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稱帝後,面對匈奴的騷擾,爲什麼不派韓信去攻打?

何物似情濃


話說自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將匈奴追趕到漠北,並徵用七十萬民夫築就萬里長城之後,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的騷擾暫時得到了治理。而後秦末天下大亂,匈奴襲擾北方郡縣,根本就顧不上管了。


大漢五年,漢王約韓信、彭越共擊楚王項羽於垓下,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計逼使項羽自刎烏江,結束了長達四年多的楚漢相爭。而後漢王順勢奪了齊王韓信的兵權。劉邦於漢六年正式登基稱漢高祖,改授韓信為楚王。



內戰結束後,北方遊牧民族襲擊邊地的事就成了重要之事。當時北方駐守的是韓王信,他就理所當然的成了抗擊匈奴的戰將。


可誰知此韓王信,真不能和兵仙韓信相提並論,他打不過冒頓單于也就罷了,竟然投降了匈奴。


大漢七年冬天,高祖親率大軍去征討韓王信和冒頓單于。結果卻在先期大勝的情況下,中了人家誘敵深入的計策,被圍困於白登山上整整七天。要不是陳平出計,重金賄賂冒頓單于的寵妾閼氏,皇上可真怕死命難逃了。


劉皇帝可憐兮兮的班師回朝時,留下了連襟樊噲守邊。回來後又任命親二哥劉仲為代王去統領邊關防務。可誰知這個代王聽說匈奴來犯,還沒有看見匈奴的馬毛就逃之夭夭了。


後來,在有人提議下,派夏陽侯陳豨去了代地才穩住了陣腳。


有人問,戰神韓信當時在做什麼呢?為什麼不請他出馬呢?要是韓信出戰,掃平匈奴還不是分分鐘的事!


當時韓信就在京城,已經被褫奪王位,降為了淮陰侯。他沒有任何事務,閒得無聊,只好一邊撰修兵書,一邊推演發明象棋。實在坐不住了,就去蕭何家討一杯茶喝。


那是他不願意去討伐匈奴嗎?自然肯定不是。是皇上不讓他去。


為什麼呢?



戰爭之初,高祖皇上自然覺著對付項羽自己不行,征戰韓王信和匈奴的話,有眾位將士的幫襯,應該是手到擒來的事。這正好是揚威於異邦的好機會,還能讓韓信明白:沒有你我一樣打勝仗!


再說了,當年讓韓信手握重兵,乃是為了讓他和項王爭地盤奪天下。現在天下已到自己手中,好不容易才剛從韓信手中奪下兵權,萬萬不敢讓他再去帶兵。


韓信手中即便是新兵蛋子、老弱病殘,也能讓他們爆發出無窮威力,這在楚漢相爭時已經領教過多次。匈奴只是侵犯一點土地,就怕韓信出去變成放虎歸山,失去所有天下。


至於高祖皇帝吃了敗仗之後,那就更不能讓韓信去了。因為那個時候讓韓信去了,即便他不反,得勝還是大概率的事,那不更證明他比皇上本事大,讓他在國人中的威信更高嗎?


所以,在皇上御駕親征而黯淡還朝之後,只能派更軟的蛋去讓匈奴虐了,那樣,就可以說明“不是皇上無能,是匈奴太厲害”了。


有人說,韓信打仗是百戰無殆,可之前他打的大都是步兵對步兵;匈奴是騎兵,他們驍勇善戰,行動快疾,地理熟悉,來無蹤,去無影,估計派他去了也未必能贏。


這裡需要提請眾客官注意的是,大家知道陳豨是誰嗎?



陳豨可以說是韓信的弟子。他到了代地,抵禦匈奴的辦法——堅壁清野,就是臨行之前去拜訪恩師兼老上級韓信時討教到的招數。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最後在與匈奴對陣中穩住漢軍陣腳的,還是韓信。也許劉邦讓陳豨去抗拒匈奴,正是看到了這一步才做的決定。


可在軍事上冰雪聰明的韓信,怎麼都不會明白他再怎麼表忠心獻赤誠,都擺不脫被剷除的宿命,而且,他越表現,這一天越早到來。



有書共讀


一,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七世紀,大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都城在陽城(今河南登封)。夏朝的建立,標誌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它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匈奴的祖先也是夏后氏的後代,叫淳維。也就是說,匈奴和中原人是同一個祖先,從本質上是一家人,只是後來由於生存的地理條件不同,農耕和遊牧的文化發展差異,在生存空間和生存資源上引發出的矛盾和衝突。

二,劉邦處理與匈奴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一開始是看不起匈奴,稱帝后,首先派去解決匈奴問題的是韓王信(不是韓信),此人各方面都不太行,其實當時劉邦手下虎狼之將多了去了,派個這樣的人去,說明劉邦根本沒太把匈奴當回事。結果,韓王信去了,自己也不高興,沒多久降了匈奴。第二階段,這時,劉邦看事越搞越大,自己帶隊出馬,大戰一場。如果各位看官細看史書,劉邦稱帝后的各種平叛,基本上都是劉邦親自帶隊,不假別人之手,他還是不太放心手下幫人。但結果是劉邦大敗逃了回來。第三階段,硬的不行,採用和親路線,原本都是一家人,還是有共同語言的地方。相互結為兄弟,實行和親政策,匈奴有了收斂,一直到劉邦去世。從三個階段來看,韓信都不在劉邦的計劃之內。

三,再說韓信吧,劉邦有一段著名的話是這樣說的:“講到運籌謀劃於帷帳之中,而能謀決勝利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子房。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使運輸道路暢通無阻,我不如蕭何。統領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表面上看,是很謙虛,但也可以解釋為是給這三個人的警告。蕭何立馬貪汙,被報到劉邦處,劉邦哈哈大笑,此人不會謀反。張良不要封王,給個侯就行,封戶30000不要,給個3000就行,並立馬隱出江湖。而韓信則大不一樣,帶著人馬在封國楚地四處串聯。就當時的情況,對於劉邦來說,處理朝內穩定的事要比處理匈奴的事重要得多,所以他不會給韓信帶兵的機會,而且還要想辦法除掉他。


煙雲吐秀


先看一組數據。

公元前203年,齊地平定,劉邦被圍滎陽,封韓信為齊王。

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兌現了先前的諾言,封韓信為楚王。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

也就是說,漢高祖稱帝后,韓信並沒有被改封。反倒是後來收到猜忌,被貶為淮陰侯。

而漢高祖劉邦誅殺的功臣,大多是異姓諸侯王(還有陳豨)。

王的地位高於侯。有一個問題,漢初功臣那麼多,有哪些人該被封王?難道是僅以軍功論?蕭何、張良不提,曹參攻下兩國、一百二十二縣,戰功僅次於韓信 ,分封時地位低於彭越、英布等人,這是為何?

原因在於蕭何、張良、曹參他們的嫡系身份,劉邦沒有封他們為王的必要。而分封其他諸侯王,卻是迫於無奈。彭越、英布、張耳、臧荼這些人原非劉邦陣營人物,有幾人本來就是原先項羽分封的十九國諸侯中的一員。

劉邦與項羽爭霸最終得勝,實在仰仗於與他們的連橫合作。韓信雖可稱是劉邦嫡系,但在韓信攻略齊地後,成為僅次於項羽、劉邦的第三大勢力。在楚漢相持的形勢下,韓信的立場左右著戰爭的結局,齊、楚之立更是他以手中兵權要挾劉邦的結果(勝項羽後,劉邦馬上收回韓信的兵權)。

盜匪劫掠之後,參與者都要分一杯羹,這是常理。軍功階層或王或侯,也是歷朝歷代馬上得天下後的必然秩序。

嚴格來說異姓王根本不是劉邦的“臣”,在劉邦眼裡他們和項羽沒什麼區別,只是大家先聯合起來幹掉一家最大的,諸侯的實力和心態不會因為劉邦自己稱個帝就改變的,所以諸侯眼裡劉邦還是那家最大的,不知道又什麼時候聯合起來也把他幹掉了。

拿韓信來說,他強迫劉邦封其為假齊王,又在約定共討項羽時失期不至,直到劉邦正式宣佈把齊地分封給他時(前面只是假齊王,也就是代理齊王)才領兵助戰,早就犯了劉邦的忌諱,更不要說他後來的確造反了。可以說在韓信逼迫劉邦封他為王時,劉邦殺心已起,他終究是難逃一死的。

所以,韓信之流的悲劇,一定程度上是他們咎由自取。當然,劉邦剷除異姓王,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以實現漢朝的長治久安,這也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

劉邦的軍隊是一統時的百戰之師,戰力並不差,卻被圍在白登山。當時的匈奴正直大一統最強大的時候,就算韓信去了,步兵對騎兵,天生劣勢,勝負兩兩。最好的結果就是複製唐朝一樣的結果,草原打打滅滅,殺了一批又一批。在冷兵器時代,草原的歷史依然不變。


邏輯文史游


先說說韓信,韓信的第一謀臣蒯徹曾經這樣評價他說:“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反應了韓信不僅是個軍事天才,而且功高震主。

再來說說劉邦,劉邦最大的優點就是能用人不疑,大膽起用能人,幫助自己打天下,誠然,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聚集天下之力,打擊比自己強的多的力量,但也有很深的隱患,就是這些能人將領容易擁兵自重,威脅皇權。漢初的七個異姓諸侯王就是這一問題的集中體現。

其次說下匈奴,對於劉邦來說,匈奴的問題不同於項羽的問題,項羽要的是天下,要的是劉邦的命,而匈奴做大,不過是邊關隱患,以當時匈奴的實力,不過是騷擾邊關城鎮,但對大漢政權還不夠成直接威脅,那麼劉邦在對待匈奴的問題上的力度自然不比打天下那會兒對待項羽的問題力度大。

韓信能給劉邦解決大的軍事問題,但也帶來大的隱患,放手去用,害怕他擁兵自重,奪去他的兵權又怕是自毀長城,就在對付項羽這種生死性質的問題上,劉邦用韓信都是手段使盡,先是給他老弱殘兵,看他稍微做大,就去奪他兵權,最後垓下決戰,又以諸侯王相賜,才最終說動韓信出兵。韓信不同於其他普通的將領,早就遊離於劉邦的權力範圍之外了,不能命令,只能制衡。那麼像匈奴這樣並不根本性的問題,劉邦不可能起用這麼大負面效果的韓信去征討,他如果真把兵權給了韓信,那麼恐懼韓信造反將大大超過對匈奴的擔憂。

為帝王者,首先要考慮政治的根本問題,其次才是政治的延伸軍事問題,不可本末倒置,這也是劉邦最後能當皇帝的大智慧所在。


史書上冬眠的蛇



劉邦作為漢朝的開國皇帝,具有優質的政治智慧,既會識人,又會用人,深諳心理學與管理學的精髓。在當皇帝以前,劉邦便防著韓信,可是仍然敢重用韓信;在當皇帝以後,為什麼卻沒有派韓信去攻打匈奴了呢?


我們先看看韓信在劉邦稱帝以後,匈奴對漢朝的兩次攻襲時間,以及韓信被殺的時間:

漢六年,匈奴冒頓單于領兵圍攻馬邑的韓王信,韓王信因為打不過匈奴,於是多次派遣使者想和匈奴議和。漢朝這邊則認為韓王信有心投降匈奴,便派人去斥責韓王信。漢七年,韓王信在恐慌中投降匈奴,便且聯合匈奴攻打漢朝。對於匈奴的這次攻襲,漢高祖劉邦是親自領兵。

漢十年,韓王信誘導陳豨造反。漢十一年,韓王信再次聯合匈奴攻打漢朝。對於這次韓王信與匈奴的攻襲,漢朝派了柴武去鎮壓。

漢十年,韓信被呂后和蕭何設計騙到皇宮裡殺了。


然後,再分析這兩次討伐匈奴的戰爭,劉邦為什麼沒有派韓信去攻打匈奴:

首先,劉邦的稱帝時間是在“漢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可是到了漢六年,即公元前201年,即劉邦稱帝后的第二年,便有人在劉邦告狀說韓信要造反了,劉邦聽了以後小心臟咯噔咯噔的,於是趕緊問計,最後用了陳平的計謀抓住了韓信。

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真的如此嗎?這句話在“不得不用”的時候也許是適用的,劉邦看似為人寬度,可是卻也是個多疑的人,蕭何是他的狗肉朋友,可是蕭何留守關中的時候,仍然遭到了劉邦的猜忌,甚至劉邦還派人回去“視察工作”,實際上便是在警告蕭何。韓信是從項羽那邊跳槽過來的,更難真正地取信與劉邦,因此聽到有人告狀說韓信要造反後,劉邦立刻抓了韓信。

漢六年,匈奴兵犯漢朝,恰好這時的韓信已經遭到了劉邦更深的猜忌,試問這時的劉邦還會讓韓信手握重兵嗎?顯然不會,因此劉邦不會派韓信去攻打匈奴。並且韓信在被貶為淮陰侯以後,曾經對劉邦說“陛下不過能將十萬”,可是他自己卻“臣多多而益善耳”,因此後來劉邦親自領兵去攻打匈奴,或許也有向韓信證明自己領兵能力也很不賴的意思。

然後,在漢十年的時候,陳豨造反,劉邦又是親自領兵討賊,不過從史記的記載來看,劉邦似乎有意讓韓信隨同領兵,可是韓信稱病沒有去,因為陳豨算是他的朋友。韓信不僅沒有去,反而在暗中支持陳豨。於是,在呂后和蕭何的謀劃下,韓信被騙入皇宮,然後被殺了。

到了漢十一年的時候,韓王信再次聯合匈奴人來犯漢朝,這時候的韓信已經嗚呼哀哉了,因此,劉邦當然不可能會派已經死了的韓信去攻打他們了。即使當時的韓信還沒有死,劉邦也不會派韓信去,一是因為劉邦根本沒有解除對韓信的猜忌,一是因為韓王信的領兵水平並不需要派韓信這個級別的將領去。

劉邦評曰:“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吾與吾國


公元前一九六年的某一天,天色已晚,我照常在茶館裡查賬,今天的收入還不錯,我正在想明天給阿若兄妹倆和大鑫買點什麼小禮物呢。這時茶館的門突然打開了,走進來一位身背長劍、長相英俊、身材魁梧的人。他走進來,挑一個靠窗戶的位置坐了下來一句話也沒有說。“阿若,給這位客官上壺茶”,我看一眼阿若說。阿若走進茶房,端出七七剛沏好的一壺茶,“客官,您要點心嗎?”阿若把茶放在桌子上說。等了半天,他還沒有說話,我示意阿若離開。過了一會,他倒了一杯茶,看著窗外的月色也不見他喝。
於是我照常的點燃了一炷香,我走過去問:“客官,是小店的茶不好喝嗎?”他看著我說:“不是茶不好喝,而是我在想一個人為了一個國家耗盡了終生的心血,而這個國家卻擔心自己的皇位不保而殺死了他,你說這是為什麼?”我笑了笑說:“呵呵,客官,如果我沒猜錯的話,這個人想必就是....”,“不錯,正是在下”他打斷我說。“我叫韓信, 淮陰人,出身在貧苦人家。早年,我身無長計,又不會謀生,常常去別人家吃閒飯,我知道大多數人都厭惡我。其中有個殺豬的年輕人侮辱我,讓我要麼殺了他,要麼從他的胯下爬過去。呵呵,殺了他又立不了什麼威風,幹什麼逞一時之氣害一個人的性命。有一次,我在釣魚的時候,有幾個老大娘漂洗絲綿,其中一個老大娘看見我餓了,就拿飯給我吃,幾十天都是這樣,我很感激這位老大娘。”他喝了一口茶接著說:“我第一次去部隊是和項梁,在部隊默默無聞,項梁敗死後又歸順項羽,項羽讓我做郎中,我多次向項羽獻計想讓他一統江山,但是他卻不採納我的計謀,最後我又投奔劉邦,在劉邦的部隊裡結識了蕭何,蕭何知道我的才能多次向劉邦舉薦,但劉邦也不採納我。於是我就想找個山林隱姓埋名做個一普通人,但是蕭何卻把我追了回來。在他的極力舉薦下劉邦接納了我,我向他分析了項羽現在的狀況,並告知如何才能打敗項羽,他聽過後大喜,讓我做大將軍。
漢元年十一月,我和曹參樊噲兩位佔領了關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了對楚的初戰勝利。之後我又東進滅趙、妙計滅齊、平定四國、擊敗項羽。劉邦順利的當上了漢高祖,封我為楚王。我回到楚國召見當年給我飯吃的漂母,給了他千兩黃金讓她安度餘生。項羽敗亡後,他的大將鍾離昧跟我關係很好投奔了我,而劉邦記恨鍾離昧讓我逮捕鍾離昧,我於心不忍並沒有逮捕他。於是有人就告我謀反,劉邦這時來到楚國,我想去拜見他但又害怕被擒,於是有人給我出主意讓我殺了鍾離昧去見高祖,我就去與鍾離昧商議,鍾離昧得知卻說:‘ 劉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國,是因為我在你這裡,如果想逮捕我去討好劉邦,我今天死,隨後亡的定是你韓信。看來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說完他自殺而亡,我提著鍾離昧的首級去見高祖,高祖卻讓人給我綁起來,雖然高祖不捨得殺我,把我貶到淮陰,在淮陰我認識了蒯通,他提議讓我謀反劉邦,讓我和劉邦最重視的陳豨裡應外合謀反劉邦,李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當他要去復職的前天晚上我跟他說:‘ 您管轄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發說您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我為您在京城做內應,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陳豨說:‘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
漢十年,陳豨謀反,劉邦派兵前去圍剿,我號稱有病在身沒有前去,我暗中派人發信給陳豨說:‘您只管起兵,我在這裡協助您。’沒想到我那不成器的弟弟把我告發了,呂后和蕭何謀劃把我招進宮中,在長樂宮將我殺害。”說到這裡,我明顯聽到他的聲音有些哽咽,他又說:“其實我並不想謀反,只是劉邦嫉妒我的才能,害怕他的後代江山不穩,處處針對我貶低我,我本是胸懷大志之人,為了幫劉邦打下這江山,本想圖個一官半職,風風光光的過完一生並不想揹著反賊之名,如果我當時要是聽從蒯通的計謀,不去長樂宮,說不定我真反叛成功,那時我的良心也會不安。”
香已燃盡,他看著窗外的月色,起身說:“時候不早了,我也該走了。”說完他揹著劍轉身離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說的應該就是韓信吧。此時我想到了一首詩:
一飯君知報,高風振俗耳。
如何解報恩,禍為受恩始。
丈夫亦何為,功成身可死。
陵谷有變易,遑問赤松子。
所貴清白心,背面早熟揣。
若聽蒯通言,身名己為累。
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呂雉。
—— 《韓淮陰侯廟》·袁崇煥
我正在感慨之際,突然有個人聲音說:“海叔,那個怪人走啦。”我回頭一看原來是阿若那個小丫頭,我說:“是啊,你把這收拾一下,我們打烊了,今天也累了一天了,早點休息,明天一早我帶上你鑫姐和你程哥一起去集市上給你們買小禮物。”這丫頭聽到禮物眼睛發直,一路小跑把茶具收拾好了,還說:“海叔,一言為定,明天我要去買好多好吃的,你可不許賴賬。”我笑著敲了一下小丫頭的頭說:“好,一言為定。”

彼岸花的言論


這問題好,我們曾經專門討論研究過。

首先是明明已經有人提醒了韓信,功高蓋主兔死狗烹,韓信為啥還要衣錦還鄉,而不主動申請去攻打匈奴或退隱?

第二才是劉邦為啥不派韓信去打匈奴?

劉邦稱帝后韓信才三十多歲,在這之前,韓信有兩次故意遏制劉邦的行為,一是“假齊王”,一是“垓下之戰”前拒絕出兵。這兩件事讓劉邦對韓信愛恨交加,劉邦自己認為他根本駕馭不了韓信。

而韓信本身並無謀反之意,他只是業務做得比較好,希望老闆早點兌現獎金和提成,但劉邦害怕韓信的強大。因為韓信隨時可以取代他。

西漢建國後韓信沒有洞察自己的危險,而是衣錦還鄉,要了楚國的大片土地……業務員給公司創造的業績40%自己拿走了,老闆肯定不甘心。然後就因故被降為淮陰侯。可惜韓信這時候仍然沒明白。

韓信的出路一是全身而退,歸隱田園,從此不問世事;一是帶兵打匈奴打百越。但是這時候的韓信不是最初的韓信,好比創業成功的年輕小夥一定要買個跑車在路邊轟油門一樣,三十多歲的韓信主要想裝逼,可惜後來被逼的無路可走。

另一方面,漢承秦制的核心是中央集權制,早期分封同姓王和異性侯都是一種促銷手段,只要時間許可,隨時都必須收歸國有。才能完成中央集權制度。(後來同姓王之亂)

再說劉邦為啥不派韓信打匈奴,一是劉邦已經不敢信任韓信,不敢再讓他控制軍隊;二是韓信根本不去。他想學姜子牙分封一方自得其樂,這是韓信自己的格局決定的。


終南高揚


白登之圍時,韓信己被解除兵權,貶為淮陰侯閒居京中(實則軟禁)。解除韓信兵權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韓信曾被劉邦拜為大將軍(當時劉邦是漢王,大將軍就相當於天下兵馬大元帥),可以說漢帝國善戰之師皆出於韓信門下。軟禁韓信採用的是陳平奇計“偽遊雲夢澤”,韓信在漢軍中己達神話的地步,好不容易控制住,怎麼可能再給韓信兵權。一旦給韓信機會再次掌兵,哪怕數萬人,天下無人可敵!


風wefly


首先,匈奴勢力空前強大。始皇帝統一六國後為了防止匈奴的騷擾派蒙恬修長城抵禦,彼時強大的秦軍都未曾主動出擊攻打匈奴。數十年後中原大亂,傑出的軍事首領冒頓單于逐漸統一匈奴各部後擁30萬鐵騎並不斷入侵中原騷擾。

其次,漢初國家實力相對而言並不佔優。楚漢之爭導致中原人口數量急劇下降,漢初經歷分裂的國家經濟面臨崩潰。西漢的首要任務是穩固一統的局面,休養生息發展經濟,根本無力發動大規模的騎兵作戰。即使後來劉邦被迫應戰,白登之戰差點喪命。

最後,韓信的軍威不能再盛。作為漢初三傑的韓信,本就軍功最大。垓下之戰後兵權被收回,彼時劉邦是斷不可能再把軍權給韓信,要知道攻擊匈奴沒有幾十萬甲士是不可能的。楚漢之爭時韓信就有過擁兵觀望,劉邦是聰明人,肯定知道帝位的威脅來自國內而不是匈奴。


冬蟲可語於冰


登基後的劉邦忙著剪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再說漢朝初建,百廢待興,"白登之圍"證明了那時的大漢無法與匈奴對抗,所以和親成為了漢初漢匈關係的主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