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辛基的故事


赫爾辛基,地級市的規模,首都的派頭。

赫爾辛基的故事

赫爾辛基一瞥

芬蘭首都赫爾辛基位於芬蘭最南端,緊靠芬蘭灣。冷戰時期,赫爾辛基頻頻出現在報紙新聞上是因為美蘇兩國代表經常在這裡舉行限制戰略核武器條約的會談。

從郵輪港口到城市中心有一段距離, 網上查了資料,說可以坐公交車進城。到了公交站,等了一會兒,沒有見車來,看看地圖覺得離市中心不遠,天沒有下雨,就決定走到城裡去,順路看看市容。地上的藍線和交叉口的指示牌指引著朝市區的方向。值得讚揚的是一下郵輪就有市政免費的無線網。

赫爾辛基的故事

赫爾辛基街頭一角

赫爾辛基市本身只有60幾萬人口,加上週圍,首都地區共有人口140萬。赫爾辛基的主要街道比較集中。有一天時間基本上可以把該玩的地方都去了。

不像歐洲其他城市,赫爾辛基沒有濃厚的歷史底蘊,沒有旅遊亮點,沒有wow (哇噢)的時刻。赫爾辛基作為城市是19世紀才成型的。當時芬蘭在俄國統治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指令當時俄國的領屬地芬蘭把首都從靠近瑞典的圖爾庫(Turku)搬到赫爾辛基,其用意是減輕另一個地區強權的瑞典對芬蘭的影響。赫爾辛基靠近聖彼得堡。赫爾辛基的興起可以在貿易上分庭抗禮芬蘭灣對面的愛沙尼亞首都港口城市塔林(Tallinn,Estonia)。

赫爾辛基是照聖彼得堡模型造的,所以在許多地方的建築上可以看到聖彼得堡的痕跡。

赫爾辛基的故事

議會廣場上的白教堂

蘇軍內部的原因是因為在斯大林的肅反運動下,紅軍有經驗和專業能力的將軍被清洗。新的指揮官經驗不足,無法協調好蘇軍多兵種協同作戰和做好後勤保障。從外因上講,蘇軍對冬季作戰準備不足,裝甲部隊的進攻受阻礙。 天氣不好,飛機空中支援無法充分發揮。

而芬蘭軍人善於雪地作戰,越野滑雪,在林子裡竄來竄去,逮住蘇軍薄弱的環節,就發起進攻,燒掉蘇軍的糧食和供給。蘇軍在冰天雪地的野外捱打,士氣低落,第一階段的進展很不妙。後來,蘇軍懲罰了指揮不力的軍官,同時在戰場上逐漸摸索出些門道,開始扭轉了戰局。

芬蘭人支持了三個半月之久,終於支撐不下,向蘇聯求和,割讓維堡地域並租借漢科半島。蘇聯的最後勝利,是付出超過5倍於芬蘭的死傷人數才得到的。這樣的戰績使蘇軍臉上無光。

赫爾辛基的故事

雪中行軍的芬蘭士兵

希特勒德國入侵蘇聯後,芬蘭覺得機會來了,馬上反攻蘇聯,奪回了被佔領的土地。但是,芬蘭人還是比較知趣的,知道自己的實力有限,收復了被迫割讓的領土後,馬上停了下來,不再往前積極進攻。芬蘭不像德國那樣虐待被俘的蘇軍士兵。芬蘭政府知道,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不能把事情做絕了,萬一那天蘇聯強大了,至少沒有那麼大的仇恨。

固然,蘇聯打敗德國後,馬上回過頭來收拾芬蘭。 打敗了德國兵的蘇軍這時候已非昔日吳下阿蒙。芬蘭招架不住,只得再割地求和,把原來奪回來的地又全退回給蘇聯。原來住在被退回給蘇聯地區的芬蘭居民紛紛越過新邊境,回到芬蘭。

芬蘭對於俄國十月革命有著重要的影響。列寧在十月革命之前流放在芬蘭。此時的芬蘭屬於沙皇俄國管轄下的大公國,有一定的自主權。1917年3月15日沙皇引退,俄國民主革命勝利後,當時由克倫斯基領導的臨時政府允許列寧回到聖彼得堡。 列寧從芬蘭返回聖彼得堡後,策劃了後來的十月革命。

芬蘭人很會找機會。1917年十月革命後,芬蘭人乘著蘇維埃政權剛成立在同年12月就宣佈獨立。列寧領導的蘇維埃馬上(1918年1月)就承認了新獨立的芬蘭主權。這裡面不知道是否是列寧對芬蘭有好感?

二戰之後,國際上的局面基本穩定。芬蘭領導人很精通國際政治,在東西夾縫之間長袖起舞,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既不得罪近鄰蘇聯,又堅持西方的社會形態,沒有成為大國的犧牲品。

赫爾辛基的故事

碼頭市場

說了一大通曆史,再回到旅遊。在赫爾辛基城裡遊覽了一圈後,覺得下面幾個點比較有意思。

赫爾辛基的故事

商業街

赫爾辛基可以看到各種風格的教堂。

赫爾辛基議會廣場 (Senate Square and Cathedral)。議會廣場顯著的地標是白色大教堂。

教堂的希臘風格廊柱及淡青色青銅圓頂展現了教堂的氣派。白色的教堂給人一種純淨無暇的感覺。跟歐洲其他著名的教堂相比,它雖然規模不算大,但是結構精美,比較獨特,是遊人必到的地方。

赫爾辛基的故事

白色大教堂內部結構精美

廣場上有亞歷山大二世銅像。這位俄羅斯帝國皇帝(1855年3月2日—1881年3月13日在位),通過《璦琿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及《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從中國清朝獲得了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並且使中國完全喪失了日本海的出海口。但是,他顯然對當時處在俄國統治下的芬蘭人不錯,在經濟和文化上實施了寬鬆政策,確定了芬蘭語和瑞典語以同等的國家正式語言資格。同時同意發行單獨的芬蘭馬克,跟俄國盧布區分開來。芬蘭人感念他對芬政策的寬容。雖然芬蘭和俄國(以及後來的蘇聯)之間有過戰爭,幾百年來還是把他的塑像屹立在城市中心廣場。

赫爾辛基的故事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銅

小山上的烏斯本斯基教堂(Uspenski Cathedral)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最大的希臘東正教教堂。東正教特點的紅牆和金綠洋蔥園頂在此表現無遺。 這座教堂和在俄羅斯看到的典型東正教教堂相同,建築風格反映了俄羅斯風情。芬蘭在歷史上曾經隸屬於俄羅斯沙皇帝國,其宗教文化多少帶有俄羅斯留下的遺痕。厚厚的,紅色的花崗岩石柱是烏斯本斯基大教堂的一大特色。

赫爾辛基的故事

山上紅大教堂烏斯本斯基教堂

靜默禮拜堂(Kamppi Chapel of Silence)。在赫爾辛基鬧市區走時,遇到這個獨特的,完全由厚木鑲板構成木製教堂。

儘管周邊有大城市的喧囂,教堂內部卻非常幽靜,彷彿與世隔絕。在外面鬧市走久了,入內找個地方坐下來,面對乾淨,明朗,帶著橢圓線條的教堂內壁,一下子心就靜下來了。在這兒你可以放鬆,反思走過的路,遇到的事和人,再想想要走的路。這是旅行途中的一個加油站。

赫爾辛基的故事

靜默禮拜堂

赫爾辛基的故事

靜默禮拜堂內部

聖約翰教堂(Johannes Church)

聖約翰教堂是一座路德會教堂,具有哥特復興風格。按照容量,它是芬蘭最大的石砌教堂。它雖然沒有山上的烏斯本斯基大教堂那麼宏偉壯麗,但是聖約翰教堂高聳的綠色塔尖,古樸的暗紅磚瓦,精緻對稱的乳白拱門顯得細緻優雅。

赫爾辛基的故事

聖約翰教堂

赫爾辛基的故事

聖約翰教堂內部

岩石教堂(神殿廣場教堂)算是赫爾辛基市比較特殊的一個景點。沿著現代的居民樓房街道,緩緩地走上小斜坡,看到一座外貌平常的炕道入口。炕道上面是一個弓形圓頂。圓頂周圍還是原生的石頭露頭。世界上有著無數的教堂,像這個從岩石裡開鑿出的整座教堂可能獨一無二。它未經修飾,保留了原生態,顯得自然樸素。

赫爾辛基的故事

從岩石裡開鑿出的教堂

赫爾辛基的故事

岩石教堂內部

老市場大廳(Old Market Hall)坐落在碼頭附近,離集市廣場南邊不遠。有點像上檔次的中國農貿市場,裡面賣的食物和餐廳具有赫爾辛基傳統特色。如果對當地的食品感興趣,值得一去。裡面有廁所,有免費手機上網。特別是遇到外面颳風下雨,在裡面躲躲最合適不過了。

赫爾辛基的故事

老市場大廳附近的集市

建於1820年的芬蘭總統府(Presidential Palace)。如果預先沒有做過功課查過的話,不注意到門口站崗的哨兵, 真心不會想到是總統府。外面就是赫爾辛基最熱鬧的碼頭集市。估計總統一高興就可溜出去到碼頭市場上去買個便餐。芬蘭被俄國從瑞典手中奪過來後,成為了俄國統治下的大公國。這棟樓是當時俄國沙皇來芬蘭的行宮。十月革命勝利後不久,芬蘭脫離俄國,宣佈獨立,這裡就成為了共和國的總統府。

奶黃色的外牆,雖然低調,感覺卻很溫暖,看別人家的總統府多最低調.

赫爾辛基的故事

建於1820年的芬蘭總統府

中央車站是芬蘭最大的火車站。外牆是石頭的,外形看起來莊嚴,宏偉,有點古典色彩。它位於赫爾辛基的正中心,周圍有很多商場和百貨公司,非常興旺,熱鬧。

赫爾辛基中央火車站的購物大街。 有軌電車彷彿把人帶回東北哈爾濱大街,都是受俄羅斯影響到。寬闊的步行街似乎缺少些人氣。

赫爾辛基的故事

赫爾辛基中央火車站

山上看赫爾辛基市內。北歐的建築色彩偏鮮豔。老式建築都是石頭為主,而近代建築有許多玻璃外牆。估計現代的建築造價會比較低,但是在寒冷的北歐,這種建築顯得比較單薄。

因為赫爾辛基離聖彼得堡近,冷戰期間,聖彼得堡居民可以看到芬蘭的電視節目。稍帶色情的電視節目,給當時的蘇聯人民帶來了難得的娛樂。許多蘇聯人專門去聖彼得堡看西方電視,有點像八十年代初,國人去深圳看香港電視。

看完岩石教堂後,因為天氣開始下雨,沒有繼續前往西貝柳斯公園。西貝柳斯是芬蘭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作曲家,代表作是《芬蘭頌》。公園每年8月都會舉行西貝柳斯音樂節,古典樂迷們歡聚於此,舉辦音樂會。這個景點等以後夏天有機會再來看。

原來從媒體得到的印象是芬蘭人非常內向,平時相互之間不交流,但是這次在芬蘭,覺得他們還是非常樂意助人的。兩次我在街頭看地圖時都有人主動來幫忙。芬蘭人的英語普及不錯,但是沒有丹麥的好。赫爾辛基商店裡的物價比北歐鄰國的要便宜。難怪有人說,挪威人跑去丹麥買東西,丹麥人跑去芬蘭買東西。

回港口時,注意到港口附近的街道上,正在建許多新的店鋪和住宿樓。北歐的現代建築相對來說,風格上比較樸實,簡單。這種建築高潮在西方成熟的西方國家裡比較少見。難道是說,赫爾辛基會藉助港口的優勢煥發出新的活力?

赫爾辛基的故事

港口附近的街道上

(完)

*版主 編後小注:作者“孤山”,典型理工男。大學畢業後,到大洋彼岸繼續深造,獲得美國斯坦福大學Ph.D,並在業內成績斐然。業餘時間仍不忘文學初心,小說,隨筆,遊記等等,信手寫來確也妙趣橫生,詼諧平凡中透出哲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