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本原哲学思考系列之 比有车?比有房?比有钱?

写在前面: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篇我在知乎看到的关于房子的文章,作者讨论的不是“要不要买一套房”,而是如何面对“想要持有多套房”的欲望,观点很独特,希望你们看了也有启发。

认知本原哲学思考系列之 比有车?比有房?比有钱?

我不觉得家里有很多套房的孩子有多厉害。大家大可不必羡慕他们。

感觉这代中国年轻人都有虔诚的信仰:房子教、车子教、票子教。

在中国年轻人心里,房子就是命。我现在都觉得真不可思议。

认知本原哲学思考系列之 比有车?比有房?比有钱?

举一个假想的例子:这就像一个非洲最穷的地方的土著来中国,一开口就是「我家屯了一万袋大米」一样。

中国的社会发展早就过了饥荒时期,所以家里的米够吃就行了,没有人比谁的大米多。

但是,这位非洲的同学所处的社会,还处在那个发展阶段,所以就觉得大米越多越牛,囤积越来越多的大米就是人生最高追求。

你跟他说房产证比大米高端,他根本理解不了,因为「产权」是基于法制体系的。

如果他的社会连法制基础都还没有建立,那产权这个词他根本就无法理解。他会觉得中国人追求的东西都很虚。

是啊,什么能比大米更刚需呢?和大米相比,什么不虚呢?但是越刚需的东西,其实往往越low。

同样,在中国,大家还在一种衣食住行,特别是住(房子)和行(车)还比较紧缺的情况下,所以大家就比谁家砖头多。

我之前和一个民营企业家聊天,我问她的追求就是多买几套房吗?她说不。

我还以为她开窍了。结果她说,除了住宅还要买商铺。。。

我说能不能有点更高的追求?她表示不解。沉默一会,她说还可以买理财产品,或者投资股权赚更多的钱。

其实在我看来,她无法理解发达古圣先贤更高的追求,就像无法理解「房产」这个概念的非洲兄弟一样。

这就像例子中的非洲兄弟说:“我知道你们觉得追求大米low,但是我并不是那种只追求大米的人,我还追求玉米、小麦、馒头。我不只大米要比别人都多,我还要玉米、小麦、馒头都比我周围的人多,这样才算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中国学生到了美国去也是比房比车。就像中国人看那位非洲兄弟一样,不知不觉暴露了自己的国际社会阶层。

有人会问,不比房子车子,那我们应该比什么呢?

我经常试图解释他们追求的东西,但是当下的同学基本都已经无法理解...或者他们的反应是:“这些东西太虚了,太不刚需了。”这反应和非洲同学多么的相似。

认知本原哲学思考系列之 比有车?比有房?比有钱?

那么真正的中国人追求什么呢?我来讲一讲:

在传统中国的价值观中,「你所做的事情,比你因此赚的钱要重要得多」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认知本原哲学思考系列之 比有车?比有房?比有钱?

古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范仲淹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战国·孟子

中国人,自古就有家国情怀。有感恩情怀,有崇敬英雄情怀。

这一代中国年轻人信仰的「房子教」信仰创业,信仰创业就是来赚钱的,而忘了中国古圣先贤讲到“举而措之以利天下之人为之事业”,就是说你做的一件事是与国与民有用之事,是帮助人的事,是给人提供产品或服务是帮助对方解决问题,因此收获精神上的感恩与物质上的感恩,钱只是一个交换媒介而已,并不是所需要的终极追求。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爱,是被理解, 被支持,付出,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只有如此才会快乐,而钱这个概念,会彻彻底底给这代人打下烙印,直到他们去世,都解脱不了。二、三十年后,我们会被我们的子女吐槽。

就像经历过赤贫人生的暴发户,喜欢点一桌子吃不完的菜来显摆。

同样的,持有多个房产并自鸣得意的人,在未来也是会被下一代人看不起的。

其实不用等到下一代,这一代超前意识经历,且有点文化的人,已经很看不起这样的人了。

当国家这波产业升级的政策逐渐落实以后,我们这代年轻人对房产的执念,在今后的年轻人看来,就是一个笑话。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将会显现出7大趋势:

1.未来用钱买不到的东西会越来越多

2.未来能纳入个人名下的财产会越来越少

3.未来投机的机会将越来越少

4.未来一个人的信用将越来越值钱

5.未来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

6.未来一个人创造的价值将越来越明晰化

7.未来一个人的财富将越来越趋向于无形化

精神财富,流芳百世,如此才是真正所追求,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富足者联盟 霞客辛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