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青春期叛逆的真相,解決叛逆問題家長是關鍵

叛逆,在心理學上,這個叫“自我意識的覺醒”。

上個世紀,有一個叫弗洛姆的心理學家,寫了一本很了不起的書,叫《逃避自由》。裡面提到過這個事兒。

一個人,剛出生的時候,是沒有自我意識的,他什麼都不知道,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小動物。他不知道自己是誰,來到這個世界是要幹嘛,生活有什麼意義。

他有的,是生存本能。餓了要吃,渴了要喝。所以,他是極度依賴父母的,需要父母的照顧。

所以,一個孩子小時候,最害怕的是什麼呢?

是被拋棄。

解讀青春期叛逆的真相,解決叛逆問題家長是關鍵

這也是小孩子膽小的原因,他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也就沒有安全感。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各位爸爸媽媽們一定要記得,不要動手打罵孩子,更不要威脅他說,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這會極大地損害到孩子的安全感。

但是人和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自我意識會逐漸覺醒。

總有一天,他會意識到,哦,原來我是一個人啊,我是我自己啊,我和其他人都不一樣,這個世界像我這樣的人只有一個。但一隻貓,永遠也不會意識到自己是一隻貓,更不會意識到自己是一隻獨一無二的貓。

自我意識發生是一個過程,時間不定,一般會發生在幾歲到十幾歲。

自我意識會導致什麼呢?

1.會意識到這個世界那麼大,我那麼渺小,在這個世界面前,我太不值一提了,而且我和別人不一樣,我和我爸媽也不一樣,他們是他們,我是我。

會覺得時間總是有限的,快樂也總是有限的。

這會帶來強烈的孤獨感和無力感。您孩子會傷感四年級過去了,會傷感自己的運氣不好。都是這種孤獨感和無力感的體現。

解讀青春期叛逆的真相,解決叛逆問題家長是關鍵

2.自我意識還會導致,他有獨立出去的願望。因為他發現之前這麼多年,原來他是一直依賴父母才能生存的。但是,他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啊,依賴父母的生活有什麼意義呢?但是現實又決定了,他還不能獨立,他還需要繼續依賴父母。

這就會給他帶來焦慮感,這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叛逆期”。

解讀青春期叛逆的真相,解決叛逆問題家長是關鍵

但這不是叛逆,這只不過是對長大的渴望。很多時候,孩子不聽話,不是因為他叛逆,而是因為他覺得家長說的根本就不值得聽,也就是家長的話,在他眼裡,並沒有足夠的權威,他並不覺得這些道理有什麼了不起。

比如,很多家長總是喜歡說,你知不知道,你學習不是為了我,是為了你自己。我相信絕大多數家長都說過這句話,這句話當然有道理。但是也許所有孩子都聽煩了。

孩子自己不明白嗎?年齡稍微大一點的小孩,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學習到底是為了誰,他在乎嗎?不在乎。孩子甚至會想,為了自己怎麼了,為了自己就一定要好好學嗎?好好學就一定學得好嗎,學得好就一定有出息嗎,而且我幹嘛要有出息呢?

這才是很多孩子真實的想法,他們知道學習是為了自己,但是他們不在乎。

因此,家長這麼對孩子說教,是沒有用的。說多了,還會引起孩子的鄙視。孩子甚至會想,你也就這點詞兒了,能說點新鮮的嗎?

解讀青春期叛逆的真相,解決叛逆問題家長是關鍵

在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時候,他喜歡一切新鮮的東西,喜歡酷的東西。家長反覆嘮叨所謂的大道理,是會讓孩子覺得這是陳舊的、過時的、落伍的。他甚至會在這個階段開始有些嫌棄自己的父母。

這都是很正常的。

所以,作為父母,想要孩子聽自己的,一定要酷一點。怎麼樣才能酷一點呢?

1、要有能力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問題。

這真的不僅僅是一種態度,而是一種能力,很多人是沒有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的能力。

所以建議家長多讀一些成長心理學方面的書,多瞭解一下孩子的心理。比如《孩子:挑戰》《父母:挑戰》…………

另外,每一次覺得孩子表現不好,想要發脾氣的時候。不要急著發,要想試著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沒做好?為什麼沒耐心?為什麼不喜歡做?如果是我是孩子,我會像他這樣嗎,想一想脾氣就會平復很多。

2、要關心孩子的生活勝於關心孩子的成績。

解讀青春期叛逆的真相,解決叛逆問題家長是關鍵

我們經常說,要和孩子做朋友。但是你交朋友的時候,是更在乎她的成績呢,還是更在乎她對你好不好呢,一個人對自己的朋友,是更關心他的成績好不好呢,還是更關心他開不開心呢?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

我們經常問孩子考了多少分,作業做得怎麼樣?但是我們有沒有問孩子在學校開心不開心嗎?有沒有問他在學校有幾個朋友?上學累不累?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有一個朋友,她每天都問我們掙多少錢,然後嫌棄我們掙得少,卻絲毫不關心我們開不開心。我們會和這樣的人交朋友嗎?不會吧。所以,家長也是一樣,如果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卻不關心孩子的生活、社交、愛好、累不累。這樣怎麼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呢?

3、要讓自己變得天真一點。要主動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遊戲中。

比如很多父母都害怕孩子玩手機、玩遊戲、玩王者榮耀。看到孩子玩,都恨不得把手機給砸了。但是這樣會有效果嗎?不會。即使孩子沒法在家玩,他也可以去同學家玩。即使玩不了遊戲,他還可能心思還在遊戲上,而不是學習上。

但我這裡,有一個媽媽,她主動和孩子一起玩,一起打排位。後來她對孩子說,既然你那麼喜歡玩遊戲,難道你不想自己設計一款遊戲嗎?這個時候,孩子覺得陪自己打遊戲的媽媽,是值得信任的好朋友,所以媽媽說的話,就願意好好聽。後來這個孩子就在媽媽的引導下,學了編程,就在上個月,孩子設計的小遊戲孩子還獲了獎。

這難道就不是學習嗎?

家長總是想引導孩子做這個,引導孩子做那個。但是怎麼引導呢?如果她壓根就不覺得你是她朋友,擔心你打她,罵她,批評她,想要始終和你保持距離,那你覺得她願意被你引導嗎?

所以,無論你想引導孩子幹嘛,你都要先想想,她是不是願意被你引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