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富庶甲於蜀中,四川鹽都自貢1929年


自貢,民國最早建制的二十三個市之一,歷史上自貢因產井鹽而富商雲集,中國最富庶的城市之一,也是抗日戰爭中捐款額度全國最高的城市。自貢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利用天然氣的地方,川內最早的省轄市之一和工業重鎮。

東漢章帝時,自貢地區即生產井鹽,著名的鹽井有富世井、大公井。北周武帝時,因鹽置縣設鎮。以富世井為名置富世縣。唐代改名為富義縣,唐代升公井鎮為公井縣,隸榮州,宋代廢公井縣入榮德縣。明代易名富順縣;以大公井為名設公井鎮,降榮州為縣。

明代嘉靖年間,富順鹽業生產中心西移,新開自流等井。富順縣自流井鹽區與榮縣貢井鹽區相距5公里,產、運、銷聯繫十分密切,“前明以來本屬一廠,名曰富義”。富義廠是構成今日自貢城市框架的雛形。

井礦鹽原料均採自千米深井以下侏羅紀地質年代的天然滷水和岩鹽礦床,富含各類天然礦物元素,雜質少且遠離汙染,更純淨,品質好。井礦鹽煉製過程是通過全密封真空工藝精製而成,幾乎不破壞其原有物質,是純天然的,其氯化鈉含量高達99%以上,味純正,無苦澀味,色白,結晶體小,疏鬆不易結塊。

由於井鹽生產過程中需要分工協作,故而井、灶、筧中都需有各類專門工匠,如鑿井、治井的有山匠,煎鹽的有燒鹽匠,設滷筧的有筧山匠,安火筧、置火圈的有灶頭,運滷的有擔水匠,按照專業程度和不同工種取得工資;灶頭、山匠頗受井主重視,甚至山匠具有招工權,以利井灶生產的正常進行。

清末富榮鹽場按井、灶、筧生產過程的粗略估計,勞動分工達四五十種。在井、灶、筧中,分別置有掌櫃、經手、管事、外場等管理人員,並有較為完善的管理體系,採用“龍門帳”的固有複式帳法,代表了當時中式會計的最新水平。


19世紀後期,形成了一些大的鹽業手工工場,如富榮鹽廠號稱“四大家族”之首的王三畏堂,極盛時擁有黃、黑滷井數十眼,各灶天然氣鍋七百餘口,常年僱工達一千二百餘人。20世紀初,四川井鹽業中某些手工工場一度使用機器汲滷,向近代化工業過渡,但未獲成功。

自貢井鹽生產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興旺發達的井鹽產業不僅造就了著名的鹽都自貢,還催生,傳播,最終形成了傳菜的重要派別—自貢鹽幫菜。

清咸豐時期,太平軍建都南京,淮鹽不能上運,清廷飭令川鹽濟楚。富義廠鹽業生產步入鼎盛時期,年產量佔全川的一半以上,年徵稅銀佔全川鹽稅收入的40%,自貢成為四川井鹽業的中心,被譽為“富庶甲於蜀中”的“川省精華之地”、“鹽都”。【四川鹽都自貢,1929年10月。攝影:阿諾德·海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