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六大趨勢,未來已來

幾位紐約客戶跟我說下週就要開啟他們的首次中國之旅,希望借這短短的幾天行程對中國的商業生態有一個大致瞭解。這可如何是好?中國那麼大,又很複雜,我應該講些什麼?情急之下,想起同事華強森專門寫過一本給老外看的書叫《The 1 hour China》,主要總結了現今中國的六大商業趨勢,只要花1個小時讀完此書,自然就會對中國瞭解個八九不離十。

中國的六大趨勢,未來已來

於是我週末果真花了1個小時通讀了一遍,深受啟發之下,決定寫篇讀後感,讓那些初到乍來的外國友人可以更快了解中國。好, 我們現在就來看看這些趨勢是什麼。

趨勢一,飛速的城鎮化。

中國的六大趨勢,未來已來

趨勢二,強大的本土製造。

中國的六大趨勢,未來已來

今天,中國生產世界80%的家用空調,90%的個人計算機,70%的智能手機和63%的鞋。製造業的生產力在過去30年裡增加了20倍。除了量,中國製造的質也起了重大變化。過去,中國主要生產成衣和玩具;今天我們看到華為,看到大疆無人機,看到富士康在深圳和鄭州的生產基地。中國製造的不再是便宜貨,也有世界級高端產品。中國的製造企業採用低成本+客製化的策略,從農村包圍城市,從發展中國家包圍發達國家(如華為),以本地市場的巨大規模優勢,逐步對西方先進國家(包括日、韓)的高端市場領導地位形成威脅。

趨勢三,強勁的中國消費。

中國的六大趨勢,未來已來

2030年,亞太地區的中產階層佔全球中產的比重將從2009年的18%提升至66%。而同期,歐美國家的佔比將從54%下降至21%。豪無疑問,未來消費市場的重心將轉移至中國,而中國人購買的東西也將從物有所值的必需品逐漸轉向高價值和情感類消費品等。十多年前我聽過一場演講,講者當時就放言,當中國遊客走出來的時候,你們就不用指望坐得上Space Mountain了。中國有一家公司叫長隆,老闆是賣豬肉起家的,今天他擁有世界客流量排行第七的主題公園,每年的遊客人次高達2,400萬。長隆動物園有150只白老虎(佔世界現存總量的四分之三),海洋奇觀展館高達63米,是世界最大的海洋魚類展館,飼養的珍奇魚類多達1.5萬條。有了長隆,我們以後也不一定要大老遠跑到美國坐 Space Mountain 了(再說反正又坐不上)。

趨勢四,錢多多。

中國的六大趨勢,未來已來

中國的金融體系龐大又複雜,光存款規模就高達19萬億元人民幣。但大體上講,四大國有銀行控制了36%的銀行資產,它們的資產投向仍然以公司業務(尤其是大國企)和地方平臺為主。中小企業雖然僱用了80%的勞動力,但獲得的貸款卻佔貸款發放總量的20%。這就導致了影子銀行(信託公司、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小貸公司等)的出現。2003年90%的融資都通過銀行進行,到了2012年已跌至50%,即傳統銀行和影子銀行各佔一半江山。這些影子銀行往往沒有足夠資本,資金來源又不穩定(大量依賴出表來維持流動性)。出表的資產被包裝成理財產品賣給公司或個人投資者,一旦底層資產出了問題(如信用風險),銀行還是得埋單—這就是所謂的剛性兌付。

趨勢五,“大躍進”的研發。

中國的六大趨勢,未來已來

如前所述,中國已經不再由廉價勞動力主打天下了。1998到2015年,中國每年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從100萬激增至750萬,世界各國知名高科技企業紛紛到中國成立研發基地,光蘋果就有8,500名工程師在中國管理iPhone的生產。在美國要耗費9個月才能找到足夠工程師做的事,在中國15天就搞定了。1993年中國的研發投入只佔全球總量的2.2%。2011年,已提升至13%以上,這數字超越了日本,令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研發大國。值得注意的是,研發能力的提升與上述趨勢二其實是相關的,研發和生產可以優勢互補。儘管過去中國創新的內容多半聚焦於成本(即如何用更低的成本製造出同樣的商品)和產品本地化方面,但中國的企業在近期已開始更積極地投入基礎研發。以專利申請的情況來看,2008至2011年間中國專利的申請以22%的增速成長,現在每年的專利申請數已佔到全球總量的70%以上。儘管大部分中國專利在質量方面仍然與西方國家和日本存在一定距離,但專利數證明了中國已經具備了從事基礎研發的基本條件,研發人員也培養了申請專利的習慣。假以時日,中國研發的質量一定能趕英超美。

趨勢六,彎道超車的互聯網經濟。

中國的六大趨勢,未來已來

回想1999年,當馬雲在杭州一手創立阿里巴巴的時候,中國的網民總數才200萬,信用卡滲透率低,再加上物流基礎設施落後,跟著馬雲創辦阿里的十八羅漢簡直像群瘋子。到了今天,雖然中國的互聯網滲透率也只有48%(美國是85%),但是中國網民在不斷刷新人們的認知。他們流連網上的時間(每週20小時)全世界最長,從在線聊天到在線遊戲再到網購,中國網民無不欣然接受,把個人生活的各個場景移到了網上。2012年我在所服務的物流公司第一次見識了“雙十一”的貨運高峰有多驚人,回想起來中國互聯網的發展真是一日千里,“雙十一”做到一天實現100億美元網購交易額,也就這幾年的事。以中國的人均收入仍遠低於美國,以及只有25%的中國人曾經網購過來判斷,中國的互聯網經濟潛力不可限量。

從基本面上看,上述六大趨勢正主導著中國的商業格局,它們是長期的、不易改變的。把握這六大趨勢不僅可以幫助外國朋友們很快讀懂中國,還可以讓我們知道未來的新商業模式從何而來,以及為什麼抓住這些趨勢的人取得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