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读写融通”教学设计案例:《夹竹桃》

语文清话

小学语文“读写融通”教学设计案例:《夹竹桃》

语文的边界

就是世界的边界

小学语文“读写融通”教学设计案例:《夹竹桃》

文 | 方珊珊

《夹竹桃》是著名作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状物散文,文中描绘了万紫千红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平凡与独特,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作者对夹竹桃韧性的描写和以此引发的赞美,是课文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学本文以探究课文是怎么写的为教学的重点,读中悟法,读中学写,引领学生紧扣文中关键句段,在经历阅读体验的同时习得表达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阅读课文,积累语言,领悟“抓住植物特点表达内心情感”的表达方法。联系生活,联系利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完成写作。具体设计如下:

一、抓住关键词,把握主要内容

1.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哪几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筛选、比较,确定“模糊”“参差”“韧性”“无不奉陪”为解读文章的关键词。

2. 学生联系上下文析词读句,理解含义,并结合理解做好批注。

3. 分组交流,让学生用上关键词,并用因果句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学生把握课文内容,领悟情感,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而抓重点词句展开教学是理解语言、形成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模糊”“参差”“韧性”“无不奉陪”等词语是作者对夹竹桃特点、品质的总概括,也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切入点,因此选择这几个关键词为突破口,让学生尝试用因果句式概括主要内容,理解促进了表达,表达也进一步促进了理解。

二、解读中心句,感知文章灵魂

1. 出示《季羡林散文集·自序》中的一句话:“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

启发思考:生性普通的夹竹桃是如何感动了季老,让季老以它撰文呢?请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2. 提示学生画出“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并指导朗读。

3. 教师小结:季老之所以爱上夹竹桃,是因为夹竹桃不仅充满韧性,而且引起了作者的许多幻想。原来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其实包含了季老非常丰富的情感。这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其要点是描写事物要紧扣与此事物有关的人事景物,借助于对事物的描写,表达含蓄的感受。

许多课文中都有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等,而借物抒情类的文章其中心句更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句子,便可准确把握文章重点,感知文章灵魂。所以,教学本文由中心句切入,不仅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考察,更是一种阅读方法的引导。

三、品味重点段,领悟表达方法

(一)品读描写夹竹桃韧性的段落

1.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先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句子,再用着重号标出反映花期长的词语,然后好好地品读品读,并做好批注。

启发思考:第二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四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并仔细体会。

2. 展示交流,领悟不同句式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

引导领悟:

(1)通过“悄悄的”“一声不响”拟人化的词语的运用,来赞美夹竹桃默默无闻、毫不张扬的品质;

(2)运用“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等句式来表达夹竹桃很有韧性,生命力顽强旺盛;

(3)运用“无不”“无……不……” 这种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来传达作者对夹竹桃花期长、特别能坚持的由衷赞誉。

3. 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作用。

(1)从春到秋,夹竹桃奉陪了各种各样的花,季老运用了许多的四字词语来描写它们,请快速浏览第三自然段,将这些四字词语用“△”标记出来。

启发思考:季老不惜笔墨,用这些优美的词语来描写其他花,这样不是把夹竹桃比下去了吗?引导学生领悟本文对比衬托的表达手法,明白第三自然段虽不再直接写夹竹桃,却进一步反衬了夹竹桃的可贵韧性。

(2)链接资料:

引导领悟:季老的一生大起大落,是夹竹桃般的韧性支撑着他一步步走向成功。从平凡的夹竹桃身上,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季老在本文中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夹竹桃这一事物中,并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物抒情。借物抒情是状物散文常用的写作方法。

4.轻声诵读文章第四自然段,进一步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情感,领悟文章表达手法的妙处。

借物抒情要求我们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教学本文,引领学生紧扣文中关键语段,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引入对季老的生平简介,启迪学生联系作者生活经历品味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透过语言探寻文字背后的东西,掌握学习借物抒情类散文联系生活、知人读文的阅读方法。

(二)品读描写作者幻想的段落

1. 默读描写幻想的段落,体会本段在语言表达上的独到之处。

出示句子:

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


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2.引导发现:作者借助实物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表达上运用了过渡句、比喻句;结构上采用了相同的句式,构成了排比句。

3. 仿照写法,改写文中描述月下夹竹桃花影迷离的部分,体会幻想的妙处。

出示句式:

我幻想它是: 。

4. 展示交流。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提倡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及时发现读写结合点,提高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本环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段落结构的特点,感受幻想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感受作者构思与表达的精妙,进而感受经典文学作品的“经典”魅力;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巧妙设计,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运用方法,积累语言,提高能力。

四、诵读全文,品味经典魅力

借物抒情类散文阅读的最高境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感情诵读使静态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具体情景,生成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学生对文章有了感悟之后,指导学生背诵精彩句段,积累经典语句;引导学生有感情诵读,把自己的体验通过诵读表达出来,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本文原载《山东教育》2015年第1-2期。标题为本号所加,原题为“体验阅读过程 习得表达方法 ——《夹竹桃》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读写融通”教学设计案例:《夹竹桃》
小学语文“读写融通”教学设计案例:《夹竹桃》

指导专家介绍:宋道晔,女,山东青岛李沧区小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全国首届中小学写作教学名师,山东省首届十大教育科研名师,国培项目专家。1993年开始作文教学研究,近30年致力于“基于读写融通的小学习作课程构建与实施”。主持市九五、十五课题,省十一五、十二五课题,国家十三五课题,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5部,主编补充教材、教学用书等系列丛书6套。

小学语文“读写融通”教学设计案例:《夹竹桃》

ID:ljyuwenqinghua

语文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 策划 / 主编:李节

/编排:马宇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