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逛過三灣公園?等於沒來過揚州

古老的中國大運河流淌了2500多年,帶給揚州數度繁華,形成了璀璨的運河文化。三灣,便是大運河揚州段中風光最綺麗的篇章。彎曲的河道給人以夾岸畫屏的感覺,如今三灣風景區就是以運河三灣及周邊溼地風光為依託,因地制宜的配置人文景觀及休閒設施繪就大型生態景區畫圖。佔地約1520畝,其中運河水域面積約570畝,為揚州市十大生態中心之一,也是揚州公園體系建設的核心作品之一。

沒逛過三灣公園?等於沒來過揚州

三灣公園是我市公園體系建設代表作之一

這裡為什麼叫做三灣呢?揚州自古以來,地勢北高南低,大運河流經這裡時,水勢直瀉長江,由於保不住水,漕船、鹽船常常在此擱淺。明朝萬曆年間,也就是公元1597年,時任揚州知府的郭光復,沿河舍直改彎,把原有的100多米長河道,改彎後變成了1.7公里,通過增加河道長度和曲折度的方式來抬高水位和減緩水的流速,從而解決了當時作為交通命脈上最關鍵的難題——蓄水量,後人稱該段河道為“三灣子”。古人有“三灣抵一壩”的說法,可見三灣的開挖是古代運河水利工程中的一個重要創舉,甚至有專家認為,三灣的水工意義可與四川都江堰相媲美。鑑於對保護傳承水利文化遺產所取得的成果,水利部於2016年授予三灣景區水利風景區的稱號。

沒逛過三灣公園?等於沒來過揚州

聽雨榭

眼前這座形態獨特的臨水建築,有個十分典雅而浪漫的名字,叫“聽雨榭”。

聽雨,是一種極富詩情畫意的感覺。 宋代詞人蔣捷的一首《虞美人·聽雨 》,應是道盡人生的感悟: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古人說:“聽雨多臨水,看雲長傍山。”登上聽雨榭的二樓,可以觀賞這裡天然的溼地風光,水系在這裡拐了灣,這裡是三灣中的“第一灣”,彎曲的水道給人以變化莫測、忽遠忽近的視角空間。前陣子于丹教授來三灣參觀後,她說三灣也可以解讀成人生的三灣,年輕人遇到第一個彎時,不知道這路上居然有彎;遇到第二彎時,覺得這路上都是彎;遇到第三灣時,才明白其實人生之路有曲、有折、曲曲折折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沒逛過三灣公園?等於沒來過揚州

剪影橋

如今我們在這條運河上,以橋樑的形式再現了揚州特色的剪紙拉花藝術,愉悅歡樂的揚州民俗氛圍樸面而來。

沿著這條小路,現在我們來到樂水園,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是一組盆景式的微縮溼地景觀,也是一處科普教育體驗區。在這裡將運河水引入溼地內進行淨化處理,使水體保持水質清澈,滋養溼地生物,經溼地淨化後的水重新迴流運河中,再發揮淨化運河水質的作用。經過檢測,這裡出水水質可達到Ⅱ類水標準。

通過這樣集中形象的主題展示,讓更多的人們對溼地獨特的、多功能的生態循環系統能有直觀真切的感受。人人樹立起珍愛保護溼地、珍愛保護大自然生態環境,就是守衛人類共同的幸福的自覺意識。

沒逛過三灣公園?等於沒來過揚州

環境學家認為,大海是地球之心,森林是地球之肺,溼地則是地球之腎。

古代文人墨客對溼地文化也是情有獨鍾的,比如唐代詩人韋應物有詩云:

應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其意境就是溼地景觀。

今天的三灣公園堪稱溼地風情與森林植被的完美結合。沿河灣溼地上千畝,是揚州城區植被品種最豐富的區域之一,春天是“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夏日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秋天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冬天呢?

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

這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一首詩。

三灣的綠化,既尊重歷史,又考慮現實;既順應地形,又營造景觀;既追求生態,又打造文化;既注重平面,更強調立體。在植被品種上,採取喬木、灌木和草坪有機結合,高的看喬木,地面看草坪,中間看灌木,成功實現了“四季常青,四時有花,四面飄香,四處景美”。珍貴樹種有:桂花、瓊花、櫻花、海棠等,它們交錯著開花,把三灣公園裝點得五彩繽紛。

沒逛過三灣公園?等於沒來過揚州

如今人們現代生活節奏較快,生活壓力過大,工作之餘,公園可以讓人放鬆,給人清新,人們更希望親近自然,接近山水。這與古人“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思想貼近,孔子有句名言,“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智者,反應敏捷、思想活躍、性情好動就像水流一樣。仁者,仁慈寬容、不易衝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穩重不遷。這裡以樂水命名,讓人在充分感受河流溼地自然之水的美妙之外,更啟迪著人們熱愛和追求一份心智的明澈與流暢。與樂水園緊鄰的“聽泉四景”景區,由聽泉、聞香、融樂、觀濤四個主題組成。“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橋、流水、古樹、嘉花、河聲、水樂,構成了人與自然知諧相處的熙熙樂園。10年前,亞洲城市發展中心為三灣保護和利用進行了專題研究,提出了圈層保護的建議。三灣景區規劃建設引入這一理念,設置了參與區、緩衝區和保護區三個圈層。其核心保護區禁止遊人進入、杜絕人為干擾,為溼地生物營造天然良好的棲息環境。面對核心美景,可望而不可即,人們自然心馳神往。不過請別急,大家看到那組隱然於叢林中的可愛別緻的仿木建築麼?那是觀鳥屋和觀鳥廊,就是專供遊人在裡面近距離欣賞核心區溼地景觀用的。人們可在這裡駐足休息的同時,以最近的距離觀看溼地王國熙熙眾生們的萬千姿態。我們可以看到這裡樹林成片,水草豐茂,鳥類品種繁多,目前揚州的鳥類已經達到250種,已經發現的紅頭潛鴨、喜鵲、白頭鵯bei(一聲)、紅嘴鷗、戴勝等幾十種,尤其是紅頭潛鴨是2015年瀕臨滅絕的二級保護動物,也是揚州首次拍攝到圖像的鳥種。鳥兒已成為揚州重要的生態財富之一,市委書記謝正義說過:“小鳥用翅膀為揚州生態環境投了票。”近年來,揚州大力推進植樹造林,將27塊大型公園綠地劃為永久性保護綠地,在全國率先建立永久性綠地保護制度。如今的揚州綠化覆蓋率達到43.4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2.15平方米,外國友人來到揚州,對城市普遍的第一印象就是“Green and Clean”。如今的揚州更是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獎”、“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近年來,揚州大力推進植樹造林,將27塊大型公園綠地劃為永久性保護綠地,在全國率先建立永久性綠地保護制度。如今的揚州綠化覆蓋率達到43.4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2.15平方米,外國友人來到揚州,對城市普遍的第一印象就是“Green and Clean”。如今的揚州更是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獎”、“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

作為城市綠肺,三灣景區綠化建設也是高標準的。景區西入口,50多棵盆景式的松柏“樹陣”,給人視覺上的震撼。園內以香樟、銀杏、朴樹、水杉、池杉、落羽杉等作為骨幹樹種,同時引種沙柳、五加皮、紅豆杉等特色樹種,景區植物種類有500種左右,草本植物近200種,三灣景區已成為揚州城市南部的“百樹園”、“百草園”。

沒逛過三灣公園?等於沒來過揚州

不遠處一道線條優美、造型別致的橋樑建築,迤邐(yǐ lǐ)婉轉,將我們自然而然地牽引到公園圈層結構的緩衝區,看到橋上這些酷似琴絃的流線體,大家想必對橋名已經有了些感覺。對,它叫琴瑟橋。據文獻記載,琴、瑟兩種樂器都是伏羲(fú xī)發明的,均由梧桐木製成,帶有空腔,以絲繩為弦。琴作為樂器,在漢文化中地位極為崇高,不但"士無故不撤琴瑟",而且位列 "琴棋書畫"之首。古人不但遇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而且但凡來了嘉賓,也一定 “鼓瑟鼓琴”。因為只有“鼓瑟鼓琴”,才能營造出“和樂且湛”的氛圍,表達自己的誠摯歡迎之情。

揚州是歷史上著名的音樂之都,“春風蕩城郭,滿耳是笙歌”,是唐代詩人對她的描鳥;“千家養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種田”,是鄭板橋對她的稱頌。同時,揚州還是中國著名的琴箏之都。一千五百年前有《廣陵散》千古絕響,近代史上形成了著名的廣陵琴派。今天,世界上有三臺古箏,就兩臺出自揚州!這座橋汲取了揚州琴箏藝術的靈感,造型優美,橋體呈流線型,橋頂的鋼筋部分形似琴絃,琴絃中間是箏碼,古箏中叫做雁柱,就像是一臺大型古箏立在天然的景觀中。古人說,“若非絲與竹,山水有清音。”意思是說即使未彈奏琴絃,園內山水的律動之音,景觀境界的淡泊之音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旋律。

景區不僅在河西建了這座琴瑟橋,而且在對岸河東還同時建了一座錦瑟橋與之呼應。“琴瑟相合、山水相依”。站在琴瑟橋上,三灣風光盡收眼底,溼地美景一覽無餘。琴瑟橋上風景好,更有好景在前頭。大家想必已經望見了前面綠樹林稍那道凌空劃過的雪白的優美弧線了吧?那是公園另一座古運河景觀橋——凌波橋,橋的結構形式採用下沉式系杆拱,全長223米,其中主橋長148米,寬16米,整座橋設計靈感來自揚州的水,揚州因“州界多水,水揚波”而名,大運河與長江在此交匯,揚州也是全國唯一一座與運河同齡的城市,有著源遠流長的水文化。通過橋的形態設計與水流波紋產生互動,展現今天的揚州打造親水城市的手筆,讓人感受到揚州“水域共生”的深厚文化底蘊。站在橋下遠遠看去,如同一道流動的水紋,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飛舞著銀色的波光。

沒逛過三灣公園?等於沒來過揚州

在我們右側遠處,是一處巍峩壯觀的山景——九龍岡,岡上植被覆蓋,鬱郁蒼蒼,遠遠望去,給人以蒼龍振鱗、騰空欲飛的動感。站在岡上可以眺望古運河和景區的全景。據專家考證,這裡有當年挖河築提的遺蹟,為了保留這些遺蹟,我們進行了象徵性的恢復。據清代李鬥《揚州畫舫錄》記載,在這座山南邊有座九龍橋,北面有個龍裔庵。相傳當年康熙皇帝南巡時,在高旻寺由船換馬前往瘦西湖,途經九龍岡,遭遇大雨,淋溼龍袍,被迫在北側的一個尼姑庵晾曬龍衣,後人故稱此庵為龍裔庵。這裡是公園西部的至高點,今後會在這裡建一座高閣,與高旻寺、文峰寺遙遙相望。

大家看,我們右邊這一大片茂密樹林,是景區精心種植的日本晚櫻林,也是揚州市較為集中的櫻花觀賞區。櫻花……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每年的煙花三月,這裡將成為一片花團錦簇的櫻花的海洋,誘來蜂鳴蝶舞,綠女紅男,鶯聲燕語,演繹成一場綿延半月的春天狂歡。

沒逛過三灣公園?等於沒來過揚州

凌波橋

過了櫻花林,現在我們來到了凌波橋,憑欄遠眺,可俯視景區眾多的景點,向北看去,是文峰寺,

沒逛過三灣公園?等於沒來過揚州

文峰寺

文峰塔屹立高聳,當年唐代高僧鑑真大師就是在這裡發起他的第二、四、六次行程,東渡日本。向南不遠處是高旻寺,它是我國佛教禪宗的江南四大叢林(寧波天童寺、常州天寧寺、鎮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

沒逛過三灣公園?等於沒來過揚州

高旻寺

高旻寺不僅在國內享有盛名,而且影響遠及東南亞各國。清代這裡曾經是康熙、乾隆兩位皇帝的行宮。有專家認為,《紅樓夢》中元妃省親修建的大觀園,就是以高旻寺塔灣行宮為背景和原型的。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永恆城市經典的要求,以高旻寺和文峰寺兩大古剎為端點,以古運河為軸線,以三灣景區為核心,打造揚州城市東南片區與瘦西湖相呼應的風景名勝區、體育休閒區、旅遊度假區。

沒逛過三灣公園?等於沒來過揚州

穿過凌波橋,就到了河東景區。步移景換,遠近又是別一洞天。

津山遠眺是整個三灣公園的制高點,佔地約4000平方米,主峰高約12米,用去湖石約7000噸。為營造自然山林的效果,這裡借鑑了黃果樹、九寨溝等景點山體景觀的長處,充分融入揚州園林的特質,多用“挑”、“飄”之法,襯托山體的雄偉險峻。

沒逛過三灣公園?等於沒來過揚州

津山遠眺

津山遠眺是市區體量最大的湖石假山,山體內部還設置電梯,方便殘疾人登山。遊客最愛登臨該景觀俯瞰三灣公園美景。

清人劉大觀說: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林勝。津山遠眺不僅體現揚州園林疊石藝術的高水準,它還有一項運動功能,借用這裡的地勢高差,配建有參與性最強的運動、遊樂項目——高坡滑草。

津山頂上那對飛簷翹角,猶如一對紫燕比翼逞翔的連體雙亭,叫做尓汝亭,取宋代詩人張元幹 《賀新郎》詞中“目盡青天懷今古,肯爾曹恩怨相尓汝”名句反其意而用之。

沒逛過三灣公園?等於沒來過揚州

夜跑

路轉雙橋曲,河灣一徑通。此時此刻,遊客們最喜歡選擇的觀光路線,便是沿著水邊一條連接著凌波橋與剪影橋的3公里環形步道,人們在這裡可順應古運河走勢一路悠閒漫步,領略三灣溼地的自然風光,近期江蘇省體育局舉辦的“魅力江蘇”2017最美跑步線路評選活動中,這條跑道成功入選“最美跑道”。那麼,它美在哪裡呢?它的美就美在,通過這樣一條細長蜿蜒的路線,可以完美連接運河文化、溼地風光,呈現出一個搖曳多姿、異彩紛呈、意趣盎然、引人入勝的景觀時空。遊客漫步在這條跑道上,景觀猶如遙控視屏中的萬千圖庫,任隨自己的興趣意願自由選擇觀光的畫面。

這片區域是景區專為當今越來越多的體育健身愛好者準備的運動區。有籃球場、籠式足球場、網球場、羽毛球場等等。更主要的是這些設施都是免費向遊客市民開放的。

鏤玉裁冰著佳句,高山流水覓知音。一曲飄逸俊雅的《高山流水》古琴曲,將我們引領到這座規模小巧的音樂廣場。廣場一端,是當代雕塑家創意製作的高山流水主題雕塑。抽象造型的林立峭壁,地鋪紋樣中的流動水線,以及兩山兩側延展的透雕部分用冊頁形式表達的古詩詞,觀賞者一如當年鍾子期解讀俞伯牙心中弦上的"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授受之間,需要的則完全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恍然領悟與奇妙契合。

沒逛過三灣公園?等於沒來過揚州

揚州自古以來就是書香之城。《全唐詩》在揚州編撰,《四庫全書》有一套就藏在揚州。今天,揚州的城市書房,是城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眼前這座建築是景區內的“城市書房”。書房鄰水而建,融入了中國傳統水岸建築中的水榭和畫舫精髓,這是一座“會呼吸的書房”,南北向建設,面朝西邊的古運河。書房為二層樓設計,外立面為自然木材,頂部飛簷翹角,古色古香,從對岸看過來,城市書房宛如浮在水面上的一座畫舫,成為三灣景區的又一處特色景觀。

沒逛過三灣公園?等於沒來過揚州

三灣公園的城市書房

書房的設計是由杭州G20峰會設計大師參與的,它讓運河名城、詩畫揚州的追求和品位得到了形象展示。書房以兩棵生態樹為設計出發點,將文化符號植入藝術化空間,營造一個藤質環保式閱讀空間,並充分強調了人性化功能設置,書房內設有電子閱讀區、自助借還機等相關配套設施,整體氛圍溫馨舒適,閱讀區分佈合理有序,書籍區張弛有度。每到春秋兩季,書房兩側的百葉窗可徐徐打開,讀者在這裡賞美景、聽鳥鳴、聞花香,悠遊徜徉於書香墨韻之間,在收穫快樂的同時,也創造增益著今日三灣的民生價值和文化價值。

沒逛過三灣公園?等於沒來過揚州

三灣公園的城市書房

出了城市書房,右邊是一座“妙筆繪三灣”的主題雕塑,與相鄰的書房主題相呼應,這是一幅在大地上展開來的模擬卷軸畫,畫卷上雄立著一支如椽大筆,筆勢斜矗鋒穎入紙,彷彿正在描繪今日三灣的美景藍圖。而心意動處,一揮而就,遂將今日遊人對於運河風光一如既往的不盡詠歎和經久共鳴定格在有形上:“誰擁椽筆走龍蛇,霽雨林塘翠作渦。漫說春風原自好,萬家燈火淡星河。”

接下來我們走進春風十里,揚州詩路。揚州是國務院首批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一座有著2500年悠久輝煌歷史的文化古城, “袞袞波光,悠悠雲氣,陶寫幾今古。”河的故事,城的傳奇,交匯、交融,交織、交響,鋪敘成出運河文明璀璨奪目的華採樂章,鳴奏著文化名城的悠遠綿長的歷史回聲。“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我們精選了33首最能代表揚州歷史風貌的詩詞,採用鑄銅工藝,將詩詞鑄於銅板上,與地鋪石材相接,增加了棧橋的文藝性和趣味性,我們不僅能欣賞運河沿線風光,溼地美景、還能在方寸之間領略揚州的人文風采。

我們現在看到的帆影碼頭,目前三灣公園內共有四處碼頭,分別是河西的塔影碼頭、世紀碼頭和河東的觀鳥碼頭、帆影碼頭。光影無邊雲作客,潮聲一片水為鄰。我們目光作者所及之處分別是碼頭上的“流採亭 ”、“風雩亭”。無邊的光和影交織在一起,天上的雲不時飛過,投影到水中,好像它們是水的客人。在亭中,耳邊傳來一片潮汐之聲,悠悠盪盪,原來水就是亭子的鄰居。三灣的水雲讓我們泯息塵心,忘卻世事的煩惱和爭執。

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梧桐為樹中之王,相傳是靈樹,能知時知令。《聞見錄》:“梧桐百鳥不敢棲,止避鳳凰也”。玉鳳台原本是潤程混凝土廠傾倒的混凝土廢料,我們因地制宜,在混凝土山上覆土,配以綠植,最終打造成精緻的玉鳳台,所以也有鳳凰涅槃之意。登上玉鳳台,三灣溼地美景一覽無餘。

我們眼前這一片靈動的景緻是魚樂園。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千古詩人的綺情麗思,在這裡宛然定格,餘音嫋嫋。這裡就是與琴瑟橋相呼應的錦瑟橋。

沒逛過三灣公園?等於沒來過揚州

人們都說“物以稀為貴”,更何況是獨一無二呢!各位嘉賓,眼前我們看到的就是“維揚一株花,四海無同類”的市花——瓊花,相傳隋煬帝曾經不遠千里,大徵民工開鑿這條運河,一心想到揚州看瓊花,但當運河開成,隋煬帝坐龍舟抵達揚州之前,瓊花已被一陣冰雹摧毀了,接著爆發了各地的農民起義,隋政權崩潰,隋煬帝死於揚州。因而有“花死隋宮滅,看花真無謂”的說法,隋煬帝是到揚州看瓊花,出自《隋唐演義》第四十七回:“看瓊花樂盡隋終,殉死節香銷烈見”。其實,隋煬帝與瓊花毫無關係。北宋時,揚州才有了瓊花的確切記載。但瓊花的故事卻十分傳奇。曾兩度入宮,北宋仁宗皇帝曾把瓊花移到汴京御花園中,誰知次年即萎,只得送還揚州,南宋孝宗皇帝又把它移往臨安,但立刻憔悴無花,只得再次已送揚州;當元兵攻破揚州時,瓊花便隨之滅亡。很顯然,在這裡瓊花已不僅僅是自然界的一種名花,而是被人格化了的有情之物,成為美好事物的象徵,也許正是如此,瓊花博得世人的厚愛和文人不絕的愛賞,甚至有人把能夠來到揚州一睹瓊花的芳姿視為人生一大快事。

而瓊花作為一種實實在在的珍異花木,始見於北宋王禹偁《后土廟瓊花》詩《小序》:“揚州后土廟有花一株,潔白可愛,且其樹大而花繁,不知實何木也,俗謂之瓊花雲,因賦詩以狀其態。”“春冰薄薄壓枝柯,分與清香是月娥。忽似暑天深澗底,老松擎雪白婆娑。”詩中用春冰壓枝,月娥分香,老松擎雪來描述瓊花的形之美麗,色之素雅,香之清淡,品之高潔。瓊花之名早在王禹偁敘述之前就已經在民間流傳,繼王禹偁之後,文人題詠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奇,韓琦有“千點真珠擎素蕊,一環明月破仙葩”的傳神描述,劉敞詩云“東風萬木競紛華,天下無雙獨此花”、歐陽修也作詩讚道:“瓊花芍藥世無倫,偶不題詩便怨人,曾向無雙亭下醉,自知不負廣陵春。”不但贊其美,還強調瓊花是揚州所獨有。瓊花,瓊是美玉的意思,因花開之時潔白如玉,故取名瓊花。瓊花每年四月中下旬盛開,花期僅十天左右,其花型獨特,大如玉盤,是由八朵五瓣的小花簇擁著玉蝴蝶似的花蕊,微風吹拂,宛如蝴蝶戲珠,更像是八位仙子圍坐品茗,故瓊花又稱“聚八仙”。如今在揚州大明寺的一株清康熙年間種植的瓊花,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可謂是揚州最古老的一棵瓊花,現在依然枝繁葉茂,風姿如故。瓊花的美是一種獨具風韻的美,它不以花色鮮豔迷人,不以濃香醉人,每到春夏之交,自然界一片奼紫嫣紅,瓊花卻花開潔白如玉,格外清秀淡雅,而每當秋風蕭瑟,百花凋零,落英繽紛之際,瓊花展示的卻是綠葉紅果的迷人秋色,春天賞花,秋季觀果,真是美不勝收。

這裡是公園西入口的古陶廣場。陶,是一種用黏土燒製的器物,陶瓷器的發明不僅解決了人們生活問題,如生活用具、建築材料等,還提供藝術的享受。大家知道,人類的文明史,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書寫下重要一頁的。陶還是陶冶、快樂的意思。所以,步入這座燈光迷離、幻影幽幽的古陶廣場,我們的心境意緒也彷彿進入了一種古老、淳樸而快樂的情境氛圍中,徹徹底底放鬆身心、陶滌塵慮,感受一次陶情遣興、陶然忘機、欣然陶醉的全方位審美體驗之旅。

詩意棲居,靈性生活,是古今揚州人所鍾情與追求的圓滿人生,更是古今揚州城市建設的優良傳統及全部意義之所在。三灣公園的所有的靈性與詩意之美,始終離不開一個字: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萬物得水以生。水利二字,本身就詮釋了它自己存在的全部真諦:治水而利民,治水以富民,治水以福民。打造城河湖一體的城市建設典範和親水、生態、宜居的人居環境。已成為新時期揚州城市園林規劃建設的核心理念與發展方向。

今年國家5A評定專家專程來揚對三灣景區進行了考察調研,他們認為三灣公園已經是一個環境美好的城市新空間,未來也將會成為主客共享的生活新空間。三灣景區的打造,說到底是對中國大運河文明的復興與再造之舉。是對揚州自然生態資源全面發掘保護與科學利用。意義重大,責任艱鉅,前景光明。

各位嘉賓,這次的三灣景區之旅到此就結束了,

千里長河一旦開,

南北賓客次遞來。

漢唐明清揚州盛,

今日三灣重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