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心的事實:上了名校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的都大!

戳心的事實:上了名校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的都大!

先看一個世界名校排行榜,這是全世界90%的人都難以觸及的“天堂”!而那些90%能考上的大學,大多連世界前500都排不進去...請不要排斥,因為這是一個事實!這是我們必須要看到的事實,也是我們必須要正視的差距!好學校與普通學校的差距!

戳心的事實:上了名校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的都大!

點開查看大圖

如果你還不能正視這樣的事實,請聽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吧...(核心商業圈作者的經歷自述。)

經常會聽到有人說,讀大學有什麼用?

你看那北大畢業的還有賣豬肉的,清華畢業的還當保安,我手下剛招來的985大學的高材生,來了還不是要從打雜開始幹?

還有人說,你看那些當年的高考狀元,哪個成為行業領袖了?應試教育不行,淨教出一些死讀書的書呆子。

更會有人說,我們公司一招聘,投簡歷的都是211、985,來了也沒發現好到哪去,眼高手低,有的大專生可能還更踏實肯幹一點。

以上這些言論,我們從心理學的專業角度,統稱為“酸葡萄心理”。

我是個土生土長的北京孩子,小時候,在家門口讀一所普通的小學,真的是無憂無慮、天真爛漫,整整玩了六年。

那時候小升初,北京還沒有現在的“鎖區”政策,我交了狗屎運,陰差陽錯進了海淀區大名鼎鼎的X大附中。

一路上,儘管自己只是學渣,但見過太多學霸和大牛,咱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

講句大實話吧,那就是“一所好學校,對孩子的重要影響,真的是一輩子的。”

好學校,帶給學生視野和見識

戳心的事實:上了名校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的都大!

初中的時候,網絡還不發達,信息很閉塞,那時,我根本不知道美國大學為何物。

睡我對床的學霸姑娘,酷愛二戰史,夢想是考上美國的“西點軍校”。

我問:“為什麼?”

她告訴我:“西點軍校除了培養出了美國最多的將軍(麥克阿瑟、艾森豪威爾、巴頓將軍……),還培養出了世界財富500強中,1000多名歷屆董事長,2000多名副董事長,5000多名歷屆CEO。全美國任何一所商學院都沒有培養出這麼多的管理精英。”

我深深驚歎於她的視野、見識和夢想。於是,我就把自己的夢想,從“當個白領”,也改成了“考上西點軍校”,你看,孩子之間的影響力是多麼大啊。

後來,儘管沒有真正去報考西點,我在追求這個夢想的過程中,跟著對床的姑娘,讀了十幾本詳細的二戰史,還看了很多二戰紀錄片(儘管現在都快忘光了)。

為了軍校的身體要求,我倆非常努力地鍛鍊身體,每天跑1200米、跳幾百階臺階、100個仰臥起坐……我們還為了留學的夢想,特別努力地學英文。

我從初一班裡英文最差的學生,發奮努力,每天背誦一篇新概念三/四,還利用寒暑假,把老友記看了差不多10遍,高一時英文統考,我考了全區第一。

初中時,我們學校離北大清華不遠,有很多非常精英的書店。同學們相互“攀比”,搶著買過期的原版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還有“經濟全球化”相關的書。

其實我感覺買了也看不懂,但這種“攀比”還是比“比吃比穿”強多了。

多少年後,看到英國BBC曾拍攝紀錄片《50UP(人生七年)》常想起當年的買過期華爾街日報的日子。

紀錄片展現14個孩子,50年的人生軌跡。

7歲時,來自精英家庭的John和Andrew已經習慣了每天看《金融報》或《觀察家》,而貧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罰站,少被打,吃飽飯。

50年後,幾個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學校,找到好工作。三個中產家庭的孩子,有一位成為精英,兩個依舊中產。

而幾個來自底層的孩子,包括他們的後代,依然常常與失業相伴。

知識改變命運背後,也是一場關於家庭和視野的較量。上大學的時候,一位最好的哥兒們,在姑姑的影響下,10歲就給自己起了英文名叫Stanley,因為從小的目標是要進“Morgan Stanley”(摩根斯坦利)。

他有個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習慣,大學四年,每天都要仿寫幾篇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一來熟悉金融市場,二來練習英文寫作。

他是這樣做的:先讀一篇文章,然後背扣過去,用自己的話盲寫一遍。然後對照一遍,再背扣過去,再盲寫一遍,直到幾乎和原文用詞一樣為止。

去年,他從高盛辭職,進入美國最大的私募股權公司,成為最年輕的合夥人,他也是管理層唯一的亞洲面孔,年薪幾百萬美金。

他的美國同事,需要寫文章,都請他寫——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英文寫作還不如高中畢業才去美國的中國留學生。

條條大路通羅馬,有人出生在羅馬。出生在羅馬又如何?只要足夠努力,有寬廣的視野和抱負,憑什麼就不能在羅馬叱吒風雲呢。

另一件事也令我至今難忘。

高中的時候,我的兩個朋友,申請去做了校圖書館的志願者。我當時還心裡小小地鄙視了人家,圖書館志願者,不就是每週去碼書麼?

後來,事實證明了我是多麼愚蠢。那時候,普通學生每次能借2本書,圖書館志願者,能每次借5本書。

我荒廢了時日,高中時沒顧得上讀多少書,這兩個同學,每週末回家的時候,旅行箱裡都裝滿了書,週而復始。

她倆用了高一高二兩年時間,全面掃蕩了我們高中的圖書館,每人讀了幾百本書。高三的時候,她們收心學習,一人考上北大,另一人考上清華。

大學畢業更令人歎服,上了北大的姑娘,研究生去了普林斯頓,成了國內環境學的專家;上了清華的姑娘,去哈佛讀博,現在成了美國知名大學的終身教授。去了好學校,能大大拓展我們的視野和見識,讓他親眼看到,牛人到底是什麼樣子,差距有多大,自己要向哪個方向努力。

《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6》顯示,1980年以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與教育背景相似的人結婚。

“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越來越少,通過婚姻實現階層跨越,越來越難了。“你是誰,就會嫁給誰”。

我的朋友圈子裡也是這樣,有的夫妻都是藤校畢業,有的夫妻都畢業於沃頓,有的夫妻一個北大一個清華。

學識影響眼界,眼界決定格局,而格局影響人一生。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這世界就是,一些人總在晝夜不停地努力,而另外一些人,起床就發現世界已經變了。

每一個大學生都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孩童時代的經歷,中學時代的境遇是我們開啟大學生活的關鍵經歷。名校不是終點,它是對你多年付出的回報,以及新徵程的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