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姜文,是中國電影被寵壞了的孩子

「观点」姜文,是中国电影被宠坏了的孩子

豆瓣評分從8.0分下降到7.2分,貓眼專業版觀眾評分7.5分,淘票票專業版評分7.6分。即便沒有《我不是藥神》這個座標,《邪不壓正》也基本走入了口碑泥潭。

口碑持續走低,票房增速乏力,姜文可能遇到了比《一步之遙》更大的信譽危機。其實可以想到絕大多數影迷“看不懂”這部電影,畢竟姜文的電影天生帶有爭議。

它的觀影體驗不是廳燈亮起就結束,而是需要去聽去想去看,靠著記憶和解讀來縫合這部電影的觀感。但很顯然,觀眾在這部電影身上不願意“花費力氣”,當看到彭于晏光腚跑屋頂,看到日本兵花式耍大刀,差評毫無疑問就出現了。

姜文,是中國電影被寵壞了的孩子。

他的身上,有著典型的痞氣兒。但在絕大多數時候,他的神神叨叨背後總有觸碰你的精神力量。他懂藝術,但商業也不完全拋棄他。所以,姜文一直以來被封神,封為華語電影之神。

但《讓子彈飛》成為姜文的一個節點,這個電影被看作是姜文將藝術性和商業性平衡最好的一部電影。但平衡之後呢?姜文走向了藝術,觀眾走向了商業。從出發點來說,二者就已經出現了拉扯。

《一步之遙》裡,姜文“自說自話”,但這部電影票房慘敗。如今,《邪不壓正》姜文“改邪歸正”,從現在來看,除了票房不佳口碑也出現了崩塌。

為什麼?因為觀眾沒有變,無論是《速度與激情》還是《我不是藥神》,大眾追求的永遠是“短平快”。哭、笑二選其一,簡單直接粗暴但有效。但姜文偏偏不,他形而上,擰巴的形而上,最終觀眾失去了耐心。

就這樣,曾經捧起姜文的人,很可能又把他打了下去。

口碑註定兩極,“姜文式”電影才是亦正亦邪?

姜文的電影,本身就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懂他的人更多的是看他的背景,看他的全局,不懂他的人,只看他的細節。

姜文的電影,既不是純粹的藝術片也不是大眾喜聞樂見的商業片。從這一點來說,《讓子彈飛》算是一個奇蹟,偶然的奇蹟。所以絕大多數姜文的電影,都註定口碑兩極。

但絕大多數時候,觀眾願意去“容忍”,因為“姜文式”電影總有讓他們無法拒絕的東西。

《邪不壓正》裡,從外部來看,青瓦綠樹、雪國北平。拍的極美,每一個鏡頭都帶著一股“守舊”的精緻,這種精緻感在華語電影裡很少見。而姜文恰恰在視覺上的精緻更進一步,各種西洋樂的雜糅讓電影更加豐富和飽滿。

「观点」姜文,是中国电影被宠坏了的孩子

做到這兩點,其實已經成功了。在華語電影裡,這樣的精緻感太稀少了。也正是憑藉這一點,足以讓很多人成為姜文的“死忠“。因為姜文的電影總是帶著一種夢幻的色彩,滿足許多人對於電影精緻感的迷戀。

但姜文,自己並不滿足於帶給觀眾單純的感官體驗。大量密集的臺詞,讓絕大多數觀眾跟不上節奏。儘管姜文在《邪不壓正》裡似哭非哭的喊著“我壓著速度呢”,但朱潛龍暴起的青筋和李天然跟不上語速的臺灣普通話暴露了一切。

更為重要的是,姜文在這部電影裡除了編劇、導演於一身,剪接都親自上陣。《邪不壓正》的鏡頭剪接更快,雖然這種人工的流暢感滿足了觀眾的爽感,但配上電影複雜的人物關係,讓一切變得含混不清。

但這就是姜文,就像他不喜歡影評人,讓史航扮演“潘公公”,不識字不觀影還當“首席影評人”一樣,用一種癲狂式的戲虐來刻上自己的“印”

對於絕大多數普通影迷來說,這樣的拍攝手法當然不是一板一眼。它的跳躍,一旦過度就會讓人心生不滿。但對於一小部分影迷來說,這種難得的爽感,超越了傳統電影的評判標準。因為電影,本質是造夢,儘管很多人不同意。

姜文,成就成在他的自我,敗也敗在他的自我。

需要“解讀”輔助,註定不是大眾玩物?

姜文的電影,從來不是看完亮燈就拉倒。他需要我們去聽去看去思考,通過不同的解讀來完善我們對於電影的記憶。

在137分鐘的快速剪輯裡,我們很難捕捉到的細節都需要外在的“輔助”來建構,所以不輕易評價姜文的電影,難就難在觀眾願不願意去尋求“輔助”。

《讓子彈飛》願意,因為這個故事本身足夠完整。觀眾在滿足自身爽感的同時,通過更全面深刻的解讀滿足了自己對於更高層次的要求。《一步之遙》不願意,因為這部電影究竟有多少層含義,沒有多少人可以說清楚。即便你看的懂,距離姜文想要的程度還差的很遠。此時,通過“全面深刻”的解讀本身就是一個悖論,因為根本不全面也不深刻。

放在《邪不壓正》身上,更為尷尬。很多時候,你想去解讀,但不知道如何入手。你知道電影裡遺漏了太多細節,但哪些細節是真哪些細節是假,不知道。

鳳儀是電影的關鍵人物,需要解讀嗎?需要,可解讀什麼?每一場戲都不一樣,人物是分散的,解讀出來也連接不到一起;巧紅需要解讀嗎?需要,可解讀什麼?她的人物性格不完善,報仇的故事線被揉的七零八落。

彭于晏穿著“皇帝的新衣”奔跑於屋頂,為什麼?巧紅關鍵時刻踩了一小時“動感單車”,為什麼?

電影裡的很多細節,不清楚是否有解讀的必要,也不知道如何去解讀。

但“拔牙”的藍青峰、被關在黑屋裡的藍青峰、十五年“養兵千日”的李天然,僅僅幾個字就能明白姜文在講什麼。他在講歷史,也在講現實,這是姜文的能耐。

但這種隱喻,又被人物關係的混亂所消減。明明李天然復仇是故事的主線,但每一個觀眾都能看出來藍青峰才是其中的關鍵。

藍青峰遊走於美、日、中三方,救李天然但殺了亨德勒、幫助朱潛龍卻極度厭惡日本人。他能從溥儀手裡拿到“太爺畫像”,也能成功反日的“隱形上級”,他幹掉日本人、幹掉美國人甚至也想幹了中國人。

他是電影最大的“狠角色”,但他不是主角。他天然的把電影人物關係搞亂,可能就是為了那聲“爸爸”。

但對於大眾來說,姜文“嗨過了”。很多細節沒法解讀,也讓很多觀眾失去了解讀的慾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姜文的《邪不壓正》已經很難成為大眾的玩物,只是一小部分人願意去研究藝術的一個標本。

10億票房成坎,是姜文高估了觀眾,還是觀眾低估了姜文?

從現在來看,口碑迅速下跌的《邪不壓正》似乎很難突破10億關口。雖然《讓子彈飛》過後,資本開始對姜文的市場野心有了憧憬。但從實際效果來說,並不成功。

《一步之遙》的作者化表達,不僅距他的“10億保底傳言“十分遙遠,甚至遠遠低於外界的期待。而《邪不壓正》雖然被看作是姜文靠近《讓子彈飛》的一部“集大成之作”,但從實際表現來看,並非如此。

較低的票房增速和過快的口碑降速,無疑把《邪不壓正》推向了一個更危險的處境。但這究竟是姜文高估了觀眾?還是觀眾低估了姜文呢?

姜文其實從未變過,他一直是一個作者表達慾望極強的導演。在沒有進入電影市場之前,《鬼子來了》是這樣;《陽光燦爛的日子》是這樣;《太陽照常升起》也是這樣。

而進入市場之後,《讓子彈飛》、《一步之遙》,姜文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拍電影。姜文的電影,影如其人,愛憎分明。這決定了姜文不可能為了市場而拍,為了觀眾而拍。

姜文從未指望著觀眾去做什麼,因為沒有期待。有期待的還是資本、市場、觀眾。

電影裡,藍青峰為了“陷害“李天然,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而電影外,《邪不壓正》可能是天時不利。

在姜文出鞘之前,《我不是藥神》霸佔了8天日冠。而且這8天就拿下了20億票房,這基本上讓它所定了暑期檔冠軍。《我不是藥神》火就火在電影的現實映射,讓電影上升到了社會話題的高度。

雖然此後,因為抗癌藥降價等問題,《我不是藥神》傳聞被“冷處理”。但8天20億外加豆瓣16年未見的9.0分,已經把暑期檔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此時的姜文,被看作是攔截《我不是藥神》最合適的對手。

對於姜文的期待,自然也拔高了許多。但《邪不壓正》並沒有直接的現實隱喻,還是帶有極其強烈的夢幻色彩。《邪不壓正》的好壞,不僅僅是自身評價的好壞,他還遇到了前所未見的頂級對手——《我不是藥神》拿來做參考,《我不是藥神》最擅長的敘事,《邪不壓正》把它拆解的支離破碎。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觀眾對於現實主義作品的需求越來越大。觀眾更希望看到一部故事豐滿、社會意義突出的劇情片,而《邪不壓正》恰恰並非如此。

其實觀眾並沒有低估姜文,下一部依然會有很多人期待姜文的出手。只是觀眾期待的是《讓子彈飛》的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姜文,而非《一步之遙》的姜文,《邪不壓正》的姜文。

很明顯,姜文再次掀起了影評人和觀眾的論戰,儘管姜文對影評人並不友好,但影評人還是願意去袒護姜文。

其實,姜文的電影關鍵在於你期待什麼?類型片?姜文拍的從來都不是類型片。藝術片?姜文的電影裡的藝術不是一遍就可以看懂的。他的電影就是帶著一種“後搖風格”,濃烈、生猛。

姜文和觀眾都很自我,姜文端著,不肯向市場低頭;觀眾正是因為沒端著,所以看姜文的電影過於疲憊。誰都沒錯,誰都不用救。

只是雙方不如給彼此一個機會,觀眾不要用一種模式去審視姜文電影的好壞,姜文也別再獨自扔下大眾,卻又跑到影院裡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