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的「小粗腿」與「大長腿」給我們透露了什麼訊息?

我們在喝酒時,會聽到一些“傳聞”,那就是:葡萄酒不僅有眼淚...還有腿...而且有很多條腿。第一次聽說的時候,你可能也會十分驚愕,然後快速在大腦裡搜索記憶,然後發現,自己喝的酒都很正常,哪來的眼淚?哪來的腿?

首先我們就來看看,酒腿是什麼樣的?

一、葡萄酒“現腿”

在品酒過程中,為了把酒醒開,我們會搖一搖酒液,酒液會貼著酒杯內壁旋轉。所謂的“酒腿”就是在酒液停止旋轉之後,沿著酒杯內壁緩緩流下的一條條水柱,像眼淚一般。有的人稱之為“葡萄酒的眼淚”,也有人稱它為“酒腿”或者“掛杯”。

葡萄酒的“小粗腿”與“大長腿”給我們透露了什麼訊息?

二、為什麼會出現“掛杯”?

我們要感謝意大利的物理學家馬倫哥尼(Marangoni),他在1865年給了我們關於“掛杯”的科學解釋,被稱為“馬倫哥尼效應”。

馬倫哥尼效應,就是指兩種液體相接觸時,表面張力強的液體會將表面張力弱的液體拉過來,因此會出現表面張力弱的液體向強的方面滲透。

思考

那麼在酒杯中,對比的液體分別是哪兩個?表面張力強的一方是哪一方?是誰要靠向誰?

我們這裡先把酒液當作酒精溶液,並且已知酒精擁有更強的表面張力。由於在搖杯時,位於杯壁高處的酒液更薄,酒精揮發更快。所以搖杯之後,杯壁高處的酒液杯壁低處的相比,水份更多,酒精更少,自然而然,

表面張力也更強

葡萄酒的“小粗腿”與“大長腿”給我們透露了什麼訊息?

根據“馬倫哥尼效應”,表面張力強的液體會把表面張力弱的液體拉過來。也就是說,杯壁低處的酒液會受到一個來自杯壁高處酒液的向上牽引力。

但是由於自身的重力大於這個向上牽引力,因此,雖然杯壁高處的酒液會拉杯壁低處的酒液一把,但它最終還是被重力硬生生地拖回到低處。這個過程就產生了“掛杯”。

【再簡單一點的解釋就是:由於乙醇的濃度梯度,進而產生了表面張力梯度,於是造成了葡萄酒的“掛杯”現象。】

三、“酒腿”裡都有什麼東西?

我們看到上面,總算清楚了“掛杯”現象的原理,估計小夥伴等不及要知道“掛杯”與葡萄酒品質的關係了。

別急,我們再來看看,“酒腿”都有哪些成分構成。

葡萄酒的“小粗腿”與“大長腿”給我們透露了什麼訊息?

葡萄酒經發酵後,得到如下產物:酒精+殘留糖分+甘油(副產物之一)+其它浸出物的混合。

好像並沒有什麼驚喜,因為... 所有的葡萄酒都含有這些成分。

四、掛杯的形態反映了什麼?

這酒腿有粗有細,流速有緩有急。這不同的形態又在說明什麼呢?

除了酒精,影響掛杯最顯著的因素就是糖分了。含糖量較高的葡萄酒,“酒腿”更粗、更長、也更緩慢。因為糖分會增加酒體的粘稠度,從而減慢酒液滑落的速度。當然,甘油以及其它浸出物也可能影響。

葡萄酒的“小粗腿”與“大長腿”給我們透露了什麼訊息?

因此,掛杯越明顯、越粗、越長,能說明的就是酒中的酒精和糖分含量更高。一般這樣的葡萄酒,在口感上可能會濃郁飽滿。

但是酒的質量是要經過多方面的考量,所以單單看掛杯,是不能說明酒的好壞的。

說到這裡

“掛杯”與葡萄酒品質的關係

大家應該都清楚了吧?

那就是——沒有關係!

葡萄酒的“小粗腿”與“大長腿”給我們透露了什麼訊息?

看了我這麼撩人的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