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馬克思》:最終解釋權歸於藝術家

關於《青年馬克思》有一個誤區,現在的宣傳都稱此片是紀念卡爾·馬克思誕辰200週年,以及《共產黨宣言》發表170週年。雖然紀念時間上非常合適

,可事實上,本片本身拍攝於2016年,於2017年在德國上映,其目的是為了紀念《共產黨宣言》起草170週年。

1847年11月,馬克思和恩格斯開始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黨綱,這份黨綱就是後來的《共產黨宣言》。

《青年馬克思》:最終解釋權歸於藝術家

這也是為什麼,如果你是衝著馬克思本人去看這部電影,會非常意外地發現《青年馬克思》並不是你期待的傳記片,因為它根本沒有花筆墨表現馬克思的人生,而是截取了馬克思起草《共產黨宣言》前後的經歷。影片也是從馬克思寫《關於林木盜竊法的辯論》這篇文章開篇,著力突出青年馬克思卓越的思辨能力。

《青年馬克思》:最終解釋權歸於藝術家

在《青年馬克思》裡,馬克思的創作是貫穿始終的。在《關於林木盜竊法的辯論》後,沿著馬克思的創作線索,影片又先後表現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創作《神聖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駁布魯諾·鮑威爾及其夥伴》,馬克思針對皮埃爾-約瑟夫·蒲魯東的《貧困的哲學》所做的回應論著《哲學的貧困》,以及最後的《共產黨宣言》。

《青年馬克思》:最終解釋權歸於藝術家

某種程度上,《青年馬克思》可以被認為是一部政論電影。從馬克思憤青式的挑釁辯論,到對蒲魯東無政府主義的追隨,直到最後發出戰鬥宣言,他在政治觀點上的成熟清晰可見。然而作為一段故事,《青年馬克思》在相對無力許多。不論是他被各國驅逐,還是和恩格斯巨人握手,坎坷進入工會聯盟,影片表現地都相當潦草。

《青年馬克思》:最終解釋權歸於藝術家

不過退一步說,《青年馬克思》還是實實在在地給了觀眾,至少是中國觀眾,呈現出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比如說本片的完整版裡有一段馬克思和燕妮的床戲,在內地的公映版裡被刪去。看似無關痛癢,實則非常重要。對主創來說,馬克思偉大,可他並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他仍舊是一個普通人。而恩格斯也是,在兩性關係上,他和愛人瑪麗保持著一種看似開放的婚姻的關係。馬克思和恩格斯一樣,有著普通人都會有的生理需求,也有喜怒哀樂。他們也經歷著從少不更事到成熟穩重,從亦步亦趨到獨當一面。

《青年馬克思》:最終解釋權歸於藝術家

《青年馬克思》:最終解釋權歸於藝術家

很長很長時間以來,馬克思都不是屬於自己,而是屬於其他。我們談論馬克思的觀點也好,講他的故事也好,最後都會回到那個崇高而偉大的使命,就像我們總是會引用馬克思在他中學畢業時那篇名垂千古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裡寫的,“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

們習慣性的忽略了,那時的他,也只不過是一個17歲的少年。

讓馬克思屬於他自己,至少這部《青年馬克思》向前跨出了一步,即便這只是微微小的一步。

《青年馬克思》:最終解釋權歸於藝術家

《青年馬克思》:最終解釋權歸於藝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