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五千年三晉文明的汾河

承载五千年三晋文明的汾河​據史料記載,汾河水資源曾經十分豐富,戰國時有秦穆公“泛舟之役”;漢武帝乘坐樓船溯汾河而行;從隋到唐、宋、遼、金,山西的糧食和管涔山上的奇松古木經汾河入黃河、渭河,漕運到長安等地,史書稱“萬木下汾河”。


承载五千年三晋文明的汾河​泛舟之役:公元前 647年,晉國發生饑荒,向秦國求援,秦穆公發動“泛舟之役”,運送糧食的船隊經渭河、汾河直抵晉國的絳都,也為我們留下了“晉惠公借糧——有借無還”的歇後語。泛舟之役是汾河航運的最早歷史記載,同樣是運糧,1963年河津缺糧,政府調集二十艘船隻經汾河運送糧食,這成汾河歷史上最後一次航運。

承载五千年三晋文明的汾河​秋風辭: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劉徹率領群臣到河東郡汾陽縣祭祀后土,途中傳來南征將士捷報,將當地改名為聞喜,沿用至今。時值秋風蕭颯,鴻雁南歸,漢武帝乘坐樓船泛舟汾河,感慨萬千,寫下千古絕調《秋風辭》:
承载五千年三晋文明的汾河​“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承载五千年三晋文明的汾河​跨水聯堞:唐代武則天年間,幷州長史崔神慶“跨水聯堞”,修建橫跨汾河,連結東、西二城的中城。此後,河東節度使馬遂在太原城外汾河沿岸修建了大量池沼,種植柳樹上萬株,不僅美化了風景,而且節省了守城的兵卒。
承载五千年三晋文明的汾河​柳溪:宋代天聖年間,曾經奏請減免山西百姓煤炭和冶鐵稅的陳堯佐來到太原,擔任幷州知州。他在汾河岸邊引汾河水瀦成湖泊,沿河環湖種植柳樹,在堤上興建“彤霞閣”,將其統稱為“柳溪”,在加固堤防的同時,將這一防洪水利工程又建成太原最早的公共園林。

承载五千年三晋文明的汾河​遺憾的是,柳溪最終在元朝的亂世之中消失。80年代初,為紀念昔日良辰美景,柳溪舊址附近的一條街道被命名為“柳溪街”。
承载五千年三晋文明的汾河​雁丘:金末元初的著名學者元好問在參加科舉考試的途中來到太原,留下一首《過晉陽故城書事》。在汾河岸邊,他路遇一位張網捕雁的農夫,農夫告訴他,今早在河灘上網到兩隻大雁,農夫殺掉其中的一隻後,另一隻脫網逃走的大雁在空中悲鳴哀叫,始終不願離去,最後竟然一頭撞向地面殉情而死。

承载五千年三晋文明的汾河​聽完訴說,元好問唏噓長嘆,向農夫買下這兩隻大雁,將它們埋葬在汾河岸邊,用石塊壘起一座墳丘,稱之為“雁丘”。與元好問同行的學子們紛紛賦詩,元好問也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雁丘辭》:
承载五千年三晋文明的汾河​“恨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是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景,隻影為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臺依舊平楚。招魂楚些嗟何及,山鬼自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恨,來訪雁丘處。”

承载五千年三晋文明的汾河​遺山先生畢竟是大家手筆,同樣感天動地的題材,同行者的詩作早已被人們淡忘,唯有他的《雁丘辭》傳唱至今,到了現代,更是通過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而成為千古不朽的愛情絕唱。
承载五千年三晋文明的汾河​汾河晚渡:明代詩人張頤留下一首《汾河晚渡》:“山銜落日千林紫,渡口歸來簇如蟻。中流軋軋櫓聲清,沙際紛紛雁行起。遙憶橫流遊幸秋,當時意氣誰能儔。樓船簫鼓今何在?紅蓼年年下白鷗。”

承载五千年三晋文明的汾河​古人觀景,除了自然風光之外,更加註重意境,正因為如此,“汾河晚渡”自清代起即成為太原八景之一。
承载五千年三晋文明的汾河​汾河放歌:管涔山上萬年冰,管涔山下碧沼靈。一從劍翼白龍起,便有天門懸倒瓶。 挾風堆雪搖空冷,裂石崩雲亂五行。萬仞削出絕鳥壁,千里咆嘯走雷霆。 生靈常許河神祭,魚鱉屠城草木腥。水患無窮窮未了,呼天無耳天不應。

承载五千年三晋文明的汾河​忽如禹民開神斧,降龍伏虎氣宇新。取之泥沙懲腐惡,借之靈光鑲鏡屏。 哦傾水庫積太液,一閘托起母親魂。凝紫煙霞出天岫,流丹運彩砌仙亭。 綠雲擾擾鳥朝鳳,錦鱗閃閃白鷗盟。蘆花搖落千秋雪,輕舟捎帶半坡楓。
承载五千年三晋文明的汾河​入得並門玉帶綬,蓬萊方丈迎西東。浮世蕩搖迷亂象。人仙同翥忘歸蹤。 噴泉遍灑珍珠雨,懸壺倒沏白玉龍。七亭聯袂爭雲錦,三畝塘清識芙蓉。 梨園餘韻肥金水,晚渡迷津鳧銀風。並駕長虹銜北斗,高樓櫛比磨穹窿。

承载五千年三晋文明的汾河​夜闌流光輪之舞,星珂溢彩越時空。憑欄忘卻江南憶,浩歌泛起滿江紅。 歌罷意猶未覺盡,夢腋生風搖瓊宮。三界回秉汾入海,一川英玉我居中。 更進玉階八百步,頷首叮嚀丹青工。他年重畫上河圖,莫忘索驥呼我胸。
承载五千年三晋文明的汾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