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要月亮還是要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要月亮還是要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

英國作家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成書於1915年,經過百年的滄桑變幻,這部書突然又火了起來。這部以印象派畫家高更為原型的現實主義作品講述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並塑造了查爾斯·史崔蘭這一獨特的天才形象。

故事講述了40歲的股票經紀人查爾斯·史崔蘭突然有一天拋棄了妻子和孩子,隻身一人來到巴黎從頭開始學習繪畫。他在巴黎過著十分拮据的生活,因為脾氣太壞,他甚至沒有幾個朋友。但他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繪畫理想,從未改變。

移居馬賽後,他依然過著艱苦的生活,還因為得罪了當地的地頭蛇,不得不再次移居。最後,他來到塔希提島,在這個世外桃源一樣的地方,他娶了當地的一個姑娘為妻,生下來兩個孩子。他在這裡專心致志的畫畫,直到最後得了麻風病死在了島上。

在他死後,他的畫作得到了肯定,全世界都在追捧他的作品。他孤注一擲的追夢之旅獲得了回報。

《月亮與六便士》:要月亮還是要六便士

作者毛姆

作者毛姆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他讓讀者對主人公史崔蘭產生一種跌宕的線性認知。最開始,你會對史崔蘭特別陌生。他沉默寡言,就像聚會上同事帶來的新朋友。接著,你開始慢慢了解他,發現他思維中與眾不同的東西。等你熟悉他後,你會覺得他簡直是個人渣,他非常自私、殘忍、不負責任,完全就是一個沒有人性的敗類。然而更加深刻地瞭解他後,你又會忽然羨慕起他來。他對夢想的堅定程度和為夢想作出的犧牲,是世人想做而不敢做的。

男人的肩上常常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他要對社會負責,所以要參加工作;他要對家庭負責,所以要保護家人。在文明社會中,這已經成為了不言而喻的道德規範。對於這條規範我是認可的,所以當看到史崔蘭放棄工作和家庭獨自離開時,我的內心對他產生了深深的厭惡。

原本他有一個愛他的妻子,有一雙兒女。經紀人的工作也讓他的生活美滿富足。然而他拋棄了這一切。要知道,他的妻子是個全職太太,毫無收入來源,還要照顧兩個未成年的孩子。他在這種情況下拋棄家庭,無異於將家人扔在荒漠中等死。這種態度和做法完全可以證明史崔蘭是個沒有人性的男人。

讀到這裡,我幾乎對史崔蘭已經深惡痛絕了。也許他真是個天才,但也是個十足的混蛋。

最終讓我改變看法的是他對繪畫的堅持。

從倫敦到巴黎,史崔蘭孤獨地生活在異地他鄉。他放棄了優越的生活條件,在巴黎貧民區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他放棄了自己熟悉的經紀人行業,投身到毫無基礎的繪畫藝術中,而那年他已經40歲了。這得要多麼堅決的意志才能做出這樣的決定!

為了這個繪畫夢,史崔蘭犧牲了太多太多,與他相比,我忽然發現自己甚至不配擁有夢想。我為夢想付出的實在太少太少。

《月亮與六便士》:要月亮還是要六便士

經典語錄

當下,又有多少人擁有這樣的困惑呢?我有一份收入還不錯的工作,但我並不喜歡這工作。我有理想和追求,但因為害怕失敗,我不敢行動。我該怎麼辦?

這是大多數社會底層人群的心理狀態和疑問。有些人勇敢地朝理想邁進,但更多的人就這樣一直彆扭的生活著,不知不覺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害怕困難,害怕失敗,害怕親友受傷,害怕世人誹謗……我們顧慮太多,以至於夢想尚未起飛就承載太多的負擔。

幾年前,一位教師的辭職信火了: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不少網友提出了批評,認為這位教師不切實際,好高騖遠。手裡沒有錢,哪兒也別想去。我的理解是,他可能厭倦了每日重複式的工作和生活,想去做一件自己早就想做卻一直不敢做的事情,這件事和他的理想有關。當他作出這樣的決定時,他就已經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了。

電影《激戰》中有一句臺詞:“我只是想為自己做一件事而已,我不希望自己臨走的時候連一件值得回憶的事情都沒有。”我想這句臺詞能夠真正表達這位教師的想法。

那麼,這件值得回憶的事情,你有嗎?

對於理想,可憐的人是顧慮太多,更可憐的人是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理想。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的眼光都在想金錢看齊。人們談論房子、車子和票子,將金錢與理想、幸福畫等號。當然,這我並不反對。誰說賺錢不能作為理想?當個企業家也很不錯嘛。但問題是,整個社會追名逐利的氛圍讓許多人陷入了困惑,不約而同地將金錢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忘記了原本的夢想。

我的理想是什麼來著?

這些人的悲劇表現在,他們拼命賺錢卻賺不多,等到賺夠了錢時才發現原來這樣的生活並不是他想要的。也許他只是想當一名漁船船長,能馳騁在蔚藍的大海上就讓他感到無比興奮;也許他只是想當一個莊稼漢,每天傍晚站在金色的麥田邊望著紅色的雲霞;也許他只是想當一個不知名的畫家,在太平洋的小島上用顏料描繪出對生命和自然的讚歎。

史崔蘭的繪畫夢想在他死後開花結果了,毫無疑問,他成功了。他當初的決定不再令人唾棄,反而令人感到羨慕和嫉妒。我們為什麼不能也甩掉俗世的枷鎖,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呢?我們不能,因為我們缺少與世界為敵的勇氣,而這恰恰是偉人的基本素質。

當“月亮”和“六便士”同時擺在面前,凡俗的人們,我們究竟該如何選擇?

聽從內心?做最好的自己?這樣的屁話真的是寡淡無味。誰還不懂這個?但誰又能真的做到?

在我看來,“六便士”還是需要的吧,畢竟人還要活著;然後“月亮”也是要有的吧,就算不能得到,起碼也有個盼望。為了這“月亮”,我會不斷努力。我不怕失敗,也可以不在乎別人的議論,哪怕窮盡一生也無法觸碰到那“月亮”,只要能安靜地看著它,我就無怨無悔。可望而不可即,這樣的人生也許很痛苦,但那又怎樣,至少我不會疑惑,不會迷失,在內心深處還能保留一片寧靜。

《月亮與六便士》:要月亮還是要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