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遠,中國茶的起源和茶文化的形成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明起源早,對於茶的使用也在很早就有了記載。那麼,中國茶文化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茶”字的起源,最早見於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藥物書。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為戰國時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歷史悠遠,中國茶的起源和茶文化的形成

我國茶聖一-唐代陸羽於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製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驗。根據陸羽《茶經》推論,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為菜食,而戰國時期茶葉作為治病藥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了。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飲茶推廣了佛教,而佛教又促進了茶灶的發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佛一味”的來源。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

歷史悠遠,中國茶的起源和茶文化的形成

對於茶文化起源,有著眾多說法,可以認同“茶神”陸羽的說法,陸羽在《茶經》這麼寫:“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與魯周公”。可見我國早在神農氏就開始出現茶文化了,可謂是歷史悠久。

茶文化一直髮展,直到唐朝才基本形成一個成形體系,這個時候有了固定的採茶時節,固定的茶葉銷售方式和飲茶器具,所謂“溫飽思淫慾”,隨著飲茶體系的形成,又出現了茶道和茶文化,這些文化與孔子的“禮”結合,逐漸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優雅的茶文化。這個時候茶文化迅速發展,出現了很多關於茶的著作,諸如《茶述》、《採茶記》等。

歷史悠遠,中國茶的起源和茶文化的形成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到了宋代,茶被用作珍貴禮品送給外國使臣,中國茶道傳入日本。而現在中國茶道衰弱,日本茶道盛行,這不得不說是個悲哀。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明清時期,茶文化飛速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出現了不少新的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加工技術催生了名茶的發展,各地紛紛出現了地區特有的茶葉。2.方法也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不在侷限於泡茶,發展出了炒青、烘青等各類飲茶方法。3.茶的種類多了起來,出現了紅茶、黑茶、青茶等茶種類。

發展到現代,中國茶文化已經世界皆知。然而茶文化的傳承卻出現了問題,由於忙碌的工作和學習,我們沒有更多的閒暇時間去細細品茶,茶文化的流失日益嚴重,到最後可能只剩下造茶的工藝,文化卻全無了,這是值得我們這代人思考的問題。

歷史悠遠,中國茶的起源和茶文化的形成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