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U12+ 的發佈為 HTC 並不算順利的 2018 年上半年作了收尾。在 2018 年已經過去的半年時間內,HTC 只發布了 5 款手機產品,除了 U11+ 的低配版本 U11 Eyes 和幾乎被為人所知的低端機型 Desire 10 / Desire 10+,可能就只剩下 U12+ 這一款機型可以拿上臺面來體驗。然而,在今年 2 月,HTC 已經宣佈將智能手機部門和 VR 部門合併,再聯想到去年 9 月 HTC 將 Pixel 部門和部分工程團隊出售給 Google,今後我們是否還會有 HTC 旗艦智能手機的體驗文可能都是個疑問。

好了,感慨完畢,讓我們開動吧!

這臺 2018 年的年度旗艦,屏幕上下邊框依舊顯眼

難不成 Pixel 3 也會有更厚的額頭和下巴了?

這是 2 月份 Google 收購 HTC 的 Pixel 部門時一條新聞下的辛辣評論。然而就目前的爆料信息來看,Google 將於今年秋季推出的兩款 Pixel 機型中,至少 Pixel 3 Plus 會用上劉海屏,可是先於 6 月份發佈的 HTC U12+ 上,上下屏幕邊框依然讓人側目。

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沒錯,即使是已經到了 2018 年中,即使是異形屏和非異形屏的「最強全面屏」爭論看起來已經蓋棺定論,然而 HTC 的年度旗艦依然保留了相對較厚的上下屏幕邊框。之所以保留如此寬的額頭下巴,除了為了容納前置雙攝像頭和聽筒 / 麥克風 / 傳感器,BoomSound 也是 HTC 繞不開的最大的一個坎。

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HTC 有保留「額頭」「下巴」的硬件層面的理由,但是對於已經不滿足於 18:5 的屏幕比例的用戶來說,全面屏顯然意味著更多 —— 比如更沉浸的屏幕體驗和更大的單手觸控區域。而在 U12+ 上,顯然這兩點都難以實現。因為使用熱區主要集中在屏幕中下段,U12+ 的下邊框對屏幕體驗的干擾還是比較嚴重的,尤其是在其他機型的普及下已經習慣了「窄下巴」之後,我在視區觸及屏幕下邊框時,很容易下意識地對如此厚的邊框產生排斥感。

怎麼吐槽額頭下巴都不為過,畢竟,U12+ 搭載的可能是目前為止最好的一塊 LCD 屏幕

其實,如果不考慮海寬的屏幕上下邊框,U12+ 的這塊屏幕的槽點並不多 —— 它的左右邊框壓縮得極窄,而且,這塊 6 英寸的 LCD 屏幕支持 HDR10 和 DCI-P3 寬色域顯示。

在色彩顯示方面,HTC 調教出來的 6 代 Super LCD 屏幕在色彩方面幾乎是完全超越了 iPhone 8,U12+ 的色彩更討眼球,色彩過渡自然,相比之下 iPhone 8 整體畫面顯得比較「素」。而即使是對比以色彩見長的 Super AMOLED 材質屏幕,U12+ 在色彩顯示方面也完全不落下風,甚至色彩反倒更豔,和 iPhone X 和其他 Super AMOLED 屏幕材質的旗艦機型對比,在亮色場景下 U12+ 的飽和度更高(對比下 iPhone X 色彩偏灰),複雜的暗色場景下 U12+ 能夠完全把色彩拉開和展現出來;U12+ 在冷色調場景下的感染力更強,在暖色調場景下 Super AMOLED 屏幕稍佔優勢。

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 左為 HTC U12+,右為 iPhone X(均為最大亮度)

如果讓我評價,這是一塊更 AMOLED 的 LCD 屏幕。

不過最高亮度偏低可能是 U12+ 的一個軟肋,在高亮度下,Super AMOLED 材質屏幕的高對比度的特性就可以顯著地展現出來,屏幕顯示效果整體給人一種更通透的感覺,能夠清晰地呈現畫面的細節,在一些圖片場景如反光的玻璃幕牆或者俯拍海浪,iPhone X 就可以清晰展示玻璃幕牆和天空的際線、海浪的層次感,而這一點是 U12+ 所力有不逮的。

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 左為 HTC U12+,右為 iPhone X(均為最大亮度)

HTC U12+ 的 6 英寸屏幕的分辨率為 2K 級別的 2880 × 1440,長寬比為 18:9,如果以 iPhone 8 為之前 LCD 屏幕的標杆,那麼它真的可以算是目前為止最出色的一塊 LCD 屏幕了。

ChinaSense 9.0,依舊只走過場不走心

HTC 可能沒意識到的是,這麼一塊優秀的屏幕既可以帶來出眾的顯示效果,也可以無限放大 ChinaSense 的粗糙 —— 毫無疑問,HTC U12+ 的 UI 是讓人失望的。

再見施萊克,你連我的後輪都看不到了。

這個環法經典解說鏡頭,用作這篇 HTC 體驗文的畫外音也並不為過。在以 MIUI / Smartisan / Flyme 為代表的國產 ROM 面前,U12+ 搭載的 ChinaSense 9.0 看起來就像是輛滿身鏽跡的老爺車。即使是無法為迎合中國用戶重繪 APP 圖標,但是我認為至少 HTC 是可以把原生應用的圖標設計得更精緻一些的 —— 但是從 GSMArena 數據庫查詢,ChinaSense 這套原生圖標至少可以追溯到搭載 Android 4.0 的 HTC One S,而今年晚些時候 U12+ 怕是可以升級到 Android P 了。

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ChinaSense 9.0 基於 Android 8.0 定製,可能是疏於修繕,ChinaSense 9.0 依舊頻繁出現 Sense 風格和 Android 原生風格雜糅的情況。比如,HTC U12+ 大部分原生應用使用的是 Sense 風格的設計,但是諸如設置、通知中心和少部分原生應用又同時出現了 Android 原生的設計風格。

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當然,ChinaSense 最讓人失望的還是配上了虛擬導航欄。在聊起虛擬導航欄之前,我們先看兩張對比圖:

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 HTC 官方已經公開了 U12+ 內核源碼,也許今後 U12+ 也可以完全隱藏掉導航欄

考慮到可以比擬 P20 的下邊框寬度,其實 U12+ 是有足夠的空間復刻 U11 的 HOME 鍵 + 實體鍵的設計,然而現實卻是這款 HTC 年度旗艦機型既沒有手勢操作,也沒有 HOME 鍵,只塞給了用戶一套可自動隱藏的虛擬導航欄和兩瓶毒藥 —— 自動隱藏導航欄,增加屏幕顯示區域,但也增加操作成本(隱藏導航欄之後原本一次點按可以完成的操作需要分解為先上劃調出導航欄再加點按兩步操作才能完成);不自動隱藏導航欄,降低操作成本,但是也降低屏幕利用率。

從屏幕空間利用、設備使用效率提高和用戶體驗優化的角度來說,虛擬導航鍵甚至實體 HOME 鍵的消失是必然的,也正是如此,對於已經被普及手勢操作的國內用戶而言,在習慣手勢操作之後再回退到點按式的虛擬導航欄會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體驗倒退。這一點和劉海屏完全不同,手勢操作的體驗幾乎是不可逆的、不存在個人喜好的爭議,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至少在國內市場,虛擬導航欄可能會對 U12+ 的口碑造成更大的傷害。

HTC 在最近剛剛宣佈公開 U12+ 的內核源碼,這意味著 HTC 希望引入第三方開發者修改或者優化 ROM ——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HTC 內部可能對 ChinaSense 也難言滿意。

作為全球首款無實體按鍵手機,U12+ 在創新之外還需要繼續優化體驗

U12+ 可以算作是首款無實體按鍵的智能手機。在 U12+ 上,HTC 嘗試將電源鍵和音量鍵也「Edge Sense 化」,將機械按鍵替換為了類似 iPhone 7 的 HOME 鍵式的壓感實體按鍵。和 Edge Sense 的工作原理相同,這三枚力反饋壓感按鍵也是通過內置的壓敏模塊識別握壓動作和力度作出相應的操作,同時通過內置的縱向線性馬達模擬真實的按鍵反饋。

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U12+ 搭載的 Edge Sense 則升級為支持三種握壓手勢的 2.0 版本,開始支持雙擊動作和長 / 短握壓。Edge Sense 可以定義雙擊手勢的通用動作,以及長 / 短握壓的通用動作和應用內動作。在 U12+ 上,HTC 提供了 Edge Launcher、啟動程序、開啟功能、截圖、返回等豐富的通用動作供用戶定義。

而在程序內,Edge Sense 同時支持長握壓和短握壓動作的分別定義。和通用動作已經預設動作不同,Edge Sense 是通過簡單的映射屏幕觸摸來實現動作的個性化定義。比如,如果將短握壓定義為觸摸 Shazam 的識別按鈕,那麼在 Shazam 內短握壓就會觸發 Shazam 識別按鈕所在屏幕區域的觸屏動作,Shazam 就會開始識別音樂 —— 其實它只是把 APP 適配的工作交給了用戶而已。

全球首創無實體按鍵、觸屏 / 語音 / 按鍵之外新的操控方式、支持所有 APP,U12+ 的力反饋壓感按鍵和 Edge Sense 看起來亮點十足,但是我依然認為 HTC U12+ 搭載的壓感實體按鍵和 Edge Sense 2.0 是一個噱頭大於體驗的輕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體驗比較差

電源 / 音量按鍵和 Edge Sense 需要比較大的壓感才能識別按壓和握壓動作,但是顯而易見,HTC U12+ 實打實的鋁合金邊框用力握壓時體驗並不舒適

在電源和音量鍵的擠壓下,右邊框預留的 Edge Sense 握壓區域過窄。因為握壓時需要發力,所以 U12+ 的右側邊框的按鍵和握壓區域很容易出現誤觸的情形(實際上 Edge Sense 的識別率難以恭維,同時還存在偶爾抽風、沾汗之後無法識別的情況)。以我的手部大小和手指長度(男士,手掌尺寸適中),我更希望電源和音量鍵上移一個檔位,而不是擠壓 Edge Sense 的空間

實際效率並不高

Edge Sense 在 APP 內以觸摸映射的方式操作確定了它只有在簡單的 APP 內才能有明顯的可用性,比如 Shadowsocks,日常使用只需要點觸啟動 / 斷連按鈕 —— 而如果是在多層邏輯的 APP 中,不說高頻次短握壓、長握壓 Edge Sense 手會多累,單單是屏外握壓 + 屏內觸摸來回切換的操作方式,都有勸退你的足夠的理由。

我覺得 U12+ 搭載的這套力反饋壓感按鍵和 Edge Sense 僅有的足夠打動我的兩個理由是 Edge Launcher 和握持智能旋轉。Edge Launcher 這種側邊 Dock 欄很適合單手操控,在某些場景下它的交互體驗更好。

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握持智能旋轉則是 Edge Sense 會在識別握持姿勢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停用屏幕旋轉功能,這一功能對於經常會在床上或者沙發上側躺看文章的我來說,也是非常實用的一個功能。

DxOMark 最強雙攝,鏡頭排列的設計其實可以更用心一些

HTC U12+ 採用的是前後雙攝的配置,這一對雙攝組合的拍照效果非常驚豔,不過本文並不會涉及拍照體驗方面的內容,之後尾巴會單獨準備一篇關於這款 DxOMark 迄今為止評分最高的後置雙攝智能手機的拍照體驗文章。

儘管拍照效果驚豔,不過單從外觀看讓人略感失望的是,U12+ 這一對前後雙攝鏡頭的違和感比較強。HTC U12+ 純黑的前面板有著很足的一體感,而兩顆並排的、碩大的前置攝像頭瞬間就能破壞整體觀感。在亮屏狀態下,這一對前置攝像頭很容易干擾到屏幕,而熄屏狀態下,不開玩笑的講,我都是靠著這兩顆碩大的攝像頭辨認出沒有 HOME 鍵的 HTC U12+ 的屏幕上下的。

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其實,如果內部設計允許的話,對前置鏡頭稍作隱藏處理並採用類似 Sony Xperia XA2 Ultra 的對稱設計對 U12+ 而言可能是更恰當的選擇。

在背面,HTC U12+ 的後置雙攝也是不常見的居中水平排列,這一對攝像頭和下方的雙色閃光燈、指紋識別器組合在一起,很容易讓人浮想聯翩。

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雖然水平排列的攝像頭可以和指紋識別模塊拉開距離,避免識別指紋的時候攝像頭被沾染,但是 U12+ 的面部解鎖效率本身已經非常高,所以背部指紋的使用頻次相對較低,從我個人的喜好來說,如果 U12+ 採用居中豎排的設計可能會是更完美的選擇。

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 居中豎排和居中橫排的對比草圖

整體偏厚,但背部玻璃面板手感不錯

HTC U12+ 的後置雙攝模塊下方,是它的指紋識別模塊。在 6 英寸級別的指紋識別後置的智能手機中,U12+ 的指紋識別模塊的位置可能是最適合我的手指長度的(指長適中),在正常的單手握持姿勢下,不用向上夠食指就可以輕鬆觸到指紋識別,而其他機型可能需要向上握持食指才能夠到指紋識別模塊。

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其實不只是指紋識別模塊高度合理,HTC U12+ 整體的握持感也比較出色。由於採用了四邊曲面的弧形背面設計,這部 6 英寸的非全面屏手機很貼合手掌和手指,長時間單手握持不會太硌手。對於一部厚度僅次於 Find X 的旗艦手機而言,在如此臃腫的機身上實現還算不錯的握持感,還是非常考驗 HTC 的硬件設計功底的。

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U12+ 應該是為 BoomSound 預留出組件空間和共鳴腔導致機身整體偏厚,上一代搭載 BoomSound 的 U11+ 厚度也達到了 8.5mm

在 U12+ 上,HTC 繼續嘗試使用透視玻璃後殼。不過相比於前代 U11+,U12+ 的透視效果比較內斂,只是將攝像頭和指紋識別模塊附近的區域漸變透視出來,不仔細看是看不出來透視效果的。就我個人感覺來說,U12+ 的透視背部玻璃面板有一定的可玩性,但是並沒有過於酷炫的效果。不過因為透視藍和另外兩款配色陶瓷黑、烈焰紅的售價相同,所以如果購買的話我會更傾向於透視版藍色 HTC U12+ 。

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雖然背部面板採用的是玻璃材質,但是 U12+ 並不支持無線充電,這是硬件功能方面最大的遺憾。它的背部玻璃面板也存在其他機型中易發的玻璃面板刮花的情況,不過以我粗放使用、輕微刮花的情況來看,應該不會有太嚴重的刮花風險。

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對標主流旗艦的硬件配置,足夠令人滿意

UI 界面和系統的槽點很多,但是如果說回硬件配置,作為老牌豪門的最新旗艦,不管是硬性參數(驍龍 845 處理器、6GB + 128GB 存儲配置)抑或是細節功能(語音助手、NFC、雙卡雙待、熄屏顯示、防水防塵,國行版還支持 CDMA 3G 網絡)HTC U12+ 都無可指摘。

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在看齊主流的配置的加持下,HTC U12+ 有著很不錯的性能表現,應用加載、任務處理的速度非常快,對比同為驍龍 845 平臺的 vivo NEX 旗艦版(8GB),U12+ 的應用處理流暢度可不只是肉眼可見的領先(幾乎可以用完爆來形容)。在遊戲體驗方面,以《王者榮耀》和《絕地求生:刺激戰場》為例,即使 HTC 官方沒有和騰訊合作針對這兩款遊戲進行優化,但是兩款遊戲的體驗依然非常優秀,《絕地求生》運行很流暢,幾乎從未遇到可感知的卡幀情況,而《王者榮耀》在高幀率模式下可以保持至少 54FPS 以上的幀率輸出(vivo NEX 與騰訊之間合作優化,幀率稍高,體驗有可感知的差距),不過偶爾會出現瞬時閃屏隨後操作失控的 BUG,原因未知。

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HTC U12+ 支持應用鎖屏休眠的雲端省電模式,能夠設置單個應用熄屏之後的是否休眠。在開啟智能休眠之後,U12+ 可以有效控制應用的電量消耗。HTC U12+ 的電池容量為 3500mAh,屬於 Android 旗艦的主流電池容量區間,在大量日常應用 + 重度遊戲(《王者榮耀》+《絕地求生》日均遊戲時間一小時左右)的使用強度下,HTC U12+ 基本上可以滿足 24 小時的使用。

談談 BoomSound:為音效犧牲了機身整體厚度和窄邊框

在對標主流的配置和全面的細節功能外,支持杜比音效的 BoomSound 可能會是 HTC U12+ 的一個差異化的吸引點。和上代產品 U11+ 一樣,搭載 BoomSound 的 U12+ 也是將機身整體作為放音腔體實現更好的外放音效,所以和其他手機外放音樂幾乎不震動不同,HTC U12+ 在調到最大音量時,整體機身尤其是手機中段的震顫很明顯。

顯而易見的是,U12+ 和其他旗艦手機對比音效有明顯的提升,低音下沉深度足夠,即使調到最大音量也可以和中高音區分開,而其他機型在調到最大音量之後低中高音基本上已經混在一起了。不過,搭載 BoomSound 顯然並不意味著 U12+ 的外放效果可以達到和藍牙音箱一戰的程度,即使是和不以音效和音質見長的 Philips Shoqbox Mini 相比,手機和音箱之間音效的鴻溝依然顯而易見。

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BoomSound 之外,U12+ 還附送了支持主動降噪的 USonic 智能聲納耳機。在初次使用時,USonic 會對耳道進行聲納掃描,HTC 的官方稱是針對用戶的耳蝸構造調整音效,為用戶量身設計音效的輸出。就實際體驗而言,這對 USonic 入耳式耳機的音效很不錯,不過主動降噪的強度比較弱,更多的感覺是用音效 / 音量層面的變化來掩蓋噪音。

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為了實現更好的音效,在 BoomSound 和 USonic 上 HTC 不可謂不用心。BoomSound 系統並非只是軟件集成,而是一整套龐大的組件。U12+ 的機身整體偏厚應該是和為 BoomSound 預留組件和共鳴腔空間有關,不僅如此,按照多年前 iFixit 拆解 HTC M9(自 M9 之後 iFixit 再未拆解 HTC 手機產品)時給出的 BoomSound 結構圖,U12+ 的額頭和下巴偏長同樣應該歸罪於 BoomSound。

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ifixit 拆解 M9 的 BoomSound 組件

HTC 在 BoomSound 上的堅持是否得當?這個爭論在 2014 年 M8 發佈時就幾乎已經有了一邊倒的定論。2014 年時 iPhone 6 和 iPhone 6 Plus 才剛發佈,而如今 iPhone 已經進化到 iPhone X,HTC 卻依然是原來的那個 HTC。

智能手機?其實 U12+ 瞄準的是未來的 VR 世界

在我看來,HTC U12+ 是一部不錯的硬件產品。糟糕的 ChinaSense 確實是減分項,但體現一家「上古」豪門的底蘊的是,出色的硬件做工、強大的拍攝能力、對標主流的硬件配置,雖然細節依然談不上完美,不過除了 ChinaSense 這個大槽點,在智能手機領域已經幾近出局的 HTC 交出的年度旗艦依然不掉面兒。

然而,在我們以審視智能手機的眼光審視 U12+ 的同時,在 HTC 的整體定位中,這部 HTC 年度旗艦智能手機卻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角色 —— 它不僅僅是一部智能手機,更是 HTC 從智能手機全面轉向 VR 的問路石。

HTC U12+ 深度體驗:是 HTC 不明白,還是這世界變太快?

其實從 HTC 的國內發佈會我們已經可以看出端倪。在今年 2 月份,HTC 已經合併 VR 部門和智能手機部門,在 HTC 為 U12+ 舉辦的發佈會上,Vive Focus 完全取代了 U12+ 成為發佈會的主角。而近日 HTC 官網內容更新之後,在 HTC U12+ 產品介紹的最醒目的區域已經增加了 U12+ 和 Vive Focus 聯動功能的介紹。

在與 U12+ 配對之後,Vive Focus 目前可以實現以下三種聯動:

接聽電話 / 接收短信,同步第三方應用通知

將 U12+ 投屏至 Vive Focus

將 U12+ 作為感應配件用作 VR 娛樂配件

在 All in VR 之後,U12+ 可能是 HTC 對待智能手機業務態度轉變的分水嶺 —— 在 U12+ 之前,HTC 依然視智能手機業務為主要業務;而在 U12+ 之後,智能手機業務可能將成為 HTC 主營 VR 業務之外的輔助業務。這一轉變如果從兩方面來解讀,HTC 可能既不會將智能手機業務快速「安樂死」,但是也沒有太大的可能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智能手機研發。

HTC 內部對 U12+ 的定位在手機本身的矛盾中能夠得到印證。U12+ 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不思進取的 UI 交互、不合時宜的屏幕上下邊框搭配的卻是對標主流的硬件配置、無出其右的屏幕顯示和驚豔無比的拍照效果,Edge Sense 則可以反映 HTC 在底蘊之外依稀還有創新能力。然而,HTC 已經無所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