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時光|茶中的美與禪

品茶時光|茶中的美與禪

(一)

禪的文化與其說是佛教中的一支,不如說它是一種智慧的思維,一種對生活的獨特觀察方法。在中國的唐、宋時代禪風大盛,它對中國社會文化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因為它雖然植根於印度禪學,但融進了中國本土的莊老思想,魏晉玄學,還包括了儒學中的一些觀點,使它全方位地滲透於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和個人修養方式,開拓出獨特超越解脫的途徑,這種禪不但易於接受還影響到許多東方國家。

自從圓悟克勤禪師提出“禪茶一味”之後,禪與茶便形影相隨,並給了茶一種崇高的使命,就是由一片小小的茶葉,承載起了人類的一種文明並指導人們思考著生和死、心和色、思維與存在等根本問題。由此,一碗茶水就不再是一種生理需要的飲料了。中國的茶飲源自巴蜀,唐代之後成為國之飲,這和當時的宗教氛圍有很大的關係。我認為,禪就是茶的翅膀。因為茶的本性是冷靜的、思索的、理智的。在一年四季變化的大自然中,成片的茶樹永遠是一片生機勃勃的綠,人們在一葉一芽中看到了希望,得到當下的寧靜,這就是一種禪意。

品茶時光|茶中的美與禪

(二)

茶像一根根悄無聲息的血管流進了千家萬戶,串連起一個個彼此相親的社會關係。現代社會的發展已經不是一千多年前。在以農耕為主的時代,人們還可以用棒喝頓悟的思辨方式開示,到今天的科技信息時代,“生活禪”、“人間禪”的提出,無疑是禪學的發展。其內涵是引導人們在盡責中求滿足,在義務中求心安,在奉獻中求幸福,在無我中求進取,將個人融入大眾。那麼,與人們生活必不可分的茶就是最佳的媒體之一,那是我們需要用心去體悟的。

水是茶之母。水是白的,白色既可視為完滿具足,又可視為空無所有。如果在一碗茶中,它與茶葉平分秋色,就像青山之顛飛過的白鷺予人以高潔遠俗感;藍天中幾朵白雲給人以悠閒恬靜感;深色衣裙上的零碎白花或一縷白邊又令人想到是活潑又是靜穆。那麼在一碗茶中的白水可不可以看作天地宇宙之氣在浸泡著我們一個個的人體呢?一碗茶中的你只是一片小小的茶葉,正因為有了你、我、他,我們才能在白色無色的水中浸泡出一碗韻味雋永的芳香。也因為如此,茶中貯滿了和平、安祥、圓融,為什麼人類要在一個地球上彼此爭鬥呢?

水是無垠的,茶葉是單個的。關愛人生,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就是生活中的禪了。

器是茶之父。泥土與火的結合成最質樸的陶或瓷。捧在手上就像托起了大地的所有元素。而我們人類生命短暫,軀體渺小,我們必要和手中的茶碗產生一種依戀的親和力。不要只看成一件容易打碎或只能盛著茶水的容器。

唐代的趙州和尚說了“吃茶去”三字禪,成為一則至今難以破解的公案。我看了許多這方面的書,還要老實承認我看不懂。韓國釜山市已故的茶星崔圭用老師提出他的“吃茶來”,並在山中刻了很大的石碑“吃茶來去碑”,成為兩國禪茶文化的交流紀念。但是去和來有什麼區別嗎?彼此的方位有了變化,去和來又有什麼影響喝茶的關係嗎?對此,我也作了一偈:“趙州和尚吃茶去,韓國茶星吃茶來。茶碗圓團似明月,欲知西北即東南。”關於這個問題,原在趙縣柏林寺、現在黃梅四祖寺的淨慧禪師對我說:“吃茶去的去,不代表空間的轉換,時間的遷流,都是指當下的,可見當時吃茶風氣很濃厚。至於說修行,它也不是空的,別人沒法替代,是如人喝茶,甘苦自知。禪應該說是沒有來去,也可以來去。但趙州和尚說的是吃茶去。”禪公案理解不能機械化強求一律,它關乎個人的悟性。

茶的文化內涵——包括禪與傳統的美學思想——一方面是它自身的魅力,一方面是幾乎一代人的期盼,只在上世紀最後的20年才漸漸在中國大陸復甦,才有了與韓國、日本茶團體的交流,才有一批熱心的人重新去系統整理和頻繁交流。尤其在禪茶一味的體悟實踐方面,韓國與日本茶人要比中國目前的狀況研究得深刻。這不僅是歷史原因,也是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中國是茶的母國,飲茶歷史之遠,茶樹品種之多,各民族茶俗之豐富是世界其它產茶國無法比擬的。

品茶時光|茶中的美與禪

(三)

文士與僧侶的密切交往並彼此影響,是自魏晉以來就形成的風氣傳統。高僧作詩,名士逃禪,僧侶世俗化與士大夫文人僧侶化的風氣世代相襲。僧侶以詩悟禪和文士以禪入詩,往往意味著自身人格形象的完善。自晉到宋代,王羲之、陶淵明、謝靈運、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蘇東坡、陸游等大名家無不受益於禪宗,也無不愛茶。

清風拂過鬆枝竹梢,泉溪水流在亂石上跳躍,茶爐裡的紅炭伴著茶煙升騰起暖和的舞蹈。茶香則把人的思緒引向空靈的悠遠,這便是禪意了。如果是在茶亭中行茶,那麼竹杓的舀水聲,瓦釜中水的鳴唱,花瓶中寓意誠摯的插花和潔淨優美的茶具,空氣中瀰漫著的茶香或檀香的氣息,把眼、耳、口、鼻的觀感集中在一起,這就是在浮躁城市中的一方淨土,一片禪境的空間。人們用心去構造一切,用心去品味這一切,就壓縮了與歷史時空的距離,超脫 塵寰喧囂於一刻,讓我們的身心冷靜又睿智地思考過去未來,得到的是自信與振奮。

品茶時光|茶中的美與禪

請你審視一下泡過的茶葉吧。宛若人生結束它奉獻出一切,讓別人健康、愉悅、向上,茶葉在茶的世界裡無礙地涅槃了。

中國本土道家中的“無”與外來又經融會了佛家的“空”,兩種觀念的交流、吸收、共鳴、相融,構成了東方民族的審美觀。“涅槃”是修行追求達到的最善、最完美、最高境界。然而它又是“無”與“空”的。在禪家看來,“靜”與“清”這兩個字是可以作為表達的。韓國把禪與茶高度概括為“清和禮樂”;日本把禪與茶歸為“和敬清寂”四個字就反映了茶道精神中的審美內涵。道家的“清靜自在”,佛家的“般若清靜”,儒家的“清心寡慾”,清的審美意識和“無”與“空”一樣豐富。深奧的玄淡稱“清淡”;論人的氣質品格是“清者貴,濁者下”;還有“木清則仁、火清則禮、金清則義、水清則智、土清則思”。作為茶,集五清為一身,在茶室中與清新的音樂,清氣的書畫,清淨的茶道具,清而禮的言談都達到養心務必先清心的環境要求。無論茶室內外,在茶中修心,在修心中喝茶。因為社會存在決定人的思想意識。眼下,原本東方民族主導的人文科學,西方民族重自然科學的大區域已被現代的通訊傳播手段瓦解。人們在多元的文化中失去了精神的信仰支撐和心理平衡。因此,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東方的茶,這雖是一碗由茶葉浸泡出來的湯水,然而它又是一杯容納了東方文化精髓的東西,已不是一杯有固定價值的解渴的飲料了。當我們以清醒的思維去靜慮這杯茶湯的時候,它就像一口儲滿了禪思的深井,清而不浮,靜而不滯,香而不亂,淡而不薄。能汲取多少,全在個人。

品茶時光|茶中的美與禪

(四)

茶把它的根細細密密地紮根於大地,吸收著天地日月的精華,它的本身就是美的;它再經過各種加工在淡而無味的水中復活奉獻,這是一種可觀可觸的輪迴。其實,一個人就是一片茶葉。人生下來就分分秒秒在變化,只是這一過程一個人要六七十年,一百年,不易很快覺察而已。茶中的美就是我們身邊時時刻刻的“當下”。體會並發現禪的意境,禪的精神,體悟到思維的樂趣和心底的收穫,得到會心的一笑,那就是茶湯中的美和禪了。

喝茶不是一種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會自然的懂你。知茶,懂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