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喜歡做「傻事」的餐飲人,卻總能贏得顧客心,月入上千萬

有些人自作聰明,想法設法佔盡小便宜,最後卻不得顧客心,關門歇業;

有些人看似愚蠢,做盡“傻事”,被眾人嘲笑,卻能長久持續的發展,最後成為月入上千萬的成功人士。

餐飲本是一個服務顧客的行業,當你用盡全心全力後,顧客自然會發現你的好,自然也會給你最溫暖的回報。

I. 為保品質,三倍成本做麵包

讓品牌持續火了22年的黃利,除了保持著每天下午四點半跑去研發室的好習慣,還經常幹一些“傻事情”。

比如在2010年的時候,研究了半輩子麵包如何製作的黃利發現,好的烘焙一定要有好的食材,方能保證更好的口感。於是他停用人造奶油,轉而利用成本高兩倍的天然奶油,這種做法大幅降低了利潤,幾乎所有人都告訴他沒有必要,可黃利卻把這件“傻事”堅持至今。

不管是哪件“傻事”,其實都是黃利對品質的追求。也正是這種對品質的負責,黃利的烘焙品牌在北京開出了306家店,是北京市好利來店面數量的將近三倍。

這些喜歡做“傻事”的餐飲人,卻總能贏得顧客心,月入上千萬

II. 控制客單價,賺少不賺多

賺錢是所有餐飲人的目的,沒有人為了不賺錢而做餐飲,否則就是慈善家了。但卻有這麼一位餐飲人,他寧可少賺錢也不多賺錢,讓人覺得很傻。

經營雲南菜為特色的家常菜館的何星橋,在5年的時間內開出了33家店,獲得本地無數顧客的好評,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他當時做的一件“傻事”。

當時,何星橋第一家店剛開張時,憑藉出色的菜品生意是如火如荼的,可在這蒸蒸日上的時候,何星橋提出了一個讓常人難以理解的決定:要把客單價控制在40元以下。

這項規定讓店長不以為然,他認為何星橋的只是說說而已,便偷偷賣起了價格昂貴的海鮮,把客單價提到了60元。這件事被何星橋發現後,大發雷霆,他在會議上大喊“我們餐廳的定位是什麼?姓什麼,叫什麼,要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第二天,海鮮池被拆除。從此以後,海鮮再未出現在他的餐桌上。

其實這件旁人看似的“傻事”,正是何星橋最精明的決策,他深諳,品牌想要長久發展,就必須做出符合自身定位的事情。老百姓的餐館,就必須讓老百姓能消費的起。

這些喜歡做“傻事”的餐飲人,卻總能贏得顧客心,月入上千萬

III. 寧願降低出餐效率,也要給顧客最好的體驗

鄭如師的餐飲店主營肉夾饃和陝西面,這個搭配雖然很平常,但是他的做法卻非常“不正常”,甚至可以用“傻”來形容。

在當今時代,幾乎所有餐飲人都追求著標準化出餐,不僅可以增加出餐效率,還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可謂是一舉兩得。

但鄭如師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採用“反標準化”出餐,他除了洗菜、切段這樣的粗加工用中央廚房外,饃需要現烤,和麵、醒面、揉麵、切面都需要在現場做。

有人奉勸他,“現在每天都有人排隊,你這樣幹,每天會少賣20%的肉夾饃!”

但鄭如師依舊我行我素,做著旁人眼中的“傻事”。

雖然看起來很“傻”,但這種不影響產品口感和味道,卻影響著出餐效率的方法,卻為鄭如師帶來了月銷15萬個肉夾饃的壯舉。

這些喜歡做“傻事”的餐飲人,卻總能贏得顧客心,月入上千萬

餐飲是最真實的行業,好的餐飲從不會說謊,它們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也能夠帶給顧客最真誠的體驗。往往眾人眼中的傻,恰恰是你展示自我、超越他人的好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