文化的能力,誰就能成為行業的引領者和贏家。

傳承這樣一個詞,其實是在提醒我們,對於傳統文化,不僅僅是簡單的傳遞,更多是在當前的環境下,在繼承、延續、保護原有的精華的同時,承上啟下,通過新渠道,新玩法,新參與者,不斷地進行創新和創造,使得我們的傳統文化成為一個為大眾所接受的通用文化,成為我們血液中的一部分。

“買賣是最好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承,分享是最好的傳播”,傳播最好的載體就是網絡和新媒體。通過互聯網和新媒體讓更多人,瞭解那些凝聚著我們獨有文化的物件,瞭解匠人,瞭解傳統文化,文化的傳承才能成為全民意識,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陽春白雪,高山流水,束之高閣。在生活中能夠隨時隨地體驗和感知到傳統文化元素的存在,同時結合時代的變化和用戶的喜好,適當創新創造,更適應年輕消費者的需求。

越來越多類似東家這樣的互聯網創業平臺,在傳統文化的整合、現代化和商業化的進程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這次匠人大會上,東家、中國手藝發展研究中心、西安市文物局、有朋文博、與陝西曆史博物館、陝西關中民俗博物院等30多家博物館、博物院代表,共同啟動了文化創作的戰略合作。

“今天講到匠人的時候,我們指既能傳承、又能創新,既能回到古老的時代,又能安居現代,既能傳達傳統的神韻,又能吸納時尚的氣息的這樣一群獨具匠心的精英。”在互聯網和新媒體的時代下,這也許是對傳統文化和匠人最好的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