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女人给男人的只有色?

遗忘的北极 | 文学 | 历史 | 评议 | 更多...

事情当然是皇家惹出来的,平民百姓,并无如此本事,有个媳妇就不错了,不太会在意色好色恶。

凭什么女人给男人的只有色?

汉武帝的小老婆李夫人生病了,汉武帝去瞧病。李夫人的做法很匪夷所思,她以被子蒙住头,转过脸去,对着墙,不让汉武帝看见自己的脸。汉武帝没法子,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拍拍屁股走了。然后李夫人教育小姐妹们:“以美色伺候男人,这不长久,老啦,病啦,都不美,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皇上之所以对我恋恋不舍宠爱有加,不就是老娘天生丽质长得美吗?今日若见了我这副鸟样,丑得像鬼,肯定恶心得要吐了。”(事见《汉书·外戚传》)

这就很尴尬了。实则汉武帝未必会那样想,但女性首先那样想。

这事,或许有过。但大多数被用来说。

比如《吕不韦列传》里面的说客,去说服华阳夫人,就言之凿凿的说:“吾间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然后华阳夫人相信了。

挑起这个言论的,就是《战国策》里那些人。《战国策·楚策》一江乞说安陵君曰:“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楚策》四王说的更直白:“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女人伺候男人,只能用色。)

赵翼没分量?

那么李白呢?

有分量吧。但是还是一个德行。

李白《妾薄命》:“昔日芙蓉花,今成断肠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李白就直接坦白的说,美人这玩意儿不长久,不能光凭你长得漂亮就牛叉。

李商隐,有分量吧?他也说,“未央宫裹三千女,但保红颜莫保恩”。我后宫的宝宝们,还是敷面膜做spa, 保养容颜要比争宠争恩重要啊!

总之一句话,男人只会“念奴娇”,女人特别“想夫怜”,爱升欢坠,比你烙大饼给饼子翻个身还容易。

大词人李煜还当皇帝的时候,昭惠皇后生病,恰好小周后那时候入宫,大家都知道小周后美得过分,李煜赵光义都为之癫狂,南唐灭国后很多年,宋太祖已经死了,小周后经常被宋太宗赵光义带去“一日三餐”的伺候,民间流传着很多宋太宗临幸小周后的图画,俗称《尝后图》。可见小周后,是真漂亮,那时候她已经接近四十岁了。但她见昭惠皇后时,既年轻又漂亮,昭惠皇后又生了病,见了小周后,大惊,说:“汝何日来?”这是自惭形秽到了极点,心死如灰呀。昭惠皇后的病一直没怎么好,到死,也面不外向,怕人看见。

凭什么女人给男人的只有色?

白居易更过分,白居易《太行路》:“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变心先变。”他老人家说得更玄乎,“妾颜未变心先变”,还没老,还有点色,人家早已变心啦。

我就请问,各位大师忘了“徐娘半老,风韵犹存”这句话?

张籍跟着白居易起哄,他说的也狠,春天刚过,百草未衰,白头发还没长出来就被抛弃了。(《白头吟》:“春天百草秋始衰,弃我不待白头时,罗襦玉珥色来暗,今朝已道不相宜。”)

曹邺更可笑,他说,见得多了美的也成丑的了。——“见多自成丑,不待颜色衰”但也有人想办法,比如张云墩,他想了一个办法,干脆抛弃男人,不见面总行了吧?——《相见词》:“初见何窈窕,再见犹婉蛮,三见恐人老,不如不相见。”

他还想出了自我安慰的理由——“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但得长相思,便是长相见。”嗯,见得多了容易心生讨厌,见得少了又容易情变。还是就这样彼此相思,见即不见,不见即见,长相思就等于长相守。

对,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都会老的,都会色衰,与其等着被抛弃,干脆孤独终身,老死不相往来。

不单单是中国人这样想,外国人其实也这样想,比如法国的的圣佩韦,他有一个好基友病重,他去探病,在门外盘桓了几日,人家就是不见他,他就感叹说,这爷们跟娘们一样弄姿作态到了极致,自知容貌衰敝,不愿落情人眼中啊!

我终于明白现代女人为什么提倡独立,尤其经济独立。因为男人靠不住,自己终究会老去。男人靠得住,母猪也会上树。那就靠自己。这叫“先下手为强”,“目光远大”,“为他日长远计”。

所以,我现在也很理解为什么女人对化妆品的爱了,那简直是“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呀!那么,是否可以说,女人化妆就是“爱面子”,脸上蒙上面具,是不是等于“不要脸”?

古代女人多数依靠男人,不得不“以色事之”,白天黑夜,苦候“一日”,除此之外,无事可干,那也无可奈何。

但如果说女人只以色伺候男人,我不同意,至少不适合现代社会。女人给男人的太多,主要还是性格,人终究会老,谁也逃不掉,化妆品也保不住你不死。男欢女爱,也是个相互的事情,有时候得看运气,比如沈复,他就写了《浮生六记》,里面各种秀恩爱写自己的老婆,两人结婚数十年,情浓依旧。主要是那夫人性格实在太好,而沈复又是一个懂得欣赏除色以外之美的男人。

至于女人只能以色事人的思想,我觉得有造谣宣传之嫌,李白白居易等,都是造谣者。所谓群轻折轴,一个事情,说得人多了,大家也就都相信了。刻入心中,永不磨灭,宁不为之喟叹哉?!

凭什么女人给男人的只有色?

■ 更多好文,尽在【遗忘的北极】

凭什么女人给男人的只有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