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讀寫融通」教學設計案例:《夾竹桃》

語文清話

小学语文“读写融通”教学设计案例:《夹竹桃》

語文的邊界

就是世界的邊界

小學語文“讀寫融通”教學設計案例:《夾竹桃》

文 | 方珊珊

《夾竹桃》是著名作家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文質兼美的狀物散文,文中描繪了萬紫千紅的花季裡夾竹桃的平凡與獨特,表達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作者對夾竹桃韌性的描寫和以此引發的讚美,是課文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此教學本文以探究課文是怎麼寫的為教學的重點,讀中悟法,讀中學寫,引領學生緊扣文中關鍵句段,在經歷閱讀體驗的同時習得表達的方法。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指導閱讀課文,積累語言,領悟“抓住植物特點表達內心情感”的表達方法。聯繫生活,聯繫利用從課文中學到的方法完成寫作。具體設計如下:

一、抓住關鍵詞,把握主要內容

1. 在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課文中哪幾個詞語最有研究價值,經篩選、比較,確定“模糊”“參差”“韌性”“無不奉陪”為解讀文章的關鍵詞。

2. 學生聯繫上下文析詞讀句,理解含義,並結合理解做好批註。

3. 分組交流,讓學生用上關鍵詞,並用因果句式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學生把握課文內容,領悟情感,離不開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而抓重點詞句展開教學是理解語言、形成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模糊”“參差”“韌性”“無不奉陪”等詞語是作者對夾竹桃特點、品質的總概括,也是作者表情達意的切入點,因此選擇這幾個關鍵詞為突破口,讓學生嘗試用因果句式概括主要內容,理解促進了表達,表達也進一步促進了理解。

二、解讀中心句,感知文章靈魂

1. 出示《季羨林散文集·自序》中的一句話:“我寫東西有一條金科玉律,凡是沒有真正使我感動的事物,我決不下筆去寫。”

啟發思考:生性普通的夾竹桃是如何感動了季老,讓季老以它撰文呢?請快速瀏覽課文,用文中一句話回答。

2. 提示學生畫出“這樣的韌性,又能這樣引起我許多的幻想,我愛上了夾竹桃”,並指導朗讀。

3. 教師小結:季老之所以愛上夾竹桃,是因為夾竹桃不僅充滿韌性,而且引起了作者的許多幻想。原來看似不經意的描寫,其實包含了季老非常豐富的情感。這種表情達意的方法其要點是描寫事物要緊扣與此事物有關的人事景物,藉助於對事物的描寫,表達含蓄的感受。

許多課文中都有中心句、總起句、總結句等,而借物抒情類的文章其中心句更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集中體現。引導學生抓住這些句子,便可準確把握文章重點,感知文章靈魂。所以,教學本文由中心句切入,不僅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考察,更是一種閱讀方法的引導。

三、品味重點段,領悟表達方法

(一)品讀描寫夾竹桃韌性的段落

1.默讀課文第四自然段,先畫出描寫夾竹桃花期很長的句子,再用著重號標出反映花期長的詞語,然後好好地品讀品讀,並做好批註。

啟發思考:第二自然段對夾竹桃的花已經作了細緻的描寫,為什麼接下來在第四自然段中還要寫夾竹桃的花呢?這其中必有緣由。請同學們默讀文章並仔細體會。

2. 展示交流,領悟不同句式在表情達意上所起的作用。

引導領悟:

(1)通過“悄悄的”“一聲不響”擬人化的詞語的運用,來讚美夾竹桃默默無聞、毫不張揚的品質;

(2)運用“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嘟嚕花黃了,又長出一嘟嚕”等句式來表達夾竹桃很有韌性,生命力頑強旺盛;

(3)運用“無不”“無……不……” 這種雙重否定的表達方式,來傳達作者對夾竹桃花期長、特別能堅持的由衷讚譽。

3. 學習第三自然段,體會作用。

(1)從春到秋,夾竹桃奉陪了各種各樣的花,季老運用了許多的四字詞語來描寫它們,請快速瀏覽第三自然段,將這些四字詞語用“△”標記出來。

啟發思考:季老不惜筆墨,用這些優美的詞語來描寫其他花,這樣不是把夾竹桃比下去了嗎?引導學生領悟本文對比襯托的表達手法,明白第三自然段雖不再直接寫夾竹桃,卻進一步反襯了夾竹桃的可貴韌性。

(2)鏈接資料:

引導領悟:季老的一生大起大落,是夾竹桃般的韌性支撐著他一步步走向成功。從平凡的夾竹桃身上,他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季老在本文中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夾竹桃這一事物中,並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就叫借物抒情。借物抒情是狀物散文常用的寫作方法。

4.輕聲誦讀文章第四自然段,進一步體會文章要表達的情感,領悟文章表達手法的妙處。

借物抒情要求我們在描寫物品時,把感情寄託於對事物的愛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感情。運用借物抒情的方法,關鍵是找準物品的特點與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鳴的地方,使物品與感情相統一,使感情有所依託。教學本文,引領學生緊扣文中關鍵語段,不斷地品味、感悟、內化;引入對季老的生平簡介,啟迪學生聯繫作者生活經歷品味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而幫助學生透過語言探尋文字背後的東西,掌握學習借物抒情類散文聯繫生活、知人讀文的閱讀方法。

(二)品讀描寫作者幻想的段落

1. 默讀描寫幻想的段落,體會本段在語言表達上的獨到之處。

出示句子:

但是夾竹桃的妙處還不止於此。


我幻想它是地圖,它居然就是地圖了。這一堆影子是亞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間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幾隻小蟲子爬過,這就是遠渡重洋的海輪。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現出一個小池塘。夜蛾飛過,映在牆上的影子就是游魚。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畫。微風乍起,葉影吹動,這一幅畫竟變成活畫了。


2.引導發現:作者藉助實物展開了豐富的想象;表達上運用了過渡句、比喻句;結構上採用了相同的句式,構成了排比句。

3. 仿照寫法,改寫文中描述月下夾竹桃花影迷離的部分,體會幻想的妙處。

出示句式:

我幻想它是: 。

4. 展示交流。

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提倡關注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及時發現讀寫結合點,提高閱讀理解與表達能力。本環節教學中,引導學生髮現段落結構的特點,感受幻想在表情達意中的作用,感受作者構思與表達的精妙,進而感受經典文學作品的“經典”魅力;同時,結合課文內容,巧妙設計,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運用方法,積累語言,提高能力。

四、誦讀全文,品味經典魅力

借物抒情類散文閱讀的最高境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感情誦讀使靜態的語言文字化為動態的具體情景,生成一種難以言傳的情感力量,使讀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因此,學生對文章有了感悟之後,指導學生背誦精彩句段,積累經典語句;引導學生有感情誦讀,把自己的體驗通過誦讀表達出來,達到“語語悟其神”的境界,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本文原載《山東教育》2015年第1-2期。標題為本號所加,原題為“體驗閱讀過程 習得表達方法 ——《夾竹桃》教學設計”

小学语文“读写融通”教学设计案例:《夹竹桃》
小学语文“读写融通”教学设计案例:《夹竹桃》

指導專家介紹:宋道曄,女,山東青島李滄區小學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齊魯名師,全國首屆中小學寫作教學名師,山東省首屆十大教育科研名師,國培項目專家。1993年開始作文教學研究,近30年致力於“基於讀寫融通的小學習作課程構建與實施”。主持市九五、十五課題,省十一五、十二五課題,國家十三五課題,在省級及以上刊物發表論文近百篇,出版著作5部,主編補充教材、教學用書等系列叢書6套。

小学语文“读写融通”教学设计案例:《夹竹桃》

ID:ljyuwenqinghua

語文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 策劃 / 主編:李節

/編排:馬宇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