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農業,看荷蘭、日本如何做?

互聯網農業,看荷蘭、日本如何做?

荷蘭是歐洲的一個小國,卻是除美國之外的第二大農業出口大國,每年的淨出口額300多億美元。事實上,荷蘭農業的先天條件跟中國農業多有相似之處,但荷蘭卻走出了一條高效農業的道路,荷蘭是如何做的?中國能複製嗎?

資源短板下的高效農業

人們常用“小國大業”來形象地描述荷蘭的經濟特徵。荷蘭本土面積僅4萬多平方公里,但其農牧產品卻以優質、高產聞名,鮮花和種子的出口量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

荷蘭“寸土寸金”,冬季漫長,發展農牧業有諸多不利因素。不過荷蘭人的勤勞和聰慧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先天不足”。勤勞的荷蘭人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土地,並通過創新給農業貼上生態的標籤。荷蘭的溫室建築面積約有1.1億平方米,佔全世界玻璃溫室面積的1/4,主要用於種植鮮花和蔬菜,年產值高達12億美元,是荷蘭的重要經濟支柱之一。

荷蘭農業的顯著特點是高投入、高產出,即通過資金密集的先進技術實現高效益,而這一切都需要先進農業科技的有力支撐。荷蘭對科技發展極為重視,全國教育和研究經費佔到國家總預算的19.1%,遠高於其他部門,而農業科研則是其中的重要領域。2008年,政府農業研發支出達到4.11億美元,明顯高於英國等歐洲大國。此外,荷蘭農業科研、推廣和教育“三位一體”,由農業、自然及食品質量部統一負責,有效整合了資源,為農業科技發展提供了便利。

中國農業VS荷蘭農業 差距太大!

就農業而言,荷蘭與我國既有共同點,又存在顯著差異。荷蘭與我國一樣,土地資源並不富裕,人均農田面積均為0.1公頃。人多地少導致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糧食生產難以完全滿足消費需求,需要大量進口。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兩國穀物進口量都在1100萬噸以上。然而,總體來看,荷蘭農業的發展質量要明顯高於我國。

1。荷蘭的農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已降到2%,而我國仍在10%,說明其產業結構優於我國。

2。荷蘭的農業就業人口比重在3%以下,即用約3%的勞動力,創造了約2%的價值;而我國農業就業人口比重接近40%,即用約40%的勞動力,創造了約10%的價值,這說明其勞動生產率高於我國。

3。荷蘭每公頃蔬菜產出為54.4噸,而我國只有23.0噸,還不足其二分之一,說明荷蘭的土地生產率高於我國.

4。荷蘭有機農業面積佔比為7.4%,而我國僅為0.4%,而且,荷蘭的農藥施用量和化肥施用量也明顯低於我國,說明其農產品品質好於我國。

5。荷蘭主要農產品中,只有穀物屬淨進口,其他產品均處淨出口局面;而我國的主要農產品,除漁業外,都處於大比例淨進口的局面,說明其農產品自給能力和貿易優勢均強於我國。

日本農業

互聯網農業,看荷蘭、日本如何做?

我們中國人正在一門心思的利用互聯網高農業生鮮O2O,B2B,B2C,一筆一筆的錢往裡砸,互聯網+農業弄得風生水起。可實際上卻是家家虧完再找融資。那麼日本人在利用互聯網為農業做什麼呢?答案是提高生產效率。

日本的農業之困

我們知道日本農業存在兩大問題,第一日本沒有足夠的耕地面積,人均耕地面積更是少得可憐。而日本第二大問題便是人口老齡化,日本目前農業就業人口的平均年齡在67歲,當地媒體戲稱為“老人農業”。而日本正在致力於利用互聯網進一步提高農業的效率,日本人稱之為“綠色數字革命”

日本互聯網+農業

對於生產者而言,種植技術與知識決定了核心生產要素“人”的生產效率。而日本正在利用互聯網實現種植技術與知識的數據化,從而使得這些寶貴的經驗能夠不斷被下一代農戶和農企繼承。

通過高度傳感器收集氣象數據和農作物生產數據,實時發給農戶或者管理人員,使其能夠合理澆灌和施肥。

通過互聯網實時記錄消費者對於農產品的消費情況,方便生產者在最短的時間內迎合市場調整種植計劃,避免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滯銷發生。

利用全球定位系統,無人駕駛拖拉機在大規模農場進行24小時耕作。

在食品溯源上,日本正在利用智能手機將農場生產過程中的數據作為食品信息,直接提供給消費者參考。使得農場產品的溯源變得更加可信,讓消費者跟家放心。

科技立農

日本是科技大國,日本也一直致力於發展智能農業。發展更加低人工成本的農業科技是日本的國家戰略。如今可穿戴式的微型機器是日本重點研究方向,協助生產者進行採摘、收割等工作,甚至包括除草、包裝都可使用這種微型機器人去完成。

而對於我們國人而言,大家都一門心思的利用互聯網區減少中間交易環節,從而實現更大的盈利。而真正的資訊數據化,生產數據化,實時監控等更為深度的互聯網功能實現的卻並不夠。而實際互聯網可以結合當代科技發揮的作用還是一塊巨大的“金庫”,我們千萬不能滿足於當下的低效的互聯網使用,而停下挖掘的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