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直連、備付金、第三方支付「致命彎道」?

自去年8月,央行支付結算司下發《關於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臺處理的通知》,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

網聯日前發佈的文件顯示,截至2018年4月,在協議支付開發方面,115家支付機構中有107家完成了生產驗證,沒有未開發的機構;付款的開發方面,21家已完成生產驗證,沒有未開發的機構;另外多數機構集中在“聯調測試”、“驗證準備”、“生產驗證”環節。

商業銀行接入進度顯示,462家銀行中,有344家已完成協議支付的生產驗證,有7家仍未開發;142家銀行完成付款的生產驗證,12家未發開;網關支付開發方面,49家銀行未開發,339家銀行無直連業務,其餘銀行則處於開發、測試等階段。

此外,網聯正在迎戰6月30日銀行與支付機構切斷直連的目標,據央行公佈的2018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網聯平臺試運行正常。今年一季度,網聯平臺處理業務57.75 億筆,金額 2.02 萬億元。日均處理業務 6416.86 萬筆,金額 224.68 億元

對此,國內知名電商智庫——電子商務研究中心(100EC.CN)組織有關法律專家對相關問題發表了快評。

問題一:監管部門為何密集出臺支付行業監管新規?

近年來金融行業監管嚴已成趨勢,與C端大量直接接觸的支付行業更是避無可避。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接連發〔2017〕217號、〔2017〕248號、〔2017〕296號、〔2018〕281號,針對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行整頓。

對此,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億達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毅智認為,基於合規機構的生存壓力、資金風險、違規通道、過程不透明等問題,在現階段嚴監管的趨勢下,支付機構的整頓乃是必然。之前第三方支付機構監管較松,容易出現有牌照的卻不如沒牌照的情形。甚至出現有的機構僅僅靠一張收單牌照,通過資金沉澱誘導銀行發放通道行理財之實,也有采取“聚合支付”方式使綜合清算平臺的機構事實上卻承擔了銀聯的作用。這樣的“放通道”違規開放交易接口的行為事實上繞過了監管,加大了用戶支付、資金存管風險。

問題二:支付行業“痛點”在哪?

支付行業主要通過支付手續費和資金沉澱進行盈利,尤其是對於大型支付機構而言,資金沉澱是其獲取利潤的主要方式。

對此,董毅智律師認為市面上的不合規機構容易造成私設

資金池的問題,甚至有的機構發生了挪用客戶備用金事件。例如2014年12月,上海暢購企業服務有限公司造成資金風險敞口達7.8億元,涉及持卡人5.14萬人。合規不僅僅是對良性企業的保護,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

小的支付機構日均沉澱量若在30億至50億,一年的銀行利息就可以達到1億以上,這樣的無風險套利放在大型支付機構上,那一年可以上百億。然而這樣的盈利模式碰上前述‘有牌照的不如沒牌照的’情形,事實上打擊了支付行業合規的積極性,導致一場惡性循環。

此外,董毅智表示,第三方支付行業仍呈現雙寡頭局面, 就行業發展而言,垂直領域仍然渴求新企業黑馬的誕生。金融領域的規範為現在的頭號目標,但產品與企業的創新,也是行業發展的重要需求。

問題三:支付行業未來“真正”的創新模式?

對此,董毅智認為,創新需求在關鍵技術和科技創新方面,尤其是前沿科技創新所必需的基礎性研發方面,體現得更為明顯。

問題四:支付行業如何面對全面金融開放尤其全球的外資機構衝擊?

對此,董毅智認為,支付機構在保證核心競爭力的同時,需要穿起合規的鎧甲,拿起創新的矛,否則面臨外資規模化、多層次、長週期,且不斷加量的衝擊,成為倖存者的能有幾家?打鐵先須自身硬,苦練內功主動迎接監管,增強合規性,才是互聯網金融行業包括支付行業的唯一出路。整個金融行業下半年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尤其是全面開放外資的進入衝擊,無論是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類別,還是近期大熱的互聯網金融,抑或是支付行業都面臨嚴峻的挑戰。不論是靠市場壟斷優勢,還是利用資金沉澱盈利,都無法持續更加主動的管理。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最新金融科技的融合,成為無法逾越的鴻溝。

問題五:對支付行業影響及意義?

對此,董毅智認為,本次改革對支付行業的影響巨大且深遠。首先,對於先前形成的行業模式、行業氛圍而言,在沒有徹底固化之前進行整頓無疑將改變整個行業的格局。其次,行業將合規擺在了第一步,代替掉過去的投機取巧、轉嫁風險,這樣的方式毋庸置疑將產生優勝劣汰的作用,大批看似發展迅猛但存在問題的企業會被淘汰,少部分滿足合規性同時擁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在垂直領域將擁有一席之地。

最後,在外資大舉進入的環境下,搶佔市場將激發巨頭之間的競爭,或將引起新一輪洗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