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回歸併超越鄉土中國

焦点|回归并超越乡土中国

本刊記者 王海珍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由城市向農村的深入推進,農村創新創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並呈現出創業主體多元化、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明顯特徵。但創業項目同質化、科技創新不足、高層次人才缺乏、融資難、政策服務體系不完善等成為當前制約農村創新創業的主要問題。儘管面臨眾多障礙,但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電商、休閒農業、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等新型業態發展潛力巨大,存在諸多創新創業機遇。因此,應進一步完善和調整相應的政策,通過建設農村創新創業綜合試驗示範區、促進城市與農村創新創業資源實現有序對接、完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探索農村創新創業融資新模式、加快推進農村體制機制改革等方式,充分釋放農村創新創業的潛在動能。

2017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在京聯合舉行了《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17)發佈了中國農村發展指數及中國農村發展指數測評報告。測評報告指出中國農村發展四大趨勢:一、農村發展水平繼續穩步提高。2015年,全國層面農村發展指數為0.623,與2014年相比上升了0.045。生活水平維度對總指數的增長貢獻了35.6%,在五個維度中貢獻最大。與2011~2014年期間相比,生態環境維度的貢獻率有較大提升,城鄉一體化維度的貢獻率明顯下降。二、地區差異延續縮小趨勢。農村發展水平在省份之間繼續呈“兩端分化、中間趨同”分佈特徵。三、中西部與東北地區面臨的維度間發展失衡問題明顯縮小。四、各維度普遍存在較明顯的地區差距,但差距趨於縮小。

報告指出,目前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正在有序推進,試點地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創新性探索,已經取得重要突破和進展。但這項改革仍面臨著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包括:改革目標與農村集體所有制之間存在矛盾、相關的法律規定和政策滯後、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封閉運行的限制性規定影響了改革的效果、沒有明確如何解決非試點地區的改革試點等。因此,應探索以戶為單位實現農民成員權與財產權的統一、穩步放開農民股權流轉範圍、紮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試驗。

農雖舊業,其命維新。從過去8億人“吃不飽”,到如今14億人“吃不完”,農業已從追求高產量轉向追求高質量。新時代的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業轉型升級,決勝全面小康,農村是關鍵。如何在鄉村振興中實現鄉風文明、治理有效,鄉村治理和公共服務等社會問題很關鍵。

一些地方村莊數量多、規模小、佈局分散,農村公共服務難以有效供給。一些農村黨員幹部老齡化嚴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薄弱環節難突破。汙水和垃圾處理、供暖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因成本高而難以普及,民生短板亟待補齊。有數據顯示,中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已近1.5億,其中近六成分佈在農村。如何健全農村養老保障體系,關係著農民是否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當前農村全面轉型面臨八大挑戰:一、高成本嚴重損害農業競爭力。二、農業機械化亟待轉型升級。三、“誰來種地”難題尚未破解。四、農業規模經營面臨巨大挑戰。五、農民增收的壓力不斷增加。六、農村資源資產浪費嚴重。七、農村生態環境亟待改善。八、鄉村治理模式仍需創新。

焦点|回归并超越乡土中国

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意義

焦点|回归并超越乡土中国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把它作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六大內容之一。這項戰略的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具有重大意義,內容非常豐富,工作很有挑戰性。理解和實施這一戰略,要有歷史維度、理論高度和實踐廣度。實施這項戰略不僅是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繁榮的重大決策,而且是推動新型城鎮化大發展的重要內容,還與深入推進市場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中國有重要關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的歷史性、理論性和實踐性意義。從歷史角度看,它是在新的起點上總結過去,謀劃未來,深入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提出了鄉村發展的新要求新藍圖。從理論角度看,它是深化改革開放,實施市場經濟體制,系統解決市場失靈問題的重要抓手。從實踐角度看,它是呼應老百姓新期待,以人民為中心,把農業產業搞好,把農村保護建設好,把農民發展進步服務好,提高人的社會流動性,紮實解決農業現代化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民發展進步遇到的現實問題的重要內容。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迫切要求,也是與國家對外實行開放經濟戰略進行組合配套系統解決現代市場經濟體系運行深層次矛盾的既重要又可控的重要抓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堅持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提高了社會稀缺配置效率,促進了生產力發展水平大幅提高,社會勞動分工越來越深、越來越細。隨著市場經濟深入發展,需要考慮市場體制運行所內含的生產過剩矛盾以及經濟危機等問題,需要不斷擴大稀缺資源配置的空間和範圍。

此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呼應新時期全國城鄉居民發展新期待,引領農業現代化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民教育科技文化進步的重要內容。經過多年的持續不斷的努力,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糧食和主要農產品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大規模的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進城,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村改革實現重大突破,農村各項建設全面推進,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有利條件。與此同時,在實踐中,由於歷史原因,目前農業現代化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民的教育科技文化發展存在很多突出問題,這都迫切需要解決。面向未來,隨著我國經濟不斷髮展,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廣大市民和農民都對新時期農村的建設發展存在很多期待。把鄉村振興作為黨和國家戰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明確目標,完善體制,搞好建設,加強領導和服務,不僅呼應了新時期全國城鄉居民發展新期待,而且也將引領農業現代化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民教育科技文化進步。

焦点|回归并超越乡土中国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安排,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間表已經給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在實施過程中,還需因地制宜,穩步推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巡視員、研究員秦中春指出,新時期謀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全面總結本世紀以來特別是最近五年的“三農”工作和歷史性變革,系統分析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在農業領域、農村地區和農民群體中的具體體現,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按照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要求進行考慮設計,引入新思想、新手段和新平臺。從國家宏觀上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參加者是全體國民,振興目標要服務於全體國民的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講求糧食安全、產業效益、生態環境建設保護三位一體。從各地區各部門看,要結合區域人口資源環境實際和部門工作資源實際,著眼全局和長遠,統籌考慮各方面因素,深入謀劃、紮實推進,把這項戰略貫徹落實。重點是要轉變發展觀念、搞好目標定位,突出區域特色、實行錯位競爭。要創新實施手段、突破瓶頸要素制約,抓好組合配套、提高發展水平。要強化組織管理、形成有效機制,建立合作平臺、促進分工深化。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基本地點在鄉村,全國不同類型和不同地區鄉村在振興的內容上是有很大差異的,各地必須實行統籌規劃、分類推進,在追求糧食安全、產業效益、生態環境建設保護上進行理性選擇。我國鄉村的地域遼闊,鄉村類型多樣複雜,鄉村與鄉村之間差異很大。比如,有的鄉村距離城鎮很近或者就在城鎮規劃範圍之內,區域人口屬於淨流入趨勢,未來的發展趨勢要融入城鎮;而有的鄉村距離城鎮很遠,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大規模轉移,區域人口屬於淨流出趨勢,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少耕休耕、退耕還林還草或者納入生態風景旅遊區建設等。要以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為依據,推進鄉村多功能性建設和專業化發展,對鄉村進行分類,明確未來發展目標定位,實行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宜漁則漁、宜退則退、宜居則居。第一類是在糧食主產區和核心產區,要重點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第二類是在重要農產品生產區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區,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把地方特色農業做強做亮,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不斷髮展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大力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產業發展效益。在農業產業的發展選擇上,要面向世界,有競爭優勢;面向未來,立“工匠精神”;面向現代化,提平臺高度。第三類是在不適宜發展糧食生產和不適宜發展農業產業的區域,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退出農業商品化生產,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保護,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保護性開發農業多能性,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建設美麗鄉村,把綠水青山建設成為金山銀山,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環境需要。不管哪一類地區,在現階段都要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要途徑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解決目前“三農”發展面臨的瓶頸制約和一些地區歷史形成的低水平均衡狀態:

要做好人力的文章。大力促進鄉村地區、涉農部門和涉農產業人的全面發展,配好用好乾部,加快彌補人才、知識和技能短板。進一步扶持農民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積極引導和支持城鎮市民下鄉和農民工返鄉創業,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提高鄉村人口的社會流動能力和社會流動性。加強農村教科文衛事業發展,大力提高教育培訓質量,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要做地權的文章。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鄉村公路、水利、電力、電信、燃氣和社區建設水平。借鑑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及國際經驗,探索建立農地收儲和整治機構,提供“土地銀行”中介服務。大規模推進土地整理,提高土地質量等級。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穩定長期投資預期,激發農業勞動者積極性。

要做好資本的文章。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改革創新金融體制,探索設立鄉村開發基金等,服務鄉村振興。

要做好技術的文章。既要推進物的現代化,更要推進人的現代化,還要推進生態建設的現代化。促進地方特色農業發展分工分業,有所創新,錯位發展,促進區域內聯合與合作,拓展區外乃至全國和世界市場,拉長農業產業鏈條,探索跨行業融合產業,推進嚴格管理,打造品牌效應。探索組建專業化運作的商會協會,發揮商會作用;成立投資管理服務公司,發揮企業運作作用;開行運輸班列,發揮交通物流支撐作用;健全監督管理法規制度,發揮標準規範作用。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主體既有鄉村力量,也有城鎮力量;既有黨政力量,也有市場力量,還有社會力量;既有國內各界的力量,也有國外支持的力量;國家要加強頂層設計,推進分工合作,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動員和組織全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工作,從生存條件、生產條件、生活條件和生態條件角度,共建美麗中國。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焦点|回归并超越乡土中国焦点|回归并超越乡土中国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