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么女人給男人的只有色?

遺忘的北極 | 文學 | 歷史 | 評議 | 更多...

事情當然是皇家惹出來的,平民百姓,並無如此本事,有個媳婦就不錯了,不太會在意色好色惡。

憑什麼女人給男人的只有色?

漢武帝的小老婆李夫人生病了,漢武帝去瞧病。李夫人的做法很匪夷所思,她以被子矇住頭,轉過臉去,對著牆,不讓漢武帝看見自己的臉。漢武帝沒法子,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拍拍屁股走了。然後李夫人教育小姐妹們:“以美色伺候男人,這不長久,老啦,病啦,都不美,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絕,皇上之所以對我戀戀不捨寵愛有加,不就是老孃天生麗質長得美嗎?今日若見了我這副鳥樣,醜得像鬼,肯定噁心得要吐了。”(事見《漢書·外戚傳》)

這就很尷尬了。實則漢武帝未必會那樣想,但女性首先那樣想。

這事,或許有過。但大多數被用來說。

比如《呂不韋列傳》裡面的說客,去說服華陽夫人,就言之鑿鑿的說:“吾間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然後華陽夫人相信了。

挑起這個言論的,就是《戰國策》裡那些人。《戰國策·楚策》一江乞說安陵君曰:“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四王說的更直白:“婦人所以事夫者,色也”(女人伺候男人,只能用色。)

趙翼沒分量?

那麼李白呢?

有分量吧。但是還是一個德行。

李白《妾薄命》:“昔日芙蓉花,今成斷腸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

李白就直接坦白的說,美人這玩意兒不長久,不能光憑你長得漂亮就牛叉。

李商隱,有分量吧?他也說,“未央宮裹三千女,但保紅顏莫保恩”。我後宮的寶寶們,還是敷面膜做spa, 保養容顏要比爭寵爭恩重要啊!

總之一句話,男人只會“念奴嬌”,女人特別“想夫憐”,愛升歡墜,比你烙大餅給餅子翻個身還容易。

大詞人李煜還當皇帝的時候,昭惠皇后生病,恰好小周後那時候入宮,大家都知道小周後美得過分,李煜趙光義都為之癲狂,南唐滅國後很多年,宋太祖已經死了,小周後經常被宋太宗趙光義帶去“一日三餐”的伺候,民間流傳著很多宋太宗臨幸小周後的圖畫,俗稱《嘗後圖》。可見小周後,是真漂亮,那時候她已經接近四十歲了。但她見昭惠皇后時,既年輕又漂亮,昭惠皇后又生了病,見了小周後,大驚,說:“汝何日來?”這是自慚形穢到了極點,心死如灰呀。昭惠皇后的病一直沒怎麼好,到死,也面不外向,怕人看見。

憑什麼女人給男人的只有色?

白居易更過分,白居易《太行路》:“何況如今鸞鏡中,妾顏未變心先變。”他老人家說得更玄乎,“妾顏未變心先變”,還沒老,還有點色,人家早已變心啦。

我就請問,各位大師忘了“徐娘半老,風韻猶存”這句話?

張籍跟著白居易起鬨,他說的也狠,春天剛過,百草未衰,白頭髮還沒長出來就被拋棄了。(《白頭吟》:“春天百草秋始衰,棄我不待白頭時,羅襦玉珥色來暗,今朝已道不相宜。”)

曹鄴更可笑,他說,見得多了美的也成醜的了。——“見多自成醜,不待顏色衰”但也有人想辦法,比如張雲墩,他想了一個辦法,乾脆拋棄男人,不見面總行了吧?——《相見詞》:“初見何窈窕,再見猶婉蠻,三見恐人老,不如不相見。”

他還想出了自我安慰的理由——“見多情易厭,見少情易變;但得長相思,便是長相見。”嗯,見得多了容易心生討厭,見得少了又容易情變。還是就這樣彼此相思,見即不見,不見即見,長相思就等於長相守。

對,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都會老的,都會色衰,與其等著被拋棄,乾脆孤獨終身,老死不相往來。

不單單是中國人這樣想,外國人其實也這樣想,比如法國的的聖佩韋,他有一個好基友病重,他去探病,在門外盤桓了幾日,人家就是不見他,他就感嘆說,這爺們跟娘們一樣弄姿作態到了極致,自知容貌衰敝,不願落情人眼中啊!

我終於明白現代女人為什麼提倡獨立,尤其經濟獨立。因為男人靠不住,自己終究會老去。男人靠得住,母豬也會上樹。那就靠自己。這叫“先下手為強”,“目光遠大”,“為他日長遠計”。

所以,我現在也很理解為什麼女人對化妝品的愛了,那簡直是“返老還童”的靈丹妙藥呀!那麼,是否可以說,女人化妝就是“愛面子”,臉上蒙上面具,是不是等於“不要臉”?

古代女人多數依靠男人,不得不“以色事之”,白天黑夜,苦候“一日”,除此之外,無事可幹,那也無可奈何。

但如果說女人只以色伺候男人,我不同意,至少不適合現代社會。女人給男人的太多,主要還是性格,人終究會老,誰也逃不掉,化妝品也保不住你不死。男歡女愛,也是個相互的事情,有時候得看運氣,比如沈復,他就寫了《浮生六記》,裡面各種秀恩愛寫自己的老婆,兩人結婚數十年,情濃依舊。主要是那夫人性格實在太好,而沈復又是一個懂得欣賞除色以外之美的男人。

至於女人只能以色事人的思想,我覺得有造謠宣傳之嫌,李白白居易等,都是造謠者。所謂群輕折軸,一個事情,說得人多了,大家也就都相信了。刻入心中,永不磨滅,寧不為之喟嘆哉?!

憑什麼女人給男人的只有色?

■ 更多好文,盡在【遺忘的北極】

憑什麼女人給男人的只有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