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 大力促進「五區協同」發展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 (記者 郭瑩) 7月14日報道四川如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如何推動“主幹”引領帶動、“多支”競相發展、“幹”“支”協調聯動,實現區域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同頻共振,整體提升全省綜合實力?今天召開的解讀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第二場新聞發佈會上,四川省委、省政府相關負責人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讀。

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四川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

四川是西部地區重要大省,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2017年,全省經濟總量達到3.69萬億元,居全國第6位;成都經濟總量達到1.39萬億元,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全國第三、西部第一,具備集聚國內外優質資源能力;綿陽、南充、瀘州、宜賓邁入百萬人口城市行列,經濟總量過千億的市(州)達到16個,綿陽突破2000億元。

四川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 大力促进“五区协同”发展

但是,我們仍然要看到,四川區域發展仍然不平衡,首位城市成都與其他市(州)相比體量相差懸殊,排名第一的成都市經濟總量是排名第二的綿陽市的6.7倍。成都平原經濟區8市以佔全省17.8%的面積,承載了全省45.8%的人口,貢獻了60.6%的經濟總量;而“三州”地區佔全省面積的60.3%,人口只佔8.4%,經濟總量佔5.3%。發展不充分主要表現為經濟總量居全國前列但人均排位相對靠後,大而不強。這種情況既是四川特殊自然地理條件造成的,也是長期歷史發展形成的。

從區域經濟發展一般規律看,當一個地區城鎮化率達到50%以後,區域經濟的空間形態將逐步迎來由“虹吸集聚”向“輻射擴散”發展的拐點。2017年,四川城鎮化率達到50.4%,正處於優化經濟地理、重塑區域經濟版圖的重要機遇期。在這個“窗口期”謀劃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重要性凸顯。

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今年4月,四川省委彭清華書記在市廳級主要領導幹部讀書班上提出構建“一干多支”發展格局,引起了熱烈反響。

6月29日至30日,四川省委召開了十一屆三次全會,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決定》《關於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作出了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戰略部署,目的是加大統籌區域發展力度,推進“主幹”引領帶動、“多支”競相發展、“幹”“支”協同聯動,更好實現各區域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同頻共振,推動高質量發展,整體提升全省綜合實力。

做強”主幹”發展”多支”

大力促進“五區協同”發展

記者瞭解到,“一干多支”發展戰略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做強成都“主幹”,充分發揮引領輻射帶動作用。支持成都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帶動區域發展、參與全球合作,加快提升對國際國內高端戰略資源的集聚集成能力,加快建設“五中心一樞紐”(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西部金融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國際性綜合交通通信樞紐),進一步增強對全省其他區域的引領輻射帶動能力,高水平打造引領四川發展的“主幹”。高標準規劃建設天府新區,高起點建設天府國際機場和國際空港新城,打造一流的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和臨空經濟示範區,加快形成西部地區最具活力的新興增長極。

二是發展“多支”,積極培育更多經濟增長極。優化全省經濟地理,打造各具特色、競相發展的區域經濟板塊,形成四川區域發展多個支點支撐的局面。大力發展環成都經濟圈,建成與成都有機融合、一體發展的現代經濟集中發展區;加快川南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建成南向開放重要門戶和川渝滇黔結合部區域經濟中心,打造全省第二經濟增長極;推動川東北經濟區振興發展,建成東向北向出川綜合交通樞紐和川渝陝甘結合部區域經濟中心;推動攀西經濟區轉型升級,建成攀西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和國際陽光康養旅遊目的地。

三是強化統籌,大力促進“五區協同”發展。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成都平原經濟區(含成都和環成都經濟圈)、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川西北生態示範區協同發展;推動成都與環成都經濟圈協同發展;推動“三州”與內地協同發展;推動區域內各市(州)之間協同發展。加強各區域規劃對接、改革聯動、創新協同、設施互通、服務共享、市場開放,努力在重大交通基礎設施互通、重大戰略資源統籌、重大公共服務平臺共享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著力打造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區域發展共同體。

四是夯實支撐,完善適應區域協調發展的城鎮和產業佈局。優化我省城鎮化佈局,著力打造以成都為核心城市,以綿陽、德陽、樂山為區域中心城市的成都平原城市群;以宜賓、瀘州為區域中心城市的川南城市群;以南充、達州為區域中心城市的川東北城市群,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建立健全區域發展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區域中心城市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城市。優化產業發展佈局,重點培育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五大萬億級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佈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構建具有四川特色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成都重點打造世界級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環成都經濟圈重點與成都形成產業協同配套,打造高端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培育國內領先的清潔發電設備、軌道交通裝備、核技術應用、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集群;川南經濟區重點打造世界級白酒產業集群,培育國內領先的食品飲料、節能環保裝備、智能終端、信息安全、工程機械、軌道交通、精細化工、新材料、通用航空和航空發動機研發製造等產業集群;川東北經濟區重點培育國內領先的油氣化工、機械汽配、綠色食品、絲紡服裝、建材家居、旅遊康養等產業集群;攀西經濟區重點打造世界級釩鈦材料、陽光康養等產業集群;川西北生態示範區及大小涼山地區重點發展全域旅遊、特色農牧業、清潔能源、民族工藝、生態經濟等,充分發揮生態屏障功能。

下一步,四川將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建立健全“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發展領導體制和推進工作機制,研究出臺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的指導意見和差異化協同發展支持政策,研究制定區域產業發展指導意見等系列配套政策,推動“一干多支”發展戰略落地落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