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在行走|寧夏藏兵洞:弔詭的明代地下堡壘

贵在行走|宁夏藏兵洞:吊诡的明代地下堡垒

“兵者,詭道也。”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地道戰》,講的是華北平原的游擊隊員利用神秘地道,把日本鬼子打得抱頭亂躥,傷亡慘重。不過現在看來,那些對付侵華日軍的地道哪怕再詭譎,比起寧夏的明代藏兵洞,還是小巫見大巫。

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水洞溝的藏兵洞,是國內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軍事防禦體系。作為明長城和紅山堡的輔助軍事堡壘,這些功能完備、設施詭秘的地下兵城,曾在防禦韃靼、瓦剌人(明時分屬蒙古東西部族)的襲擾中,起到穩定西北邊境的重要作用。

贵在行走|宁夏藏兵洞:吊诡的明代地下堡垒

陷阱密佈 步步驚心

前不久,我從騰格裡沙漠輾轉來到寧夏靈武市水洞溝採風。這裡地處黃河東岸,東靠鹽池縣,南接同心縣、吳忠市,西濱黃河與永寧縣相望,北與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接壤。明代時,因與北方遊牧民族在地理上的“親密接觸”,水洞溝的軍事戰略位置顯而易見。

贵在行走|宁夏藏兵洞:吊诡的明代地下堡垒

放眼望去,谷深峽陡,群峰對峙,雖經風雨持續不斷的洗禮,但那些能傲然矗立、壁立高聳、經年不倒的土林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些土林多呈柱狀地形,是因千百年來氣候乾熱經暴雨徑流侵蝕、切割地表後形成的。

藏兵洞和水洞溝之間,有一段4公里長的峽谷。峽谷盡頭,就是曾令敵軍聞風喪膽的軍事城堡紅山堡。

贵在行走|宁夏藏兵洞:吊诡的明代地下堡垒贵在行走|宁夏藏兵洞:吊诡的明代地下堡垒

靈武紅山堡,因位於紅山地區而得名。史書記載,古時在夕陽的照射下,這裡的連綿山巒一片鮮紅,故名“紅山”。紅山堡始建於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總制陝西軍務戶部尚書秦紘主持修築,距今500多年。

紅山堡與藏兵洞,形成綿延十里長的地下兵城。《明史土司傳》載:韃靼、瓦剌數次拆牆南下,目的主要是擄掠人口、財物,他們得手後迅速退走。自從有了藏兵洞情況就不一樣了。韃靼、瓦剌根本無法從紅山堡入攻,因這一帶的軍事堡壘,像顆釘子死死“釘”住了他們南侵。

贵在行走|宁夏藏兵洞:吊诡的明代地下堡垒
贵在行走|宁夏藏兵洞:吊诡的明代地下堡垒

那天下午,我穿過大片土林,來到藏兵洞地帶。在一號洞口,我看到一位六十來歲的回族大叔在清理馬鐙。大叔自稱姓馬,是這裡照看考古設備的工作人員。

此時,已是下午五點鐘光景,暮色四合,暗沉沉的烏雲中,飛來兩隻鷹隼在我們頭上盤旋。遠處,高高低低的土林漸漸籠罩在一片混沌中。眼看時間不早了,這位熱心的大叔爽快地拿起一把電筒讓我跟他進洞去看看。“記住哦,一定要跟在我後面,千萬莫亂走。裡頭危險。”他一再提醒。

贵在行走|宁夏藏兵洞:吊诡的明代地下堡垒

彎腰進去,入洞口是青磚臺階,洞門是圓圈的小門,小得僅能走過一個人。馬大叔打開洞裡的燈。燈光幽暗,讓人覺得像是走進一座奇異的迷宮。地洞蜿蜒曲折,上下相通,枝蔓相通,長洞連著短洞,大間接著小間,上層通著下層。左盤右旋,久久不見盡頭。

這藏兵洞一般分上下兩層,兩層之間有地洞相連。除了坑道,還有居室、伙房、大廳、炮臺、陷阱、觀察口、儲藏室、兵器庫等,作戰、生活、倉儲設施相當完備。洞內散發著溼漉漉的泥土味,一股森寒之氣撲面而來,讓人想到托爾金筆下神秘的“架空世界”。

贵在行走|宁夏藏兵洞:吊诡的明代地下堡垒
贵在行走|宁夏藏兵洞:吊诡的明代地下堡垒

在一處兵器庫的地上,我看到許多刀槍劍戟、箭頭、箭袋、頭盔、盾牌、鐵蒺、彎刀、藜等“原生態”地擺放著。

走過一個上鋪玻璃的陷阱坑兒,藉著燈光,我看見下面插滿了鐵蒺,心頭髮怵,步子慢慢捱過,生怕不小心踩破玻璃整個人掉下去。一方陷阱內,居然還有四五具白骨,大叔說那就是當年入侵者留下的遺骸。有幾處陷阱,表面上看只是鋪了些木板或佈網,但這些木板佈網是可以移動的,來多少敵人就會掉下去多少,胃口大得很。

拉鋸死磕 輸贏難定

馬蹄嗒嗒,車聲轔轔,旌旗獵獵。在對中原王朝長達上百年的南下襲擾中,瓦剌人、韃靼人跟明軍死磕無數次,互有輸贏。

紅山堡和藏兵洞的立體防禦設施,從局部看不過是明代阻擊北方遊牧民族的一顆“釘子”,但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在很長時間“釘”控著中原軍隊抗衡北人、維護西北邊境安寧的宏大戰局。

這裡,不得不提到歷史上著名的“明成祖五次北伐”。吳晗《明史簡述》、孟森《明史講義》等記載:明永樂初年,蒙古貴族勢力互相殘殺,遂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三部中以韃靼部最為強盛。三個部落之間打打和和,折騰不休,還時常抱團出兵,滋擾明朝邊境。

贵在行走|宁夏藏兵洞:吊诡的明代地下堡垒
贵在行走|宁夏藏兵洞:吊诡的明代地下堡垒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從1410年(永樂八年)到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先後五次北伐韃靼、瓦剌,其中有四次都與寧夏有關。 韃靼、瓦剌人當然不甘心“吃啞巴虧”,在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死後不到五年,他們又厲兵秣馬南攻明軍。而寧夏靈武一帶因其地裡位置重要,地勢又較平坦,便成了雙方抗衡的一個重要戰場。西北邊境久不太平。

贵在行走|宁夏藏兵洞:吊诡的明代地下堡垒

兵諺曰:大戰則正,小戰則奇。在靈武水洞溝一帶,長於野戰的遊牧兵士也有哭笑不得的時候,面對土林深處神秘莫測的藏兵洞,韃靼、瓦剌人如旱地裡的蛤蟆——幹鼓肚兒,反過來又讓中原軍隊佔了便宜。

入洞之敵 有去無回

那天下午,一路陪我走完藏兵洞的馬大叔說,關於藏兵洞“坑人”的檔案史實,素來很少,他還在很小的時候通過祖傳家譜,聽老輩子講過一些關於藏兵洞的軼聞。這裡,我們也結合寧夏博物館介紹的史料,試著還原一下戰事情景。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年,瓦剌阿羅書部大舉入侵寧夏,但在靈武藏兵洞面前,他們“嚐鮮”栽了個大跟斗。

贵在行走|宁夏藏兵洞:吊诡的明代地下堡垒
贵在行走|宁夏藏兵洞:吊诡的明代地下堡垒

一個大雪滿弓刀的凌冽清晨,阿羅書親選40名瓦剌死士,踩著山塬上的積雪,偷偷鑽進一處藏兵洞。一進去,就遇到機關和陷阱的伺候,10多名瓦剌兵很快踩上一塊接通了機關的踏板兒,馬上,懸掛於他們頭頂的鐵蒺藜就噼噼啪啪砸落下來,這10多人當場斃命。其他人沒走幾步,又踩上另一處陷阱,全部掉落到坑內的木釘上,這些木釘是固定在可以相向轉動的兩個軲轆上的,人一掉下去,很快被軲轆上轉動的釘子活活絞死了。剩下的瓦剌兵甚至還來不及慘叫,也被洞內大大小小的刀矛戈戟收拾了。

兩年後,30多名韃靼兵趁著月夜摸進藏兵洞。黑暗中,洞內的一處“生死門”悄悄打開了。生死門的設置是這樣的:一個可以轉動的木門,後面連接著兩個隱藏的洞口,木門向左一轉,人就進了右邊洞口,木門向右一轉,人就進了左邊洞口。這一左一右,就可以在一瞬間決定人的生死。因為只有一邊進去後是“生門”,另一邊則是“死路”。就連洞內明軍自己若傻傻分不清走錯了道兒,也凶多吉少。結果,這30餘名韃靼兵全部喪命於生死門內,慘叫聲很快消融在黑洞裡。

贵在行走|宁夏藏兵洞:吊诡的明代地下堡垒贵在行走|宁夏藏兵洞:吊诡的明代地下堡垒

洞外的韃靼人披著雪花,久等未見動靜,他們扯起喉嚨喊了半天,山塬寂寥,回應他們的,是洞內明軍兵士喊出的嘲諷和山頂飄出的炊煙——那是明軍在“吃”掉敵人後在生火做飯。冰天雪地,一片死寂,韃靼人攻城略地的雄心愈加淒寒。

當年,韃靼、瓦剌人多次嘗試用水攻襲藏兵洞,但沒用。藏兵洞選址十分講究,大多高出溝底10-15米,根本不怕水淹。更絕的是,即使暴發山洪,藏兵洞都不曾為水淹過。

設防和進攻,閃耀著兵家的狡黠;飲食和起居,凸顯出過好日子的世俗智慧。那天,我在藏兵洞看到,洞內有幾口水井,有的至今仍未乾涸。當年兵士在裡面埋鍋造飯,不用擔心煙熏火燎,炊煙可以通過專用通道自如地排出洞外。一個個隱蔽的通氣孔,可以保持洞內的空氣新鮮。洞頂還懸掛著一些就地取材的空心草,這些空心草可以消除迴音,讓洞內保持寧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