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東歐國家舉辦的雙年展,講述後蘇聯時代的故事

阿彌

一個東歐國家舉辦的雙年展,講述後蘇聯時代的故事

近年來,各種規模的雙年展和三年展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舉辦此種盛會已經成為藝術界一件時髦的事情。僅就2018年而言,已知舉辦或將舉辦的雙年展有:澳大利亞悉尼雙年展、德國柏林雙年展、美國克利夫蘭前沿三年展、英國利物浦雙年展、韓國光州雙年展、泰國曼谷藝術雙年展、印度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等,當然,這其中包括本文將要介紹的主角——在拉脫維亞首都舉辦的第一屆里加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Riga International Biennial of Contemporary Art,簡稱RIBOCA)。

一個東歐國家舉辦的雙年展,講述後蘇聯時代的故事

邁克爾·蘭迪,《開始營業》, 2018

Photo: Andrejs Strokins

雙年展的舉辦時間為6月2日—10月28日——也就是說,它已經開幕一個月有餘。在一個不算太發達、又沒有太多國際地位的東歐小國舉辦雙年展,似乎很難在國際藝術界掀起波瀾。不過,展覽也並未有這樣的野心——參展的104位藝術家(包括10個藝術家組合),都和拉脫維亞所在的波羅的海地區有著密切的關聯——他們要麼是出生於此,要麼是生活工作於此。正如主策展人卡特琳娜·格雷格斯(Katerina Gregos)所言,展覽主要對本地區的各項問題進行探討:“雙年展旨在對舉辦地進行深入考察……儘管這一地區曾有過大量的藝術產出,但依舊處於未開發的狀態。”

一個東歐國家舉辦的雙年展,講述後蘇聯時代的故事

卡特麗娜·內布拉加和安德里斯·艾格利蒂斯,《鳥巢》工作草圖,2018

Photo:雙年展官網

雙年展舉辦的時間,恰巧是拉脫維亞和它的兩個兄弟國——愛沙尼亞和立陶宛(三國被統稱為“波羅的海諸國”)——從俄國革命後獨立於蘇聯的第100年。不過,展覽並不想將重點放到回顧反抗史上,而是力圖講述新的故事。格雷格斯說:“儘管波羅的海諸國與蘇聯相關的歷史不應被忽視,但它只是本屆雙年展敘事的一部分。”從展覽的主題或許更能看出策展人的意圖——“一切皆永恆,直到永恆不再”(Everything Was Forever, Until It Was No More)原本是人類學家阿里克塞·尤恰克(Alexei Yurchak)一本關於蘇聯著作的名稱。這本大部頭回顧了蘇聯解體的過程,並闡明瞭這樣一個道理:一切看上去堅不可摧的東西都可能瞬間消失。這種說法在當今社會也同樣適用。

一個東歐國家舉辦的雙年展,講述後蘇聯時代的故事

林恩·赫什曼-利森,《無限引擎》(局部),2012

Photo:雙年展官網

在闡述展覽概念時,策展人以米蘭·昆德拉《慢》中的句子開頭:“速度是技術革命賦予人類的一種狂喜的形式……他被困在了與過去和未來相隔的時間碎片裡;他被時間的連續性扭曲;他在時間之外……”因為速度和加速度,改變變得持久而不可阻擋。科學、技術、政治、環境,最本質的結構性變革似乎都在悄無聲息地發生鉅變,甚至成為常態。變化,多層次多方位的變化,是此次展覽探討的重要內容。

一個東歐國家舉辦的雙年展,講述後蘇聯時代的故事

Augustas Serapinas, The-Occupier, 2018

Photo: Andrejs Strokins

本屆雙年展亦強調作品的多樣性。比如,展覽中出現了英國人邁克爾·蘭迪(Michael Landy)對英國退歐發表看法的裝置 《開始營業》 (Open for Business,2018);拉脫維亞藝術家卡特麗娜·內布拉加(Katrina Neiburga)和安德里斯·艾格利蒂斯(Andris Eglitis)表現環境變化的戶外作品《鳥巢》(The Nest, 2018);立陶宛電影人喬納斯·梅卡斯(Jonas Mekas)的錄像《立陶宛和蘇聯的解體》 ;美國藝術家林恩·赫什曼-利森(Lynn Hershmann-Leeson)針對DNA研究的裝置《無限引擎》(Infinity Engine, 2011-18);阿根廷藝術家艾德里安·維拉爾·羅哈斯(Adrián Villar Rojas)的雕塑;波蘭藝術家羅伯特·克什米羅斯基(Robert Kuśmirowski)和保加利亞藝術家萊里科·索科夫(Nedko Solakov)等人的多媒體作品等。參展作品會在9個不同的地點展出,每一個地點都會有相應的子主題。

一個東歐國家舉辦的雙年展,講述後蘇聯時代的故事

馬克·戴恩,《黑暗博物館一遊》,2018

Photo: Andrejs Strokins

在其中一個展覽地點——前拉脫維亞大學生物系所在地,藝術家們主要關注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對革命提出質疑,並表達對環境問題的憂慮。比如,在美國觀念藝術家馬克·戴恩(Mark Dion)根據地點創作的作品《黑暗博物館一遊》(A Tour of the Dark Museum)中,通過對各式典型展品的挪用,他考察了主流意識形態和出版機構是如何塑造我們對歷史、知識和自然界的認識的。在另外一個展覽地點——前工業港口地區安卓智薩拉(Andrejsala)展出的作品,反映了拉脫維亞從一個工業國家到後工業國家的變化;Sporta2廣場的展出作品主要探索速度和加速度;新祖祖木藝術中心(New Zuzeum Art Centre)的藝術品則著重解決存在和哲學問題,比如當前的社交網絡是如何透支人們的精神活動的。

一個東歐國家舉辦的雙年展,講述後蘇聯時代的故事

人造衛星圖片,《阿納克利亞,格魯吉亞,2013》,來自《丟失領土檔案》系列

Photo:雙年展官網

展覽也間接探討了國家主權和文化認同問題。克瑞斯坦普斯·毛博格斯(Kristaps Morbergs,1844-1928,拉脫維亞建築師)公寓內的展覽是與拉脫維亞的歷史和政治變革相呼應的。比如,由白俄羅斯、波蘭和斯洛伐克的紀實攝影師組成的國際組合“人造衛星圖片”(Sputnik Photos)新近創作的作品,就是由其之前創作的、表現蘇聯歷史的攝影系列《丟失領土檔案》組成(Lost Territories Archive)的。這個展覽地點也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因為外面就是具有革命意義的自由廣場。

一個東歐國家舉辦的雙年展,講述後蘇聯時代的故事

Clemens von Wedemeyer,Transformation Scenario,2018

Photo:Andris Strokins

其餘的作品也有很多亮點。在拉脫維亞國家畫廊,藝術家亞歷克西斯·布萊克(Alexis Blake)將在這裡表演其行為藝術作品《繪畫女人寓言》(Allegory of the Painted Woman,2012-18)。藝術家將通過舞蹈的方式,表達藝術史中女性普遍被忽視的現實。策展人表示:“有一半作品都是最近創作的,所以會有很多驚喜出現。在為期五個月的展期內,除卻展覽,還會有很多現場活動——包括表演、講座、電影放映、藝術家的演講和音樂會等。”

一個東歐國家舉辦的雙年展,講述後蘇聯時代的故事

Nikos Navridis,All of old. Nothing else ever...,2018

Photo:Andrejs Strokins

在眾多的雙年展中,里加雙年展有何特別之處?格雷格斯認為:“近年的雙年展或者其他大型展覽都是回顧性的,甚至是倒退的,退到早已丟失的政治和社會烏托邦的想象之中。而第一屆里加雙年展則將目光聚焦於人類的現狀和將來——畢竟,我們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很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