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申遺之路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6月24日至7月4日在卡巴林首都麥納麥召開。7月2日,中國貴州省梵淨山在巴林麥納麥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這是中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第53個項目。

侯仁之:中國“申遺第一人”

中國的申遺之路

說起申遺的起始,不能不提到侯仁之先生,他是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作為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的開拓者,侯仁之畢生研究北京城,被人稱為“活北京”,他解決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轉移、城市發展的特點及其客觀規律等關鍵性問題,為北京舊城的改造、城市的總體規劃及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84年,他到美國康奈爾大學訪問,在與幾位專門研究華盛頓城市建設的專家聊天時,第一次獲知國際上有一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交談中,幾位教授都說,中國歷史悠久,有無數極其珍貴的文化遺址和著名的風景勝地,為什麼不加入這個公約,讓世界更好地瞭解中國呢?他很快認識到事情的重要性後,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侯仁之回國後急忙起草了一份提案。提案寫好後,他徵得了陽含熙、鄭孝燮、羅哲文3位政協委員的聯合簽名,在1985年4月召開的第六屆全國政協第三次會議上正式提出,並被採納。

1987年,長城、故宮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一批成功入選的世界遺產。侯仁之也因此成為中國“申遺第一人”。中國從此踏上了申遺之旅。

長城:首個文化遺產項目

中國的申遺之路

1987年12月,長城被第一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長城以無可爭議的歷史地位贏得了評委的青睞,全票通過。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蹟。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的長城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

世界遺產委員會對長城的評價是:

“約公元前220年,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於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的防禦工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禦系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繼續加以修築,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這一年,除了長城之外,還有明清皇宮、莫高窟、秦始皇陵、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等處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泰山則作為文化和自然雙遺產入選。

崑曲:首批非遺代表

中國的申遺之路

崑曲 牡丹亭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佈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崑曲即其中之一。崑曲發源於江蘇崑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等,都受到過崑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

若考察中國的戲劇史,或許會發現,中國戲曲自形成以來一直在舞臺上流傳,隨著時代的變化,從劇本到聲腔、表演不斷變革,崑曲則變化較少,對戲曲傳統特點保留較多,劇目又極為豐富,被稱為“活化石”。

崑曲的申遺和“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張充和有著極大的關係。《曲人鴻爪》中,張充和回憶,“記得就在那年,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人到蘇州來,請國民政府的教育部接待,由樊伯炎先生(即上海崑曲研習社的發起人)負責搭臺。我和一些曲友正巧被指定為UNESCO演唱《牡丹亭》的《遊園》、《驚夢》。當天許多‘傳’字輩的人都來了。我還記得,當時演唱的經費全由我們樂益女中來負擔。”

後來,張充和曾長期擔任美國崑曲學會顧問,組織演出,推廣中國戲曲。在海外,崑曲雖小眾,卻影響眾多。此外,白先勇在推廣崑曲上也不遺餘力,一場場演出讓觀眾對崑曲有了瞭解。國內的崑曲社在申遺之前,全國“六個半”崑劇院(團),當時崑曲從業人員有800人,崑曲人自稱“八百壯士”。申遺的成功,讓崑曲“復活”了。

儘管在多數時候,崑曲表現得曲高和寡,但在崑曲的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文化創意所帶來的魅力是迷人的。

大運河:聚焦58個遺產點

中國的申遺之路

文化遺產的申遺重要目的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對文化、自然和文化景觀能夠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從而傳承人類文化的記憶。

2014年所推動的大運河申遺項目始於2006年12月,已經歷了7年多的準備,包括京杭大運河、浙東大運河和隋唐大運河沿線8個省市27個城市的58個遺產點。

不過,“大運河遺產小道”倡導者、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的運河研究專家齊欣說:“站在歷史的高度來看,京杭大運河的價值和風貌傳承千萬年,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斷流’。而更重要的是,與以往的文物景觀不同,京杭大運河是一個流動的、還活著的遺產。所以必須在保護的同時還要考慮發展,發展中要涵蓋保護,這才是我們申遺的目的。”

值得關注的是,在申遺的過程中,申遺項目所在地需要對申遺項目進行相應的恢復或重建,以符合申遺的標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在2013年透露,中國每年“申遺”花費3億元。

在申遺的路上,每一項的申請成功,都意味著對其價值的認定,即所有的世界遺產,都是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人類獻給未來的禮物”。(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朱曉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