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什麼?爲什麼有人性呢?如何改變人性?

用戶3699380281


假如有一萬個人談人性,我認為會出現三種結果。一,有一萬種關於人性的說法;二,分化成人性觀相互對立的兩個人群;三,強制通過一個關於人性的決議,違者必究。

開玩笑啦,除了哲學家和作家,沒有幾個人真正在乎人性。此刻肯定有人給我發來一個白眼:“知道《三字經》嗎?會不會揹人之初,性本善?”老實說我不會背,但我可以簡單講一講什麼叫人性。

三句話。

人性是什麼?人性就是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普遍特性,英文管它叫“Humanity”。

為什麼有人性?既然人性是有別於其他動物的特性,或者說特徵,那麼我們可以認為,沒有這些特性或特徵,就沒有“人”這一物種。

如何改變人性?人性可分兩大類。一類叫天性,除非修改基因,基本不可更改。另一類叫習性,也稱“第二天性”(Second Nature),這一類人性也很穩定,但是可以改變。改變的方式主要是通過環境,包括規則、制度、習慣、教育、人際互動等等。一旦這些環境因素髮生較大且持久的變化,人性就會改變。《三字經》的第一句很武斷,第二句卻有道理。“性相近,習相遠”來自孔子,可見很早孔夫子就懂得天性與習性皆屬於人性的範疇,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怎麼樣?現代明白什麼叫人性了吧?如果想深入瞭解人性,建議各位閱讀哲學家休謨的《人性論》。當然,也可以關注我的相關問答哦,你不會失望的。


西閃


人性是自然法則賦予人的本性,如人之初性本私。每一個人生出來作為一個個體,他的最初人性就是隻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是私的要求。但人必定是群居的,如果人不群居就沒有人類的今天,所以人隨著長大慢慢有了他的社會性,從中性的私出發產生了善惡的社會思維。善的產生首先在於母愛的影響,從母愛以及大家對自己的愛中生出了對愛的回饋。當然,在社會的博弈中,在利益的爭奪中,人也會生成某些惡的念想。但不管怎樣,人類的愛心,同情心,憐憫心,甚至自我犧牲精神的這些善總比那些害人,欺凌人,損人利己的惡要多。如果不是這樣,人類早就不是在惡劣的自然生存環境中競爭失敗就是在自相殘害中滅亡了。以上說的就是人性的對立統一。

另一個角度的人性就是人性需求,這也是自然法則所賦予人類的。其中對生存,自由,利益,情感,尊嚴的渴求可以說是基本的人性需求。人性需求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動力。不同時代人們的人性需求的具體尺度與內容會有所變化,但離不開以上這五點。


自然法則是真理


人性可以通過環境制度等問題改變,但它多半應該是早有定性,像人們常說的“老話”,“三歲看小,四歲看老”也可引用到此,小時止定,之後多半都是圍繞著此發展,若是發生大的偏離,無非就是出現了人生大轉折才會發生,但這都是少數。如果想要人性更加純正,自然就可以從小抓起,大人比小孩更能發現和控制一件事物的發展,而此項工程也更需要心理學家們的幫助和離不開教師家長們的教導,重點就是家長的教育,如果是三觀不正心情不穩的父母,他們教育出來的孩子也多半會受到不良影響。如果所有的問題都能解決,人性更加純正,咱們的人類社會只會更加完美,良好的氛圍自然不會有多少陰暗的人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