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老手藝,寧化古坑粉干

客家老手藝,寧化古坑粉幹

寧化古坑粉幹

客家老手藝,寧化古坑粉幹

粉幹(米粉)是客家地區常見的食品,它宜煮宜炒,可葷可素,鬆軟爽口、食用方便,是久居山區、吃苦耐勞、克勤克儉的客家人居家,宴請的必備食材。每逢圩日吃一碗勺子粉,來兩塊駝子,喝兩斤水酒更是寧化人多年趕圩的標配。因為日常用量大,所以寧化每村每落都會有一兩家制作粉乾的手工作坊,其中尤以方田古坑粉幹最為出名。方田古坑粉幹水質好、加工工藝獨特,口感嫩滑細膩和富有彈性,百吃不厭。古坑粉幹興盛時,全村40多戶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小作坊,是遠近聞名的粉幹專業村。但手工粉乾製作工藝傳統,耗時耗力,收益與付出不成正比,因此隨著機械加工粉乾的普及,手工粉幹作坊逐漸消失,現在已經很難找到這類純手工作坊了。

古坑粉乾的製作工藝

首先要選用上好的早稻米,把米洗淨並浸泡三個小時之後,用磨漿機磨粉做成饅頭形狀的粉果後,放在已經沸騰的熱鍋上蒸至8分熟,接著將“粉鼓頭”放入搗臼內搗。

客家老手藝,寧化古坑粉幹

客家老手藝,寧化古坑粉幹

客家老手藝,寧化古坑粉幹

隨後,便將粉鼓揉成直徑約15釐米、高約20釐米的粉鼓,放在粉筒內(內置鐵製粉幹模子),用特製的木製骨架絞出粉幹。接著,用手摘落,放入鍋中煮開後,撈起放入水中冷卻一下,再倒入盛有冷水的大桶內;繼而撈起,盤成一頁頁攤放在粉晾上晾乾,其間還要捋三次,以防粉幹粘連,使之變得晶瑩剔透。

客家老手藝,寧化古坑粉幹

客家老手藝,寧化古坑粉幹

客家老手藝,寧化古坑粉幹

客家老手藝,寧化古坑粉幹

繼而撈起,盤成一頁頁攤放在粉晾上晾乾,其間還要捋三次,以防粉幹粘連,使之變得晶瑩剔透。最後,放在一塊竹曬榻上,擺弄成波紋狀置於太陽下曬乾即成。

客家老手藝,寧化古坑粉幹

客家老手藝,寧化古坑粉幹

“一輪磨上流瓊液,白沸湯中滾雪花”,也是古坑粉乾製作時的真實寫照。

最傳統的方法,曬米粉

寧化古坑粉幹採用最傳統的太陽曬的方法,不同於別的地方用烤箱烤的或是烘乾的,這樣米粉不容易上火,而且韌性十足,不易斷裂。

客家老手藝,寧化古坑粉幹

(圖片由方田鄉方宗浩提供)

客家老手藝,寧化古坑粉幹

勺子粉的傳說

明末年間,春暖花開的一天,方田古坑粉幹生產作坊正準備將剛生產的粉幹進行最後的涼曬,突然烏雲密佈,天降大雨,大家為這100多斤粉幹無法太陽晾曬急得團團轉。東家張三娘是個會管家的才女,連忙安慰大家,此時臨近午飯時間,她靈機一動,試著將溼粉幹裝進漏勺放進鍋頭裡燙熟,起鍋後加入煮好的肉片兜湯調味後給工人當飯吃,大家都讚不絕口,就問這是什麼粉,張三娘看著鍋裡的漏勺就隨口說,這是勺子粉。勺子粉清香爽口、滑而不膩。因其取料簡單,果腹味美,又經濟實惠,頗受講究實際、勤儉節約的客家鄉民們的喜愛,勺子粉也因此流傳開來了。

客家老手藝,寧化古坑粉幹

結語

古坑粉幹,凝聚了寧化客家人的勤勞智慧,也蘊藏著客家人多彩多姿的飲食文化。但手工製作粉幹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利潤也很微薄。現在客家地區越來越多的粉幹生產作坊歇業關閉。再過若干年,這種工藝也許就要慢慢消失,可能就再也吃不上純正手工製作的粉幹了!

互動

如何留住古坑手工粉幹這一傳統技藝,留住最純粹的客家食材,留住舌尖上濃濃的鄉情,還請大家提出您的看法和寶貴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