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對貿易戰出大招!李克強訪德會晤默克爾,中德貿易再創新高

□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 李超

■提要

日前,中國總理李克強正式訪問德國,並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主持了第五輪中德政府磋商。這是繼默克爾5月下旬訪華以來,不到兩個月時間中德高層領導人的又一次互動,為快速發展的中德關係再添新動力。

機制性會晤凸顯雙邊關係緊密

中德領導人如此高密度的接觸,既有偶然因素,也是兩國關係不斷髮展、步入成熟的必然。

李克強總理此訪主要目的是主持第五輪政府磋商。該機制建立於2011年,不同於普通國事訪問,“政府磋商”類似“內閣聯席會議”,級別之高、規模之大、議題之廣並不常見。德國僅與關係最緊密的國家建立這種機制,中國成為歐洲以外第三個、全球第八個與德國建立該機制的國家,凸顯中國在德國外交戰略中的重要地位。舉行政府磋商時,由政府首腦主持,內閣主要部長直接參與會談,能夠集中、高效解決問題,取得系列重大成果。

中德間機制性對話十分豐富,有總理年度會晤,也有近年建立的高級別戰略、安全、財金對話機制,還包括60餘項專項對話。這些機制性磋商是高水平雙邊關係的有力保障。

中德合作在創新中發展

經貿合作始終是中德關係的根基。當前中德雙邊貿易額佔中歐貿易近1/3,中國已連續兩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即使全球貿易環境不佳,2017年,中德雙邊貿易額仍再創新高,達1868.5億歐元。

在中德傳統貨物貿易已達到相當高存量的當前,必須創新思維,發掘新潛力。此次政府磋商,兩國在“創新夥伴關係”框架下進一步設計未來合作。

一是科技創新。當今中國高速發展,產業升級勢在必行。中國在高精尖領域仍與德國等西方發達工業國有差距,對德國技術和德國經驗需求仍十分迫切。同樣,德國多年來對數字領域的重視和投資均不足,在網絡基礎設施、數字經濟、新一代移動通信(5G)領域已落後中、美。未來中德應打造新時期“優勢互補”概念,嘗試將“德國硬件”與“中國軟件”相結合,真正實現高新技術的融合、互利。

二是理念創新。不僅是科學技術,在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中德兩國都有互學互鑑的空間。全球化時代,中德既是受益者,同時也都不可避免遭受一些負面衝擊,兩國都要應對諸如人口老齡化、移民管理和融入、維護公共安全、反恐、反分裂等難題。就社會治理問題加強交流,既可啟發智慧,又有助於拉近兩國距離,提升合作層次。

三是全球治理創新。建交46年來,中德已超越了最初的“生意夥伴”,正邁向全球治理合作的更高層次。隨著美國日益轉向單邊主義,全球有陷入“失序”的風險。

在維護國際貿易規則、應對氣候變化、解決地區衝突等問題上,中德有不少相似立場。中德加強合作,維護多邊主義國際秩序,做“合作共贏的示範者、中歐關係的引領者、新型國際關係的推動者、超越意識形態差異的合作者”,意義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