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美國人從來不敢喝中國白酒?

Hey130555233


說美國人從來不敢喝中國白酒,有點誇張,但普通美國人,甚至歐美的歪果仁一般情況下不敢喝中國白酒是事實。原因除了飲食習慣之外,主要是中西方的酒文化差異太大。

一、中美兩國的酒差別很大

西方酒文化中尊狄奧尼蘇斯為酒神,同時他也是葡萄種植業之神。這可以看出歐美西方的酒從以葡萄等果實為原料、用發酵法釀造而成發展過來。這樣的酒酒精度低,果香味濃,可以把不同種類的酒調製到一起飲用。

雖然他們也有用蒸餾法制成的高度烈性酒,比如白蘭地、威士忌。不過白蘭地的製作原料是葡萄等水果。威士忌的製作原料是糧食,但酒精度不超40度。

中華酒神知名度最大的是杜康。傳說杜康曾把吃剩的米粥包起來,放到樹上,後來造出了酒。由此可見,中國的酒從出現之初就是用糧食釀造。

儘管古代的酒和現在自釀的米酒相似,酒精度數不是很高,故而《水滸傳》中的武松在景陽岡打虎之前,一連喝了十八碗酒。但現代的白酒都用蒸餾法生產,酒精度大都在50度以上,一些原漿酒更是六七十度。所以,中國白酒那是看起來是水的形態,可骨子裡是火的性格,含到嘴裡如烈火烹油,喝到肚裡先是熱血沸騰,繼而翻江倒海。

而且,中國的白酒既不能用加水的方法降低酒精度,更不能像西方的雞尾酒一樣把幾種酒摻合起來飲用。

也就是說,習慣了低度酒的美國人很難駕馭我們中國的高度白酒,就像讓一個滴酒不沾的人喝酒,是勉為其難的事情。

二、中美飲酒的方式和風格不同

中國式飲酒,一般都有下酒菜。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酒店,主賓圍坐到桌前,喝一口酒,吃幾口菜。推杯換盞,觥籌交錯,有時一桌酒宴可以從中午喝到深夜。

美國式飲酒,一般沒有下酒菜。無論在酒吧裡還是在酒會上,大家都是手裡端著一杯酒,於人群中穿梭,遇到合適的人就停下腳步,碰一下杯,抿一小口酒,交談幾句,然後告辭,去找下一個對象。一場酒會下來,也喝不了幾杯,而且還可以要香檳,甚至咖啡。

中國式飲酒的風格是“豪”。“感情淺,舔一舔。感情厚,喝個夠。感情鐵,胃出血”。酒場上的豪氣,就是至少和酒桌上的每一個人乾一杯,而且最好是一飲而盡。“要讓別人喝好,先把自己撂倒”,如果你是東道主,更要變著法子讓酒桌上的人都盡情盡興,那怕把自己喝到桌子底下。

美國式飲酒的風格是“品”。美國人去參加酒會時會穿上禮服,很紳士的和賓朋打聲招呼,然後兩隻酒杯高高舉起,輕輕一磕,優雅的呷上一小口酒,慢慢的品嚐酒的香味。從來不要求別人需一口乾,總是喝多喝少,自己作主。

美國人喝酒為“品”講究的是一個人的情調,由心而發;而中國人喝酒講究的是一群人的盡興,不醉不歸。

喝酒的出發點不同,作為“助興劑”的酒自然也是有區別的。

三、中美兩國公民買酒的難易程度和待客選酒的方式不同

美國是不能把酒賣給未成年人的。在美國買酒如果售酒人員看不准你的年齡,一定要查驗你的有效證件。至於酒精度20度以上的高度酒,必須去酒吧才能喝到。所以美國人平時喝的大都是酒精度比較低的果味酒。

儘管中國現在也有法律規定不能賣酒給未成年人,但缺乏有效的法律監管。只要你掏錢,誰都能買到酒。

而且在中國稱得上“酒”,就是酒精度在三十度以上的白酒,啤酒、黃酒、果味酒,那都基本不算酒的。

美國人待客選酒,主人只報自己喝什麼,喝多少。至於客人們想不想喝,喝什麼,喝多少,都是完全由自己決定的。

中國人待客選酒,一般都是東道主決定,講究“客隨主便”。而東道主往往會讓你品嚐當地特產,酒精度五十度以上的白酒或者麴酒。

也就是說,兩個國家從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上是迥然不同的兩種風格,公民作為國家的一個分子,自然對酒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

就像兩個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在行為習慣和思想認知上是不同的,這就很自然的導致了選擇的差異。這也是美國人不善喝中國酒的一個重要原因。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中美酒文化的差異相當大。這些差異就是美國人不敢喝中國白酒的主要原因。當然中國的大部分人也不喜歡喝西方酒,即便是聞名遐邇的XO、人頭馬,初次接觸也是大部分人會抱怨無福消受。

有書君覺得:不同的事物之間沒有可比性,喝酒這事也是一樣。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彼此的飲酒文化和習慣,或者在不同的場合學習一些新的酒桌文化,如此,我們一定會在越來越開放的社交環境中發揮自如,受益匪淺。


有書共讀


因為他們消受不起。

看到有人說老外只要喝過幾次中國白酒之後就會喜歡就會痴迷中國白酒……

老實說,胡哥拍嘿老外快兩年,和200多位老外合作過,沒有一位老外喜歡中國白酒……

而且我們還專門做過好幾期喝白酒的視頻,但是依然沒有任何一個老外喜歡白酒。難道我遇到的都是假老外?

回到題主的問題,為什麼美國人從來不敢和中國白酒。

首先,如果是在美國本土的美國人,他們不是不敢,而是沒機會接觸到白酒。

在美國,白酒主要出現在中餐館以及唐人街,一般美國人根本不容易接觸到,更別說喝了。

另外,美國人,乃至西方人也不是經常都拿著烈酒喝來玩,他們日常消遣喝的都是啤酒,連威士忌都很少。

如果是在中國的美國人,在某些場合是會喝白酒的。

那就是商務場合,中國人做東,沒辦法,出於禮貌還是要喝兩杯。但這個經歷並不算愉快,據胡哥一個做外貿的老外朋友說,每次喝白酒,雖然量很少,但喝下去就像吞了一顆手榴彈……

在這裡就要說一下老外對中國白酒的評價。

像蒸餾酒,老外習慣了威士忌、伏特加、朗姆酒等沒有各種所謂香型的酒,中國白酒的香型他們是分不出來的,在他們看來都只有一種味道:有點像抹布……

而且入口很辣的這種口感也讓他們不習慣。如果大家喝過威士忌就知道,威士忌並沒有像白酒那樣對口腔有強烈的刺激。

在國外,中國白酒只是一種充滿異域風情的飲料,只有初一好奇才會去挑戰它。而且有膽挑戰的老外,在此生都不敢再喝第二口。

你還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關的話題呢?歡迎向胡哥提問!


嘿老外


在中國喝洋酒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伏特加、啤酒、香檳、威士忌等各種洋酒越來越被中國人所認可。而就在各種中國味道、中國創造走出國門的今天,我們的白酒卻不受外國人歡迎,甚至讓他們聞白酒色變。為什麼嗜酒如命的外國人,不敢喝白酒呢?

難道是因為白酒度數高,外國人沒那麼能喝嗎?

當然,五大三粗的外國人可沒我們想象中那麼弱雞,在匈牙利也有高達60°的水果酒。

首先,對於中國人來說白酒是歷史產物,代代相傳,早已成為我們靈魂的一部分。但是外國人卻不是,他們覺得喝酒是一種消遣享受,所以喜歡慢慢喝一口口抿,而不像我們對瓶吹,甚至要把對方灌倒。喝酒方式來說,兩者差別太大。

其次,美國人、歐洲人為首的西方人都喜歡喝比較柔軟的酒,白酒勁兒衝辛辣。不少外國人光是聞,就覺得白酒難以下嚥,喝過更加覺得簡直就像喝中藥。

除此之外,外國人除了喜歡喝酒,還喜歡調酒。不同種類的酒可以進行調和,酒和果汁也可以進行搭配,以創造出味道紛呈,色彩絢麗的雞尾酒。而白酒太過單一,不能用來調酒,就算強行要用白酒做雞尾酒,味道也很難分出層次。

不過,中國又不止白酒,黃酒、果酒、米酒千千萬萬,其實這些都受到不少歐洲人、美國人的青睞。甚至連做菜用的料酒,他們喝一口都停不下來。

白酒想要走出國門,開拓國際市場,可能還需要做出各種調整,改變一些口味呀。但是白酒的味道變了,大家還會喜歡嗎?


找靚機二手機


在中國喝洋酒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伏特加、啤酒、香檳、威士忌等各種洋酒越來越被中國人所認可。而就在各種中國味道、中國創造走出國門的今天,我們的白酒卻不受外國人歡迎,甚至讓他們聞白酒色變。為什麼嗜酒如命的外國人,不敢喝白酒呢?

中國的白酒魅力深沉,沒喝過的不敢喝,喝過幾次的會痴迷。俄羅斯的葉利欽第一次到訪我國,用的是茅臺招待,那是他第一次喝中國白酒。第二次到訪,因為他剛做過心臟搭橋,就沒上白酒。他說上次喝的酒呢?於是上了茅臺,連喝三大杯,老婆當場不高興。

有的人說是因為中國白酒太烈了,可是五六十度的酒縱觀世界,還真算不上是多麼頂級烈的酒。匈牙利就有60多度的水果酒,波蘭的伏特加“生命之水”酒精度有96%,而且一些外國人常喝的威士忌基本也都是40多度的,所以跟酒精度數的關係不是很大。

白酒在中國源遠流長,不少詩、畫等文學藝術作品都有描述,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很多美國人依舊是“談白酒色變”,然而,“從來都不敢喝”也不盡然。會喝中國白酒的美國人說,中國白酒確實很香,但是因為度數高,不大習慣,可是一兩小杯還是很受用的。隨著時間長久部分老外漸漸習慣了中國白酒的醇厚、濃郁,特別是白酒的回味更不是以純酒精為主的威士忌可比的。

而且中國白酒在國外也不是輕易就能接觸到的,除了價格昂貴,有的外國人沒機會接觸到白酒。在美國,白酒主要出現在中餐館以及唐人街,一般美國人根本不容易接觸到,更別說喝了,所以那些嗜酒如命的老外對於中國白酒,不是他們不敢喝而是有可能消受不起,更或者接觸不到。

不管是白酒還是什麼,老祖宗傳給我們的文化、知識、技術甚至有些傳統都不能丟,當曹操率領一干文武全才的手下“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之時,美利堅合眾國還是一片不毛之地、原始社會的印第安人的樂土。


環球熱點匯


歪果仁不是不敢喝中國白酒,是中國的白酒魅力深沉,沒喝過的不敢喝,喝過幾次的會痴迷。


俄羅斯的葉利欽第一次到訪我國,用的是茅臺招待,那是他第一次喝中國白酒。第二次到訪,因為他剛做過心臟搭橋,就沒上白酒。他說上次喝的酒呢?於是上了茅臺,連喝三大杯,老婆當場不高興。

美國、俄羅斯喝酒人酒量都挺大。對中國白酒的不適應表現在三個方面:①不瞭解,和他們平常喝的酒不一樣;②喝酒的方法不一樣;③酒文化不一樣。所以猛地接觸受不了。也就反映了中國白酒和西方洋酒最大的不同,一是味道,二是度數,三是喝法。

先說味道。中國白酒都是糧食釀造,沿用9000年古法原理,通過糧食發酵,加入酒麴,在活酵母作用下,先把澱粉變糖,再把糖變成酒精,因此生成特有的曲香味道。洋酒的原材料大都是水果蜂蜜等類,直接的糖變酒精,少了加曲,也少了酒麴帶有的味道。這就是中國白酒和洋酒的根本區別。說白了,歪果仁不接受的不是酒本身,而是這個酒麴的味道。

再說度數。洋酒裡同樣有60度的果酒,這個不難,蒸餾就可得到。可是中國白酒普遍度數高,而且味道單一,不能和其他品種的酒兌著喝。不像洋酒,多種酒不僅能兌一塊喝,還能兌出繽紛世界來。所以,喝他們的酒,無論口感和味道,內容豐富多彩。

最後說說喝法,這個既是生活習慣,也是飲酒文化。中國白酒是結合吃飯,一起進行;洋酒卻是與飯分離,吃飯是吃飯,喝酒是喝酒,不繚纏。所以,喝酒場景截然不同,酒的作用也完全相反。洋酒是輔助,用來說話聊天細品的;白酒是主導,聚會辦事就靠灌酒了。
但是中國白酒不是蓋的,歪果仁一旦習慣了味道,就沒有不喜歡的,比洋酒還要痴迷,尤其是清香型和醬香型。當然不包括酒精勾兌的白酒。


普濟


誰告訴你美國人從來不敢喝白酒了?你的觀點先入為主,我非常不認同。

由於自己是釀酒賣酒的,出於業務需要自己經常跑市場,當然有時候也是旅遊的目的,因此我認識不少沿海一帶的朋友。我就說說一個潮州朋友給我講的真實故事吧,我這個朋友的二叔、三叔八十年代就去美國了,開始都在紐約的中餐館打工。經過五六年的打拼,他的兩位叔叔到了加州自己開起了潮州風味的餐館,由於經營得法,信譽好,所以生意很不錯,十幾年後就在不同的城市開了七八家分店。


而這兩個叔叔的餐館裡最初是賣紅酒、威士忌為主的,後來為了應部分華僑的要求賣起了白酒,而且以茅臺、五糧液這樣的高端白酒為主。最初開始的時候部分老外是抱著嚐嚐看的心理,確實一下接受不了,但隨著時間長久部分老外漸漸習慣了中國白酒的醇厚、濃郁,特別是白酒的回味更不是以純酒精為主的威士忌可比的。發展到後來,這部分老外帶動的群體越來越多,而喝中國白酒在他們的中餐館裡幾乎成了時尚。

請問題主,難道這還不夠說明歪果仁並不是從來不喝中國白酒了嗎?他們並不拒絕接受新事物,關鍵的是中國傳統工藝的白酒濃郁醇厚、口感醇和而又不乏刺激,回味更是洋酒所不能比擬的,我為我是一個農村籍的傳統工藝純糧酒釀造人而自豪。

老祖宗傳給我們的文化、知識、技術甚至有些傳統都不能丟,當曹操率領一干文武全才的手下“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之時,美利堅合眾國還是一片不毛之地、原始社會的印第安人的樂土!所以我為我是一個純糧酒釀製人而自豪,更為自己是一箇中國人而自豪!


一壺佳釀喜相逢


美國人敢不敢喝白酒這個問題呢,應該是一個偽命題。其實他沒有敢不敢的問題。

而是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他喜歡不喜歡這種口味,一般來說他們不喜歡這口味兒。外國人不喜歡聞起來香氣重的酒,也就是酯的香氣,我們說是香,他們說是臭。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幾乎沒有香氣的酒精酒“伏特加”,會成為全世界銷量最大的烈酒了。

第二就就是外國人很喝起來很能喝酒,包括中國白酒。

我給大家講兩個故事,2008年我們組織國際評酒會,評委會的主席來了,是個英國人,他是經常到中國了,有一天我準備去吃飯,路上一個超市,他就進去了,買了兩瓶中國的葡萄酒,然後他又買了一瓶茅臺鎮的二鍋頭,我當時還奇怪呢茅臺鎮怎麼有清香的二鍋頭?最低檔的那個二鍋頭,就是包裝特別差的人,是袋裝的。

到餐廳裡面他就打開那個酒,自己嘗,外國人很有意思,他就自己喝,不好他也不推薦給你,嘗完葡萄酒,然後他打開了那個白酒,喝了一口他就說,這個酒,不對啊?翻譯說他說,這個酒的度數不夠,我倒上了一杯一嘗,果然不到52度,酒精度肯定低了三四度,我一看外國人,雖然他不喜歡喝,但是他其實還是很專業的。

因為在前一天我們給他們外國評委培訓中國白酒和黃酒。

評了醬香的代表茅臺,清香的代表汾酒,濃香的代表瀘州老窖,看來他們專業的辨別能力還是有的,酒精度數肯定也能喝出來。

還有一次就是法國的阿基坦地區組織活動,就是包括波爾多地區,來了一百多個外國酒莊的莊主,他們政府給補貼嘛,所以他們來得很多,歡送晚宴,吃飯先喝葡萄酒,我早就知道他們能喝,葡萄酒太貴了就準備了白酒,茅臺。有一個美國小夥子,他是美國人,在法國有一個酒莊,大概四十多歲,大家就在酒桌上叫起板來了,結果他一個人把我們那個所有能喝的都喝不行了,他一個人喝了有二斤白酒。

總結就是,第一,他們不愛喝白酒,第二要喝,他們還是很能喝的。


中國酒劍客


先不談美國人為啥不愛中國白酒,就拿我自己舉例吧!我到現在都喝不慣外國的那些酒。上次我領導從網上買了兩瓶毛子的伏特加,45度的樣子吧!當時晚飯我們領導一臉興奮的說整點洋酒嚐嚐,結果菜吃了不少,五個人愣是沒把那伏特加喝完。說實話,真難喝啊!所以今天看了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和美國人的口味相差太大。別說伏特加了,什麼xo,人頭馬之類的國外名酒我都喝過,實話說,到現在我都喝不慣,總覺得一股馬尿味。也就紅酒勉強能夠入口,不過仍然喝不慣,我想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幾千元的紅酒和幾十元的紅酒入口是沒什麼區別的。

我想美國人乃至外國人不喝中國白酒的原因也是如此,口味相差太大。就像我們喝不慣洋酒的原因一樣。中國的白酒入口偏辛辣,這個和洋酒不一樣,洋酒偏柔和,上面那個伏特加入口也沒有那種辛辣感,跟我們白酒不一樣。

第二個原因應該是美國人和西方人喝酒喜歡慢慢的品嚐,酒文化跟咱們大不一樣。我們中國人一般喝白酒喜歡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互相勸酒,動輒我喝一半,你也喝一半,不把對方灌醉不罷休。而這是外國人深惡痛絕的。

第三個原因是中國的白酒不能用來調酒。外國人喜歡調配雞尾酒或者搭配果汁,而中國的白酒沒法完成這個任務,外國人不喜歡也正常了。

其實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除了白酒,還有黃酒,米酒等,這些酒在外國人那裡很受歡迎,甚至連我們做菜的料酒都能嘗幾口。看來白酒要走出國門還得稍微加些改進啊!


紅色小兵哥


這個問題我不敢贊同。不是美國人不喝,可能是你見的美國人不喝吧。

去年,準確的說是2017年12月份,為了一個項目,第一次去到了江西的一個年輕的縣級市--共青城。說年輕,這個地方從一片荒地建成一座城市也就半個多世紀的事情。我們一行的還有幾個硅谷的團隊,有來自寶島臺灣的,其中比較特別的還有一個韓籍美國人,說的英語…真心聽不懂。廢話不多說,說說我們一行人喝酒的事。

晚上和一些領導吃飯,當然了大家剛開始還比較拘謹,大家都說有國際友人嘛,隨便喝點紅酒就行。在翻姐的努力下,大家溝通的還算比較開心。席間我和寶島臺灣同胞鄰座,我倆一直溝通著大陸和臺灣的問題,從歷史到當下,從美食到白酒,過程中我吐槽了一下金門高粱酒。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我問寶島同胞要不要喝點本地白酒,我倆開了一瓶當地的酒,口感確實不錯。一美國人忽然說喝點白酒。說話的美國人是個模特,還參演過美國的電視劇和電影,具體什麼電影我也沒去關心。

此國際友人喝了第一口中國白酒就順口說了一句感嘆語,反正就是類似北京話:臥槽!!然後半高腳杯一飲而盡。然後就f…k s…t的沒玩沒了。看著很滿足的樣子。其他同行的國際友人都表現出很希望嘗試的樣子。席間送走了領導,大家徹底放開。最後大家意猶未盡的同行至賓館。

在賓館一樓大廳有人提出去ktv。在ktv喝了假洋酒和啤酒我就不贅述。重點是在ktv結束後。大家一起往賓館趕。

共青城的夜景真是秀色可餐。夜風從湖面送來的風,些許的寒意。可能是這邊人生活節奏慢吧,一路上小超市和店鋪基本都關門了。

在路徑一家已經打烊還沒關燈的小超市,演員美國友人,再次提出要喝酒。我們都以為要喝點啤酒啥的呢,誰知道他堅持要喝白酒。最後兩瓶白酒加十幾聽啤酒。被我們帶回了賓館。

我們基本在賓館的同一層,於是我們就在中間的房間內席地而坐。大家也沒有準備下酒菜。最後在行李箱找出一包恰恰瓜子。就這樣大家一邊聊天,一邊乾杯。國際友人一直對白酒讚不絕口。到了凌晨四點多才解釋。本人也喝五迷三道的,直接錯過了第二天回北京的飛機。

我說的是我親身經歷事情,我只想說不管是美國人還是外國人對中國白酒都是非常喜愛。要不茅臺酒怎麼在遙遠的上世紀就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一舉奪金呢!

最後推薦牛欄山和古井給大家。


愛情海215972455


白酒在中國源遠流長,不少詩、畫等文學藝術作品都有描述,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然而,外國人是怎麼看待白酒的,他們喜歡喝嗎?我以美國為例談一下。


很多美國人依舊是“談白酒色變”,然而,“從來都不敢喝”也不盡然。我和家人每次回國,都會用盡“權利”,帶兩瓶白酒,一是家人喜歡喝,二是過節聚會喝,去朋友家作為禮物,其中包括美國朋友。


家人在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工作時,每年一、兩次的實驗室聚會,他都會白酒,開始時是嘗試著帶了一瓶,每人嘗一小杯,看到大家至少能接受,而且對中國的酒文化也有興趣,這已經成了一個傳統保留節目了——喝中國白酒。


我們帶的白酒,從茅臺、五糧液,到家鄉的西,鳳、杏花村------每次都不一樣,似乎是給美國人普及中國酒文化。


美國朋友說,中國白酒確實很香,但是因為度數高,不大習慣,可是一兩小杯還是很受用的。


我的鄰居是在美國的瑞士人,他的太太是北京人,很喜歡中國白酒。每次回國,他們也會帶白酒,還和我先生切磋,哪種白酒的口味更好,有時也一起小酌一杯。


總體來說,美國人喜歡溫和的酒,在北歐、俄羅斯等,雖然人們喜歡度數高的酒,可是因為口味的差異,他們喝伏特加、威士忌更多一些。


看到一些資料,如今白酒似乎也成為了國外酒吧雞尾酒單上的新寵。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1月30日報道,在春節期間,白酒大受歡迎。而舊金山市更是將2015年11月12日,定為舊金山的“茅臺日”。如今,在利物浦和紐約,都有專門提供白酒的酒吧。


美國《華爾街日報》2曾報道,白酒成為紐約雞尾酒單上的新寵。在美國紐約的一家中餐廳龍山小館酒吧(Mission Chinese Food)調酒師主管薩姆·安德森(Sam Anderson)調製了一款“赴湯蹈火”。

(紐約龍山小官首席調酒師薩姆·安德森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安德森說,這款雞尾酒是賣得最好的一款酒之一。雖然有客人會退回來也發生過,但許多人也會再要續杯。他說:“它絕對適合那些願意冒險的人們,適合那些願意嘗試新事物的人們。”

在紐約,除了龍山小館,提供白酒雞尾酒的地方還有紅色農場餐廳、半島酒店、柏悅酒店以及在華爾道夫-阿斯托里亞酒店新開的餐廳La Chine。2015年5月,美國首個主打白酒的酒吧Lumos在西休斯頓街開業,這家酒吧提供十幾種白酒雞尾酒和白酒混合飲品。它以白酒為基酒調製,各種各樣的雞尾酒,還出售自釀白酒,有西梅乾、無花果和花椒的味道。

Lumos酒吧,酒吧經理傑西·泰勒表示,白酒雞尾酒出人意料地成為週末最受歡迎的酒。調酒師奧森·薩利切蒂說,有很多客人願意來一杯茅臺,儘管酒單上還有很多更便宜的白酒。

Lumos酒吧調酒師正在用茅臺調製白酒雞尾酒,在美國布魯克林的卡羅爾花園,有一家不錯的手工調製雞尾酒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