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刷爆朋友圈,揭祕故事背後的仿製藥

這兩天,一部名為《我不是藥神》的國產片刷爆很多人的朋友圈,幾乎一夜之間,身邊的朋友都開始談論這部在豆瓣評分高達9.0的電影,看過此片的人也紛紛稱讚實屬佳作!

《我不是藥神》刷爆朋友圈,揭秘故事背後的仿製藥

【貧與富,生與死】

生老病死,是圍繞所有人一生的永恆話題,《我不是藥神》讓觀眾對在死亡邊緣掙扎的白血病患者有了深刻的認知,也道出了白血病群體的生存現狀。

電影中,一位患有慢粒白血病的老太太,攔住警察時說了段話:“領導,我求求你,別再查假藥了行嗎?這藥假不假,我們這些吃的人還不知道嗎?我吃了三年正版藥,房子吃沒了,家也吃垮了。現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藥,可你們非說這是假藥。不吃藥,我們就只能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著。”

絕症能奪走一個人的生命、摧毀一個家庭,然而讓他們絕望無助的更多不是來自病痛,而是貧窮!因為沒有足夠的錢支撐每個月4萬元的天價藥費,以至於很多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貧窮”一點點吞噬自己的生命。

【dying to survival,向死而生】

據瞭解,影片改編自當年熱議的真實事件“陸勇案”

2002年,江蘇無錫一家針織品企業的老闆陸勇被檢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隨後開始服用瑞士諾華公司生產的“格列衛”抗癌藥。此藥可使病情穩定,維持正常生活,但是需要持續服藥,每盒(120粒裝,30天劑量)的售價為23000-25000元。

2004年,他偶然得知印度在生產“格列衛“的仿製藥,每盒價格卻只有3000元。試吃一個月後,各項指標均正常。他將“喜訊”告訴了慢粒白血病病友。起初,因為擔心法律風險,他拒絕替病友直接購藥。

2011年8月,在多位病友及印度製藥公司的建議下,他購買了三張有國際匯款功能的信用卡,病友們將藥款打入卡內,他再轉匯給印度製藥公司。團購的仿製藥僅為200元/盒,陸勇也被稱為抗癌藥“代購第一人”。

2014年7月22日沅江市檢察院以涉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涉嫌銷售假藥罪對陸勇提起公訴。此後,上百名白血病患者聯名寫信,請求司法機關對陸勇兔予刑事處罰。

2015年1月27日沅江市人民檢察院向沅江市人民法院撤回起訴。

《我不是藥神》刷爆朋友圈,揭秘故事背後的仿製藥

【“天價藥”是怎麼來的?】

其實原因遠比“無良藥企大奸商”要來得複雜。

首先從藥企的方面來說,開發一種新藥的物質成本和時間成本都是非常巨大的,除了國際上屈指可數的幾個歷史悠久的巨頭藥企之外,幾乎沒有公司有能力獨力開發一種新藥。

另一方面,一個進口藥的價格構成也很複雜。從國外藥企生產到中國病人買到藥,這其中要經過關稅、增值稅、進銷差和批零差種種手續費用,我國雖然一直致力於“零關稅”政策的形成,但到如今為止,因為種種原因,依然保持著較高的關稅。此外,外國進口的“原研藥”在國內是享受“單獨定價”特權的。較高的關稅,再加上國內經銷商層層過手的利潤加成,最終原研藥的價格往往是仿製藥的數倍甚至數十倍。

  【為什麼印度可以仿製,而中國卻不能呢?】

在2005年之前,印度政府允許仿製專利藥品。2005年,印度加入WTO,作為WTO協議的一部分,印度恢復了藥品專利。不過,2005年1月生效的印度專利法只對1995年以後發明的新藥、或經改進後能大幅度提高療效的藥物提供專利保護,而不支持原有藥物混合或者衍生藥物專利。簡單的說,這個法規是防止廠家,稍微修改一下分子式,就獲取新專利,也即所謂“常青保護”。由於印度專利法的這個特點,除了諾華外,許多艾滋病藥物在印度也被拒絕授予專利保護,比如吉利德科學公司的Viread(富馬酸替諾福韋雙索酯),羅氏的抗癌藥Tarceva(厄洛替尼)等。

對於這個局面,資本當然也會想辦法保衛自己的利益。就在去年,諾華在印度也開展了一系列保護自己知識產權的行動,要求印度政府承認格列衛的專利權。此外,印度政府也面臨包括美國在內的貿易伙伴的壓力。美國藥品研究與製造商協會(PhRMA)希望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的有關國家,給予格列衛專利保護。

研發新藥物,成本是天文數字,如果沒有專利保護,仿製藥就會扼殺了大藥廠的創新動機,不利於新藥的研發,最終結果是大家都沒有新藥可用。

《我不是藥神》刷爆朋友圈,揭秘故事背後的仿製藥

【故事還在繼續……】

格列衛只是眾多“天價進口藥”中的一種,同樣還有更多的“印度仿製藥”仍在講述著一個個類似的中國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