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笑顏如花的小仙女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很多人前面這幾句話都記不住,但是最後兩句話記憶尤深,尤其是一些電視劇或者電影鏡頭中,很多人家房間也會掛這麼一副字。
那麼我們經常說的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要解釋清楚這句話,我們首先解釋清楚一個字,那就是“色”字。這個字是不是大家心裡想的那個“色”的意思呢?
在《心經》中,色字其實最貼切的意思應該是人們能辨識的一切事物,大家可以理解成眼睛所能看到的。也可以理解成相,也就是說人要有人相,動物要有動物相,植物要有植物相,眾生有眾生的相,還包括聞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等等。
而不是我們狹隘的認為“色”就是指慾望,或者是顏色、美色、情色等。
“空”字呢是指,一切都是虛無的,也就是說,剛才提到的“色”也是空的,是沒有的。就是你不要去人為的認為它是空,如果認為它是空了,那就叫空相,那麼它就不能叫“空”了。
好深奧的心經啊,我們可以理解成我們所具有的都是執著。比如金錢、地位、美女、享受等等都是色,我們世間很多人為了這些“色”而努力拼搏,或正當,或不擇手段,這些都叫執著,如果人執著了,那麼就無法色即是空了。
那如果色即是空了,也就是說,不管我們是做善事,還是做惡事,都是一場空嘛,我自己內心是空的,是不是也是最高境界呢?
並不是,這也叫執著,也是沒有達到“色即是空”的覺悟。
而真正理解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則是說不管是能感受到的相,還是感受不到的空相,都不去執著。也就是不往有和空偏移一點點,偏了任一點,都不能說理解到了。
再深一點理解的話,可以理解成色是能看到的,空是它內在的。比如水,我們看到的是水,可是更深層次的可能是氫和氧原子,而且是不規則運動的。
也就是“色”是客觀存在的,“空”是靠自身理解的……
而不管是水形成的波浪是相,還是波浪的內在是水,總之色和空是分不開的,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正所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可能楊角風還是沒有解釋清楚,因為我自身的悟性也就到這裡了,如果能完全悟透了,就成佛了。
我叫楊角風,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別忘右上角的關注哦!
楊角風發作
色即是空指一切表象都是虛無,都是某種因緣和合而成,由空而來而回到空去。具體含義要結合上下文解釋。
一,色即是空本義:
心經上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五蘊指色,聲、香、味、觸,而這五蘊的感知又靠眼觀色,耳聽聲,鼻聞香,舌知味,身驗感覺。
五蘊皆空,而色是蘊的一種,也即是空。
色就是我們眼裡所看到的大千世界,一花一草,一物一景,今天笑容滿面……
空就是什麼都會成空,所有的一切都是歸零。無常在,沒有永恆,最終種種終必成空,今天看到的花草,說不定明天就死了,今天高興明天或許或傷痛。看到像沒看到一樣,過去了就過去了,緣來而生,緣走而滅,隨喜隨空。
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他四蘊也是如此。
這和一代文豪范仲淹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著相似之處,一切皆會過去,種種終必成空,又何必有或喜或悲的執念?
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含義。
色即是空,色是一切事物的表象,或貧窮或富有,或美貌或醜陋……包括一個人的心裡狀態可高興或煩惱這些外在的呈現方式,而這些表象都是一種虛空的存在,隨時承地都可發生變化,這些物質表象並不能真正被得到,其本質也是空的。
空即是色,這種虛空的存在又是和外在表象息息相關,有一定的因緣或因果,種善因得善果,反之亦然。
有這樣一句話詮釋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關係。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
三、色即是空的引申含義。
色即是空是一種大智慧,不念過去,不畏將來,立足當下。不必為世事而煩惱,更不必為未來而擔憂,萬事萬物都是無常,不會永恆不變,只有保持空的狀態,兵來將擋,水來土淹,順其自然,時刻保持一種空的狀態,就沒有貪、嗔、痴的煩惱。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當你學會積極面對各種痛苦的時候,歡樂也就如影隨形。如果做到色即是空,就是大自在,就是放下,就是得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就是無,無就是有,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萬法因緣起,萬法因緣滅,心中若有塵,則要時常去拂拭.心中若無塵.又何必去擦拭呢?
一切皆空,隨心隨緣而已。
有書共讀
《心經》為《大品般若經》之一部,乃大乘般若學的核心之作,最早由鳩摩羅什譯出。
鳩摩羅什來華譯經後,大乘般若學才在中國真正流傳。鳩摩羅什之前,中國已有治般若學之人,那為何直到鳩摩羅什來了之後,般若學才在中國真正流傳呢?因為鳩摩羅什之前在中國治般若學之人,都不能確切把握般若真義,理解都是錯的。
緣起性空
世間萬物之存在,是不是皆須一定的條件?一個人存在,需要存活的條件,沒有這些條件,就死了,沒了。花草樹木,甚至山川河流,它們的存在是不是也須一定的條件?這些所有的條件,即「因緣」。所以世間萬物之存在皆須一定的條件,換成佛教的表達就是,萬物皆「因緣而生」。「因緣而生」,即是「空」。
《中論》:「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意。」
為什麼說因緣而生就是「空」呢。「空」是與「有」相對的概念。既然因緣而生是「空」,那麼不待緣而生即是「有」。也就是說,不須任何條件之存在,即為「有」,佛教稱之為「真有」,真正的「有」。這種不待緣而生,也即不須任何條件而存在之「有」,我們說它有「自性」。不待緣嘛,不須條件,自己實現自己,自己成就自己,謂之有「自性」。
《肇論·不真空論》:「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豈待緣而後有哉?」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世間,有不須任何條件而存在之物嗎?沒有的。
所以萬物皆是依於一定的條件而存在的,也即是待緣而後有。也即是說,萬物皆無「自性」。無自性,那麼萬物皆空。「空」是就無「自性」言,就待緣而生言。此謂「色即是空」。「色」為萬物形貌,即指萬物。
性空假有
既然明白「空」是指萬物無自性,皆待緣而生。那麼「空」自然就不是所謂「無」,以及「不存在」。
說萬法皆空,並不是萬法皆無,或萬法不存在。明明就存在嘛。怎麼能是不存在呢。
《肇論·不真空論》:「若有不自有,待緣而後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雖有不可謂之有矣。……萬物若無,則不應起,起則非無。以明緣起故不無也。」
萬物皆待緣而後有者,所以我們只說這個「有」不是「真有」,而是「假有」,「假有」即「空」。但「假有」並不是「無」。因為有緣之起應,有種種「假有」,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之「無」。只不過這個「有」是待緣而生的「假有」而已。
所以「空」不是「無」,而顯現為「假有」,也即是「色」。此蝟「空即是色」。
破因緣
般若學既以「因緣生」界定「空」,何以又「破因緣」呢?因為怕你執「因緣」以為客觀實有。也即是說,雖然萬法因緣生,可你如果據此以為「因緣」即為客觀實有之規則,亦是錯了。「因緣」亦無「自性」,亦是「空」。
怕你執於「因緣」,故「破因緣」。也就是說,不僅具體事物是「空」,一切「理」亦是「空」。一切皆空,皆無自性。
自性與他性
萬法皆因緣而生,可如果「因緣」亦是空,亦無自性。那麼所謂「因緣」如何生法呢?這即涉及「自性」與「他性」之問題。
法非實有,因法須由其他條件得來,即因緣生。所以法無自性,但可說法有他性,「他性」即指因緣而言。可條件本身亦無自性,亦是由其他條件而得,亦是從眾緣生。所以「破因緣」後,「因緣」無自性,每一「因緣」皆由其他因緣而生。
比如A無自性,造成A之因緣為B,B即為造成A之他性。B亦無自性,因B由C而成。如此層層推衍。所以最終法無自性,「因緣」亦無自性。每一法均可成為其他法之條件,亦均是以另一些法為條件。這樣就解決了「因緣」既無自性,則如何生萬法之問題。
八不中道
慣常我們執著於客觀實體,以為這個實體有生滅,斷常、一異、去來等狀態。比如,我們以為有一個固定的實體存在,才有生、有滅。
現在我們知道了,一切皆是因緣生,並不存在這個所謂實體在後面。因緣生不是真的生,因緣滅不是真的滅,所以生滅相也即是幻相。
所以一切我們慣常以為之經驗世界對實體是種種諸如生滅、斷常、一異、去來等,皆是戲論。因為萬法皆空,本來就不存在一個實體,他如何生滅,如何來去?所以《中論》中雲: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此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此謂之「八不中道」。此義即《心經》所謂「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孫虛白
《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實這個是沒有辦法說的,因為全是實際修行的境界與功效了!
先說五蘊,五蘊包括“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色蘊:包含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又作五塵):色、身、香、味、觸。
受蘊:對境領納事物。粗淺的說,就是五根面對五塵的刺激,在第一時間、直接產生的感覺!
想蘊:對境想像事物。五根、五塵的刺激累積於心,心把這些刺激當成了真實不虛的東西,進行想象、加工,即是想蘊。
行蘊:除了色、受、想、識,其他一切行就叫行蘊。
識蘊:對境了別、認知事物。從嬰兒開始,持續不斷的各種刺激直到七八歲,從心分化出一種特殊的功用——即是我們普通人的所謂意識。這裡的識,不止包括意識,還包括心,更包括了那個無上的“本體”!
瞭解了上面的五蘊,然後我們再說,為什麼菩薩在功夫進行到“般若波羅密多”時,看空了五蘊,達成了“舍利子”狀態時,能“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打個比方:我們普通人,從看到色象,再到“色相”進入人心,那就好像傾國傾城的大美女,一個人跑進了光棍國一樣,那場面簡直不忍直視。這種情況下,這個“色象”能“清清白白、完好無損”的沿著“五蘊”的魔爪通道直達我們的心嗎?同時,心也由於宿世被迷惑,糊里糊塗,大權旁落,不但不能掌控身心,還被意識,被業力、被五蘊忽悠得團團轉!
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怎麼分辨什麼是色?(這裡色代指五蘊)什麼是“空”?(這裡空表示本體以及本體外在的一切的衍生物)
菩薩就不一樣了,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那是處在了無內、無外、無人、無我的無上境界。“一觀”,自然看穿了“五蘊”的各種歪門邪道,既已看清,則自然看破而不被迷了。
這時,即便有“色”,空還在,菩薩也空;即便看“空”,菩薩也空,色也還在。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我們普通人眼裡呢?色就是色,空-也還不知什麼是空,兩者毫不相干!
以上淺見,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三教一家共華夏
《心經》當中的這句「色即是空」它的含義應該要從“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小句經一起來展開!這樣就容易理解;這四小句經幾乎所有的修行人都會背誦,這四句經把它概括起來就是在講「如是我聞」;就是講「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就是在講「虛妄」什麼叫虛呀?一切的萬法,無所從來,沒有什麼根源,不是什麼東西生出來的,在十法界當中你查不到它的來處,叫虛。 什麼叫妄呀?雖然查不到它的來處,但是呢,它當下現前,你時時刻刻能感受到它存在,這叫妄。 虛也可以關照為空如來藏,妄關照為不空如來藏!虛妄放在一起是空不空如來藏。所以,虛妄這兩個字就是一心三藏,就是如來藏妙法! 就是講阿彌陀佛! 那麼就這四句話,我們對照到通常講的藏、通、別、圓這個四教門來作一個比較。 藏教菩薩從有門而入,執事昧理,執相昧性~他只見色,不見空。
這個色,注意,概述為一切的萬法,還包括《心經》這四句經文後面的‘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不是有動相啊?有分別相、思維相都可以概括。這裡的空,是指「空如來藏」,是阿彌陀佛的「阿」,是我們的真心本性~不可以把它說為虛空,虛空是色法。
藏教菩薩執著唸佛、拜佛、行善、斷惡,在有形有相的萬法上執著。修得好能得人天福報,修得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他也能超越六道輪迴,但是不能明心見性。
通教菩薩是離色見空性,他是執性昧相,執理昧事。他只是執著一個「阿」,他要破「彌陀」,連藏教菩薩修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等一切的善法他都要統統破除,他是滅相見性。但是通教比藏教有進步,藏教菩薩連空都不懂,壓根沒有空的概念。
那麼到了別教呢,他雖然也承認空,也承認色,他是從「亦空亦有」二門而入,有次第性:在空才能見到空,在色才能體會到色。彌勒菩薩在《楞嚴經》講: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他強調另外有個識性造就出無量的佛來,但是沒有講:無量的佛就是一尊佛,無量的佛沒有哪一尊佛不是哪一尊佛。他沒有講識性即是無量佛,所以帶有次第性。 那麼按照圓教來講,是從「非空非有」這二門而入。他是對空說非空,對有說非有;換一種說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空即色」。而且當下一就是無量,無量就是一,一就是二,二就是八,八就是九。這才是真正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們通過打比方來說明這四句話,就拿手來演戲。比如說:手掌的五個指頭表無量萬法,這無量萬法的佛、菩薩、天人鬼畜、風雲雨霧都在,無量的行持、說法、善呀、美呀、真呀,都包括在內。 那麼藏教菩薩在這有形有相的萬法裡執著,他行善斷惡,也叫佛,但他不知道手掌當下就是拳頭。 那麼通教菩薩他眼見手掌,心裡呢,似乎悟到那個拳頭,但悟的不真實,他知道一切的萬法都是一個真心變現出來的,但怎麼樣變他不懂。通教認為:掌不是拳,拳不是掌,色不是空,空不是色。他滅相見空性,認為這是大解脫。 那麼別教呢,掌是我,拳也是我;色是我,空也是我。同時他最大的問題,就是認為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一尊佛。拿這個拳頭大法而言,圓教則是看手掌當下就是拳頭~即掌即拳,即色即空。同理看這裡一個指頭,當下知道它就是拳頭啊?看三個指頭,當下是不是拳頭啊?那麼這裡的一當下是不是這裡的三吶?都是一個本體。所以圓教呢,是在相見性,在一相即是無量相,在二相即是八相,在九相即是一萬相,沒有哪一相不是哪一相。
我們再來比對一下通教禪宗的那種行持,他呢就是在講這個所謂的‘無為法’,他要通過靜心、打坐啊,然後排除一切的有形有相入到這個‘空性’當中,執空昧相。他這種修行的方法,是用有為之心去修無為之法。怎麼叫用有為之心行無為之法呢?就是指他是有意的用行為上的造作來強迫自己入到這個空性當中,入到這個無為當中,所以仍然判為‘有為法’;他是有意的在用心要入到這個空相當中,覺得自己入了‘空相’就已經是真正的‘無為’了。用有為的心來行無為之法,仍然是有為法。所以通教要破除一切的相~這一切的相本來就是我,它給漏掉了,他能成佛嗎?所以他修得非常非常好,非常非常認真,只能破除一分滅相無明見空性而已。
那別教菩薩呢?他是從“一空一有”兩門而入,比較靈活,他知道從空出有,也知道從有出空,他不執著在有的那一頭,也不執著在空的那一頭,相對來說比藏教菩薩、比通教菩薩的境界都要高,他是比較圓融;但是呢他太可惜就可惜在他裡面有次第性,他不知道這個“空”啊當下就是“有”,不知道“有”當下就是“空”;所以呢他非要“從空出有”,“從有出空”。他不知道“空”當下就是“有”!不懂得遍法界為一尊佛,一個念。別教境界叫中道不了義,他已經非常的接近圓教境界了,只可惜帶了一個次第性。
那麼圓教境界呢,可以稱之為中道了義,即有即空即中,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知道法界的萬法當下是一念隨緣變現!在《楞嚴經》裡所講的這個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其實就是在講中道了義,名相概念不同而已,法理是一樣的。所以啊圓教就非常妙,聽經聞法就明白一切的萬法都是我;他不需要滅相見性,他在相就見性,無相也是我,有相也是我。只要把這個我執破除掉,刻骨銘心深信不疑,他就是一步登天。在《楞嚴經》講啊: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何籍劬勞,肯綮修證?越是真理越簡單,越是成佛越容易,只問你信不信。圓頓大法只愁悟不愁證,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都是這樣教化。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告訴我們:你還修嗎?一念信解,蒙佛授記,你當下就是佛啊!你當下就承認吶!你即是佛,佛即是你呀,只要你相信!那麼有些同修講:「我就是相信啊,那我為什麼現在不能千變萬化呀?我現在還有煩惱習氣呀。」這是我們普遍存在的疑惑,是不是? 我們現在難就難在還有這個肉團身無明殼,在佛法裡叫定業。即使你沒有明白,你也成佛了,為什麼?你裡面還有一個心,知道嗎?它已經明白了。在《法華經·弘傳序》講「俱崇密化之跡」,為什麼?你裡面那個第七識已經瞞天過海,瞞著你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意識心之天,而過生死之海。這是佛在《地藏經》中講“聞在本識”。本識本識,就是我們第七識、第八識,它是一個識。 我們現在為什麼得不到妙用呢?就是因為肉團身這個無明殼束縛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妄想心在障礙我們,在調虎離山;可是我們裡面那個真心,它能不能調動啊?調動不了。只要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一旦中陰現前,肉團身這個無明殼解體,眼耳鼻舌這六種妄想心銷亡,唯一的第七識當下做主;它這個時候呢,會把我們在有生之年聽聞的「如來藏」道理時所證得的一切功德現量現前,是走這個過程。佛為什麼給法華會上的菩薩授記呀?因為他是過來人,他知道你在肉團身的時候即已當下成佛。
比如說一個很壞很壞的壞人,他對電路非常精通,跑到配電房去操作,他會不會觸電啊?不會。因為他明心見性了。雖然他很壞,他能帶業往生,是不是這個道理呀?一個人即使是勞動模範、三八紅旗手、學雷鋒標兵,但是他對電路不通,你叫他到配電房,是不是送死啊?圓頓大法還有一條,你在見道位見到的真如本性與在證道位證到的真如本性,是無二無別。 再比如:你在黑夜裡前方一百步的地方看見一盞燈,你會不會又屁股轉過來往黑暗方向跑啊?不會。所以見道就等於晚上見到燈,見到了燈你是不是進入了亮光了?進入亮光就是進入佛土,你永遠不落六道輪迴;那你繼續往前走,走了一百步的時候拿到燈了,成佛了,拿到的燈是不是就是見到的燈啊?有沒有區別啊? 這個藏教、通教、別教,他講解行並重,因為他見到的這個解跟我們這個解不一樣,怎麼不一樣呢?我們是面對燈見到燈光,既見燈,也見光;通教菩薩是背對燈見到燈光,所以他那裡仍然是摸索,不知道摸索了多少個無量劫,也許能夠明心見性。那麼別教菩薩比通教菩薩又好一些,他可能不是背靠燈,他可能是這樣(耳朵對著燈),這他也看不到燈,是不是?解行並重是前七種方便,圓頓大法不存在解行並重,而是見道成佛(當然這是指分真即佛。成圓滿極果如來還要修證)! 圓頓大法就是華開蓮現!不是說說而已,它是講真實。所以重點從「為什麼見道當下成佛」來解答這個問題,要我們心裡刻骨銘心,深信不疑。要好好觀照啊!這是我們在講這「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十六個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者見大,小者見小啊!所以這個色空,空是不是「如」啊?色是不是「是」啊?所以,「是即是如,如即是是;是不異如,如不異是。阿即是彌陀,彌陀即是阿;阿不異彌陀,彌陀不異阿」。
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諸位吉祥 如意 自在! 阿彌陀佛!
如來藏4
【色指什麼】
《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的色到底指什麼呢?我們先看一下心經中的其它教誨,“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此處提及了六根,以及六根所對應的六種物質,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此處色即是指眾生眼睛可以看到的物質,是一切眼能觸及的一切物質。決不是僅僅指女色,美色及各種美女色相。
色是指世界萬法中的一切物質,從《心經》中“是故空中無色,......”,告訴我們,色包括“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等等一切。
【色即是空】
空是佛學最核心、最基本的哲學觀,在佛眼裡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空的,此處空不是無、沒有,指的是性空,或者說世界上的、宇宙時空中的一切都具有空性,都是空的。佛雲“四大皆空”,四大是指構成世界的四大基本物質即“地、火、水、風”,世界上的所有物質都是由四大物質緣緣和合而成,這些物質也是空的,當然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色也是空的,所以“色即是空”!
【悟空即佛】
觀自在菩薩行深至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是說修行至般若,印證了世界萬法的空性,即五蘊皆空,所以一切眾生修行,悟至空性,便會心無掛礙,心無掛礙,便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達到佛的涅槃境界。
而現實中人們經常為外在的色相所迷惑,以至於自己的內心浮動,貪嗔痴慢疑五毒俱生,如果不經常的自我感悟、修行,改變對世界的看法,以空性看世界,以空性悟萬物,那麼我們就會一直生活在這個煩惱叢生的婆娑世界,甚至終生感受不到幸福和快樂!
美日美嗑
佛祖所指的“色”,就是能夠看得見的東西,包括在電子顯微鏡下都能夠看得見的電子呀夸克呀之類的,總而言之就是具有“實物粒子結構”的東西,例如石頭、肉體、空氣、星球、電子、原子等等;
佛祖所指的“空”,就是看不見的東西,包括在電子顯微鏡下都看不見的場呀波呀超弦呀之類的,總而言之就是具有量子化的“場能結構”的東西,例如各種能量場、量子、超弦、時空場等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不穩定的,都是空無的,但是萬事萬物又都是誕生於空無之中。
翻譯成現代科學語言來說,就是說宇宙是虛無的。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由一些微小的超弦的振動形成的。這些超弦非常微小,無形無質,隨機振動,整個宇宙裡實質就只有這些東西。包括時間和空間都是由“超弦”這種東西構成。
萬事萬物都是由不同頻率的超弦的振動形成不同的各種粒子,這些粒子又構成了原子等更大的物質。從這種角度來看,宇宙確實是虛無的,有的只是隨機振動著的細小的超弦。不同振幅和頻率的超弦,就構成了形形色色的萬事萬物。這就是釋迦摩尼的《心經》“色既是空,空亦是色”的本質詮釋。
計沙生命定律
來點乾貨:佛經裡的色即是空,空的到底是什麼東東?
心經上有一句話:“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色為什麼是空呢?色,一般來說指是是物質,空,一定是指空掉某些東西,也就是“否定”、“空去”、“不存在”的意思。可是佛教大師總是說,色即是空這句話並不是說色不存在,而是說色是依緣起的方式而存在。
那麼色到底空不空呢?既然不空乾脆說色就是有好了,為什麼還要說空這個字呢?
其實“色不異空”,這是從唐朝的三藏法師玄奘法師翻譯的版本上出現的,因為語言優美、精煉,在我們中國流傳最廣。但是還有另外幾個翻譯版本,其中《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宋朝西天譯經三藏施護翻譯的。王菲演唱的心經就是這個版本的,不知大家有沒有印象。
在這個版本中,相同文義的內容是這樣的:“當觀五蘊自性皆空。何名五蘊自性空耶。所謂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無異於空。空無異於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教公認這兩個版本的翻譯內涵是一致的,那麼就是說:色即是空,其實是說色的自性是空。(五蘊自性皆空是指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自性空),如何了知諸法的真相呢?應該觀察色和受、想等這五蘊的自性是空的,這五個的自性不存在。也就是色的自性不存在,色以空掉自性的方式而存在,受、想等四個蘊也是一樣。
哈哈,原來不是說色是空,是說色的自性是空啊。
色與色的自性是不同的兩個事,所以說色的自性空,並不是說色本身是空,色本身還好好的呢,他還存在,已經不咳嗽了。
佛經不會連色、受、想等這些本身存在的事物否定掉的,不會明明相違的兩件事故意說成一樣,讓你無法理解。有些標新立異的人,把多說成就是少,有就是沒有,做了就是沒做,故意說一些邏輯上不通的,讓人覺得非常神奇,我等吃瓜群眾理解不能。其實他自己也解釋不了。
好了,那麼色即然存在,色的自性是空,那這個自性到底是啥?
“自性”這個詞有三種內涵:1法的究竟本質,2這一法獨特的性質,3這一個法它自己能從自方獨立成立的那個能力。
佛教的中觀應成派認為,前面那兩種解釋的自性是存在的,第三種解釋的這個自性是不存在的,所以說色的自性空,是空掉這種色自己能從它那一方獨自成立的那種能力。
那麼色自性是不是空,與我有半毛錢關係,反正色還存在,又沒有減少什麼,為什麼佛經單獨拿這個說事,而且還是最深奧的道理?
其實原因就在於,我們每個人,都存在一種錯誤的認知,就是我們會感覺我們看到的任何東西,都是在這個東西存在的那個位置上依靠它自己的能力而存在的。這種認知剛好和佛經主張的世界的本質相反,這就是我們的無明,是佛經上所說我們輪迴於三界的根本原因。
這個道理已經被現在的量子力學所證實,奧地利物理學家安東·翟林格說:“量子力學和佛教都關心因果的本質問題,是什麼構成了客觀的實體, “ 空性” 的本質是什麼,等等。佛教對物質和世界本質的理解,比人們日常生活所習慣的、常識性的世界觀念要複雜、精微得多。佛教有遠比世俗觀念複雜和精細的本體論與認識論,而當代量子物理學在遇到理解的困境的時候,發現佛教的這種複雜而精細的本體論和認識論,恰恰就是在回應他們今天遇到的問題。”
量子力學認為,經典物理學認為的世界是由很小的顆粒組成的,而且這些微小的原子等顆粒是自己客觀獨立存在的,與觀察者是無關的。但是量子力學的研究表明並非如此,安東·翟林格說:“大乘佛教中觀論認為,觀察者本身在實在之本質中通過“ 緣起” 這個概念而扮演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客觀物質世界不是獨立存在的,而現在的量子理論也發現了,光的本質依賴於觀察者。”
所以色的自性是空,第一不是說色本身不存在,是說它的客觀獨立性不存在,第二不僅佛教有此主張,並且已經被量力物理學家通過實驗驗證過了。這個道理你懂了嗎?
至於為什麼色自性是空這麼重要,說來話長,我們慢慢聊。
青椒芋頭
色的梵文意義是: 泛指一切可以辨識的存在。在古代高僧翻譯漢文的時候 因為沒有完全對應的詞彙 而用了“色”這個字來翻譯。
心經中所指的“色”,即是指眾生眼睛可以看到的物質,是眼睛能觸及的一切物質,能夠看得見具有“實物粒子結構”的東西。例如石頭、肉體、空氣、星球、電子、原子等等。決不是僅僅指女色,美色及各種美女色相。
“空”是佛學最核心、最基本的哲學觀,在佛眼裡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空的。佛祖所指的“空”,就是看不見的東西,具有量子化結構的東西,例如各種能量場、量子、時空等等。宇宙時空中的一切都具有空性,都是空的。
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被外在的色相迷惑,以至於自己的內心浮動,貪嗔痴慢疑五毒俱生,如果不經常的自我感悟、修行,以空性看世界,以空性悟萬物,那麼就會一直生活在這個煩惱叢生的婆娑世界,終生感受不到幸福和快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不穩定的,都是空無的,但是萬事萬物又都是誕生於空無之中。
此處空不是無、沒有,指的是性空。當你看一件事感到迷惘糊塗的時候,冷靜一下。把這件事一分為二,分成兩部份:對你有用的一部份和對你無用或有害的一部份。
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這一整個過程,在活著的時候,是鮮活的,有生命的,當它結束的時候,一切就成為空了。
凡一切可以看到的物質,都可以消失。凡一切可以得到的東西,也都會失去。
色既是空”一切都是虛妄,一切都會消失,消失了的就是空。
24幀半
色,指是有相有形,看得見摸得著的都叫色。所有物質,以及物質引起的現象都叫色。我們生活的世界就叫色界。我們的身體就是色身。至於很多人把這個色理解為男女的情慾,也不是不對,只能說不全面,這只是色的很小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我們的身體是物質組合成的,有了這個身體,也就有了我們的心靈、意識、思維,這個也屬於色。簡單的說, 色指的就是我們的身心乃至宇宙。
這樣自然就引出了新的問題:宇宙從哪裡來,宇宙又在什麼裡面。再翻譯回經文用語,就是色從哪裡來的,是什麼在容納色。色是從空裡來的,色在空中。而空是無相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
信佛修行就是為了悟空,悟透了這個空,就成了佛。因為這個空才是:真正的我,永恆不變的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悟空,就是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佛家的宇宙人生觀是這樣的:有一個真我。這個真我沒有時間的概念,沒有空間的概念,沒有大小的概念。真我是無相無形的,是永恆無限的。就是空。而我們的宇宙人生都是這個真我顯現出來的假相,也就是說現在打字的我是真我中顯現出的假我。
真我,空,只有一個。假我,色,有無數個,在輪迴。如果你覺得這不科學,是迷信,你可以查查什麼叫平行宇宙,說的就是這個事情。如果你覺得人生是夢幻假相是迷信荒誕,你也可以查查什麼叫全息宇宙,說的還是這個事情。
這樣心經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容易理解了吧?
色離不開空,空也離不開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空跟色是一體的,不能分開看待。
這句話是觀自在菩薩在告訴我們,修行不是丟掉虛幻的假相去追尋一個真理,假相就是真理。修行就是在擦鏡子,擦掉了鏡子上的灰,鏡子自然就亮了,而不是這裡擦掉灰,在遠方出現個新鏡子。
色就是凡夫,空就是佛。凡夫就是佛,佛就是凡夫。
這樣我們也就可以看出來,心經,雖然只有二百多個字,而且很多老頭老太太都天天背誦,實際上卻是佛學的高級課程。
在解心經之前,實際上咱們是必須事先了解我們的這個世界是假相,整個宇宙都包容在那個看不見的真我裡面的。而這樣的問題,是楞嚴經,圓覺經這樣的大經講解的,如果能把這些經的教義學清楚,需要一些時間。掐掐你的胳膊,疼不疼?然後告訴你這是假的,你怎麼能相信?這個難度肯定是巨大的。
當我們明白了這些,到了心經,觀自在菩薩又開始告訴我們,這個色跟空是一不是二,是一體的,是一件事的反正面。
到了心經我們就會明白,所謂我們的色身是假相,其實並不是說這是虛假不存在的,而是它不永恆,最終都會消失。
就像佛學經常比喻我們的是在顛倒夢想中,那夢是真的還是假的?夢也是真的,真的夢。
說了這些,估計又會有人不滿了,這信佛的吃飽了撐的,整天叨咕這車軲轆話幹啥,有啥用?
佛學講的是整個宇宙人生,而且是一個非常完整的邏輯體系,所以每個細節都會有縝密的論證。在這麼大的一個系統中,我們單獨沒頭沒尾的摘出來一小段,肯定會有人覺得莫名其妙。所以我希望大家明白,古往今來,這麼多高僧大德,文人學者耗盡一生去研究佛學,那是因為這確實是一件非常有趣,有吸引力的事情。
學習佛法不是消極逃避,而是在追求最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