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高手與普通會計的差距在那裡?

其實最初大夥的收入差距並不大,都是從應屆畢業生開始,因為剛畢業,大家對管理幾乎沒有概念,領導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只會機械操作。他們發現自己學校裡的知識大部分都用不上,彷彿十幾年的學白上了。

但這時收入低點沒關係,年輕是他們最大的優勢,再過兩年,他們分成三類人,大多數人平平凡凡的當一輩子會計,少部人中規中矩的升職加薪,當主辦、主管、財務經理,極少數人達到財務總監層次甚至更高層面。

收入嘛,幾萬到幾百萬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第一類人是平凡的人,這裡沒有貶義,任何一個單位都大量平凡的人,有的財務崗位不用精英可能做得更好。一個財務部,有那麼兩三個普通人可以當定海神針,但前提是這類人要認清自己位置,踏實肯幹,不爭不強。

這類人有個特點就是不善於溝通,表達能力有欠缺,分析能力不行,對事務背後的邏輯往往看不透、說不明,說白了就是不會換位思考。

如果你細心觀察一下,身邊喜歡看國產電視劇的人往往很難升職,喜歡看燒腦美劇或電影的人往往層次會高一點,因為後者更善於動腦分析。

什麼都不看的人收入最高,因為他們是領導了,沒那個時間。。。

第二類人是能按年齡一步步升職加薪中層管理者,他們才是企業管理的中流砥柱,公司健康運轉的最大保障。他們對自己的職場和人生有一定規劃,知道自己上面的領導何時退休或升職,知道自己身邊的潛在對手是那個,自己在公司處於什麼位置,有無繼續留下的必要。

中層幹部都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知道上傳下達的重要性,知道如何與其他部門相處,該強勢的時候一定要強勢,該讓步時也會變通處理。

我經常說:在經營穩定的前提下,一名合格的財務負責人要保證公司未來三年任務能夠達標,不管你用什麼手段。

合格的財務負責人要能從專業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議,同時又能站在公司領導的角度為其排憂解難,兩者往往會有矛盾之處,掌握住這個平衡才能取得領導的信任。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集團做財務考核指標調整,允許一些處於孵化期的子公司按其行業特性定製一到兩個指標單獨評分。這本來是個送分題,因為這類公司正處於發展期,收入利潤都不理想,這時提出對自己考核有利的指標,只要合理,就可以採納成為公司考核的加分項。

但就這麼簡單事,還有人不能理解,找了幾個資產負債率、淨資產收益率之類的通用指標報上來,拜託,你們公司都虧損了,還考核淨資產收益率,不是找抽嗎?

要我說,腦子不會轉彎的財務都不適合當負責人!

第三類,也是站在金字塔頂的財務人日常都不做賬了,只做頂層設計和管理工作,前面兩類人也創造價值,但不太好量化,年終只能按職務拿平均獎。金字塔頂的人創造的價值很好量化,年終給老闆賺了多錢(或省了多少錢)都能算出來,拿高薪也是理所當然。

財務總監們大多都會做投融資管理工作,這裡的投融資管理不是書本上的那麼簡單,什麼融資有銀行借款、發公司債、發行股票幾種形式之類,那都是給學生看的,到了這個層次,打出來的都是組合拳,一般人很難想像!通常我們稱之為資本運作的高手!

企業要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再好行業,再好的技術,再好的管理,沒有資金,光靠一年一年的利潤支撐,也很難在行業中立足,因為技術、管理都是可以複製的,要想生存就要快速做大做強,佔領更多的市場,讓對手吃不掉你。

所以就有了”加槓桿“一說,加槓桿就是利用手上的資源儘可能的融資投資,把融資和投資最大化。假如公司產品的利潤是15%,市場上的資金成本是6%,那就要加槓桿,多借錢,擴大再生產,借別人的錢給自己創造價值,理論上講,資金成本只要在15%以下,槓桿都可以往上加。當然風險也會成倍放大,一旦市場變化,資金鍊支撐不住,企業就可能被破產清算。

資本運作的高手知道企業應該在何時加槓桿,何時降槓桿,通過這一加一降為企業創造價值,降低融資成本。

下面我舉個例子,為了便於理解數字可能有誇大,但都有現實案例:

一、明股實債,加槓桿除低融資成本

有一個上市公司正處於瘋狂擴張期,老闆急需鉅額資金,只能借款,又要求融資成本不能過高,最好年化5-7%,還要是長期的三年以上的。

公司之前能從銀行貸的款基本都貸過了,能抵押的資產也都抵押了。瞭解行情的都知道要達上述條件只有發公司債一個辦法,而且公司的信用評級還不能低,最少雙AA以上才有可能。

問題是公司資產負債率很高,評雙A根本沒有可能,要想發公司債只有降低資產負債率!

正常做法資金緊張又想降低負債率只有增資擴股,但老闆又不想稀釋股權,現在會計們是不是很絕望?讓我們看看財務(當然是高級財務)是怎麼做到的!

首先找到幾個想借錢給公司的債權人,但這些人要得利率都很高,在10%以上,不符合老闆要求,這沒關係,可以想辦法置換。

第一步讓這幾個債權人投資成立一家B合夥公司,註冊資本一共5個億;

第二步讓B合夥公司投資A集團的全資子公司C,一共投資5億,佔股49%,這樣全資子公司變成了控股子公司,但控制權沒變,可以並表!

到了這一步,5億的資金已經如數到位,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大大降低了資產負債率!但還有個關鍵問題沒有解決——債權人的目的是借款不是做長期投資,要解決債權人退出的問題。

第三步公司開始發行5億的公司債,由於資產負債率降低,順利拿到了雙A,年化在6%左右;

第四步,也是最後一步,公司用發債得來的5個億加上應付的利息,直接回購了之前賣出的B公司49%的股權,名義的投資者,實際的債權人們於是順利退出!

同時,原本年化10%以上的債務成本經過一系列組合拳變成了6%,足足降低了4%的資金成本,5個億的借款,4%一年就是2000萬!

二、抬高PE,再次加槓桿,為下一步投融資做準備

擴大再生產,產能飽和了,但市場上賺錢的路子還不少,老闆還想融資,這時只能抬高股價了,拉高PE值了。

先找幾個投資公司、基金之類抬轎子的(也可過橋,用自己的資金,但風險較高,不合法),通過一系列的運作把股價拉高(這時可以多講故事),本來行業PE是50,一步到位拉到100再說。

股價變高不難,難的是變現!拉這麼高,投資人很難找到接盤俠出貨,所以一步要想辦法降PE。

三、增資擴股併購,降PE不降股價

一家年利潤只有3個億的上市公司,原本按行業PE,市值也就150億左右,經過一系列炒作PE值可以拉到100倍,市值可以高達300億,問題市值拉高容易,炒家想高位出貨就難,拉高了的股份早晚會降下來。這時最好辦法就是通過併購把PE降下來。

市場上有很多優秀的公司,行業利潤高,市場成熟,但因為不符合政策要求不能上市(如高能耗、高汙染的企業),這類企業上不市估值很低,PE可能只有10倍左右。我們任務是找到這樣的公司,增資擴股把它們並進來。

假設上市公司增發10%的新股,就是30億,買下一家估值30億,年利潤有3億的製造企業,成功後這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就變成了330億,年利變成了6億元,PE就變成了55倍,一下就降了近一倍,達到了行業平均水平,之前人為拉高的市值就會變得合理,會有新的投資者進來,之前的投資人就可以獲利離場。至於實際控制人,如果他控股50%,這一輪操作,他的財富就可以增長到70-80億!

不違法,一切按規定操作,即融了資,又投了資,拉高了股價,又穩住了股價,為下一輪擴張打下了很好基礎,你說說看,這樣的財務高手值多少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