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保險規劃「宜早不宜晚」

最近一段時間,朋友圈裡都在轉發《我不是藥神》的影評,有催人淚下的,有針砭時弊的,更多的還是感同身受的焦慮。人生風險不可預估,“天有不測風雲”,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正是保險的價值所在。業內專家表示,一個家庭不管年收入多少,都可以買點保險抵禦人生風險,同時,家庭的保險計劃也可以慢慢完善,在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範圍內合理規劃,逐步疊加。

家庭保險規劃“宜早不宜晚”

足額投保非常重要

都說買的沒有賣的精,保險廣告各種“宣傳”,從業人員形形色色,消費者如何確定一個適合自己的保險規劃的確是個難題。

平安人壽產品專家委員陳銅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預防醫療費用的大額支出,可以配置醫療報銷保險;而如果要對沖收入下降的風險,就應配置重疾、意外殘疾等賠付型的保險。

家庭保險規劃“宜早不宜晚”

那麼該買多少保障才能兜住風險呢?

“很多消費者都說自己買過保險,但問他買了多少,就迷糊。最多說出自己交多少錢,卻不能確定自己發生風險時到底能夠得到多少金額的賠付。”陳銅提醒消費者,如果不能有意識量化風險,那麼類似的風險安排會變得沒有足夠的意義。

“足額投保很重要。重疾保險的保額至少能匹配上兩至三年的收入,意外殘疾保險至少能夠相當於五至十年的收入。具體保額設計不僅僅考慮家庭成員的收入,還要參考家庭已有儲蓄(收入中斷階段維持生活質量不下降的能力),同時還要格外注意不同成員身上是不是還有高額負債,比如房貸、車貸,甚至可預計的孩子養育總支出,這些壓力在該成員發生極端風險過世之後,必然全部轉移給了家庭其他成員來承擔。顯然針對這些負債和養育義務,該成員要配比等額的壽險身故保額才能大大緩解其他家庭成員的生活壓力。”陳銅介紹,選中依次投保的成員,而針對他們在家庭中不同的財務重要性,給予不同的保險內容,是非常理性科學的安排。

中低收入家庭如何規劃保險

“雖然風險都來自疾病和意外,但發生疾病和意外的後果對於不同的家庭卻是迥然不同的。所以選擇重大疾病保險和意外保險切勿與身邊的同事、朋友‘照貓畫虎’地配置。”陳銅表示,保險是一個實務操作性很強的金融工具,同樣的家庭收入,可能有著不同的負債和現金流情況,所以風險的大小和保費支出的能力也都是不同的。有可能收入高的家庭卻不一定有收入較低的家庭所能承受的風險更高,甚至高收入的家庭不一定比低收入的家庭現金流充沛。所以不一定是高收入高保障,應該說是高風險的家庭應當配置高保障。

高收入家庭且不談,中低收入家庭該如何配置保險呢?慧擇保險人士舉例,張先生今年30週歲,夫妻倆在三線城市生活,消費水平較低,只先生一人工作,月工資7000元,太太為全職主婦,目前無房貸,但有計劃在未來5年內購房,所以保費預算有限。夫妻兩人可以都選純消費型重疾險,保額略有不同,丈夫是家庭經濟支柱,保額應儘量高。另外,張先生身上的負擔最重,還可以購買定期壽險和意外險。而對於小孩,可以選擇保額30萬元左右的重疾險,至於額外的醫療險部分,如果孩子健康狀況良好的話,就先緩一緩。

業內保險專家表示,中低收入家庭首先需納入社保。有不少低收入家庭是不重視任何保障的,甚至需要繳納很少費用的社保也沒有加入,這個問題需要解決。在具體的商業保險方面,夫妻雙方可以購買承受保額的期交重疾險,子女也應有相應的期交重疾險;其次,還應該搭配一些消費型的醫療險(保額高低根據自己情況配置);最後,再搭配全家的意外險產品,經濟主力亦可再增加一份壽險。

記者 李茜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