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人靠畫畫爲生,年產值上億;但畫畫卻不是爲了售賣

這裡的人靠畫畫為生,年產值上億;但畫畫卻不是為了售賣

2017年底,我在查濟遇見一位民間書畫家,60歲開始學書畫;如今七十有餘,作品常被上海、北京收藏家收藏。當談及查濟民間雕刻手藝時,老人連搖頭:“好的雕刻漸漸沒了,特別是木雕,一些老手藝人靠雕刻吃不上飯;後輩也不願學,差不多都丟了。”

年後,我走訪了涇縣章渡、績溪太極村、歙縣、黟縣等古徽州民間手藝人,普遍存在部分手藝失傳困境。與徽州一樣,在雲南大理巍山琢木郎村,有一門“嫁衣”手藝:女孩出生後,母親耗時十八年親手縫製六套嫁衣,鑲滿金銀和祖傳物品(極其珍貴);然隨著鄉村發展,年輕人見識了外面的世界,漸用婚紗取代“嫁衣”,這門手藝也面臨“垂死掙扎”的境地。

過去兩年,我走訪國內三百多個城市時發現,這些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少數部分地區的困境。但有一個地方,傳承了近800年的傳統手藝不僅沒有失傳,而且有愈發壯大、影響愈發深遠的勢頭。這個地方叫吾屯,在青海省黃南州同仁縣,素有“唐卡畫師的故鄉”美譽,也是熱貢藝術的核心區域。我從去年開始,前後兩次走訪吾屯,試圖瞭解吾屯唐卡藝術是怎麼傳承下來、如何在後輩人心中紮下根而且根深蒂固,興許予其他地方和民間傳統手藝傳承有借鑑之用。

這裡的人靠畫畫為生,年產值上億;但畫畫卻不是為了售賣

吳大 攝

我把這幅照片稱為“畫佛”。

拍攝的時候,吾屯上村的唐卡畫師普化正在畫一幅新的唐卡,而旁邊就是一幅超過十平方米的唐卡成品,即將送往玉樹的一座寺院框裱。這幅畫耗費了普化老師和他兩個兒子半年的時間,為了完成“任務”,普化老師和家人省去了許多出遊時間,也錯過了包括到北京、上海或蒙古、泰國、歐洲一些地方宣傳自己唐卡作品的機會。因為在普化老師看來,免費為寺廟畫的唐卡都馬虎不得,都是用心的作品,“敬獻佛祖、受益百姓,讓更多沒見過佛像的人認識佛的模樣。”

吾屯分為吾屯上村和下村,相應的每個村都有一個古寺,也即吾屯上下寺。在這裡,每家每戶佛教信徒都會把一年當中的絕大部分收入,包括錢、物捐贈給寺廟,以示尊敬和虔誠。捐贈錢物之中,唐卡是最高價值的“貢品”,唐卡畫師也以能為寺廟畫唐卡為榮。若家中出了在寺廟修行之人,便意味著此人家必是福澤之後。以此“聯繫”,百姓村民與寺院更為一心親密,自然虔誠侍奉。普化老師的大兒子就在村裡的寺院出家修行,除了在寺院修行時間,其他大部分時間都會在家裡,與普化老師一道繪畫唐卡,兼得普華老師和寺院畫唐卡精髓。

這裡的人靠畫畫為生,年產值上億;但畫畫卻不是為了售賣

普化老師的大兒子,身兼修行者和唐卡畫師

在吾屯,像普化老師這樣的人家幾乎遍佈全村,素有“家家畫唐卡,戶戶皆畫師”之說。據普化老師介紹,吾屯兩個村基本是男人在家畫畫,女人在外面幹活;過去是這樣,現在基本也是這樣。祖上傳下來的規矩:“女人不能參與畫唐卡,特別是護法神,所以村裡的畫師都是男的。”

但這並沒有導致吾屯的畫師以售賣唐卡而畫唐卡。

在吾屯村,雖然家家戶戶畫唐卡,但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獨有的繪畫技法;雖然同齡畫師彼此之間不定時交流、討論繪畫內容,但都非常尊重對方的獨門技法;雖然在全世界各地銷售唐卡(主要在北京上海、泰國和蒙古)可以獲得豐厚的收益,但吾屯的畫師並不以此為專攻之道。普化老師的弟弟多傑仁青老師如是說,“每個畫師都希望畫幾幅精品,自己收藏自己觀賞;平時多畫好唐卡,一年賣一幅用來為生就足夠了。”在多傑的世界裡,畫唐卡是一種享受,是一種人與佛、人與藝術、人與自己的交流;他更多的希望把這些藝術內秀自己的思想境界,分享與親朋好友,從而畫出更好的唐卡藝術作品,收藏、細品。

這裡的人靠畫畫為生,年產值上億;但畫畫卻不是為了售賣

這裡的人靠畫畫為生,年產值上億;但畫畫卻不是為了售賣

這裡的人靠畫畫為生,年產值上億;但畫畫卻不是為了售賣

這裡的人靠畫畫為生,年產值上億;但畫畫卻不是為了售賣

這裡的人靠畫畫為生,年產值上億;但畫畫卻不是為了售賣

這裡的人靠畫畫為生,年產值上億;但畫畫卻不是為了售賣

吾屯唐卡畫作細節

多傑仁青看起來還很年輕,但已是七位學生的師父了。

“唐卡是一種美妙的藝術,兼收幷蓄而傳承都非常重要。”多傑培養學生的方式比較“傳統”,讓學生重複磨練基本功開始,比如磨畫布(棉布)、磨顏料(各種珍貴的綠松石、瑪瑙、翡翠、金銀、硃砂藍靛等是唐卡獨有的顏料),……“掌握過硬的基本功,方能遊刃有餘。”在吾屯,不僅是多傑這般要求學生;這兩年來,黃南同仁地區大力發展熱貢藝術,在吾屯建立了一所熱貢藝術完全小學,讓孩子系統的學習唐卡理論知識和繪畫技法。如此一來,村裡的部分女孩子也參與到唐卡的繪畫中來。(但不能畫護法神)

這裡的人靠畫畫為生,年產值上億;但畫畫卻不是為了售賣

這裡的人靠畫畫為生,年產值上億;但畫畫卻不是為了售賣

這裡的人靠畫畫為生,年產值上億;但畫畫卻不是為了售賣

這裡的人靠畫畫為生,年產值上億;但畫畫卻不是為了售賣

兩年兩度走訪吾屯,關於傳統文化和傳承,思緒萬千、思緒凌亂也非常深刻。

這一切都讓人印象深刻,都值得借鑑:這裡的藝術產生了盈利,但並不是以盈利為目的,在這些民間文化藝人的眼裡,繪畫唐卡是一種使命,而不是售賣,從小耳濡目染;他們做文化藝術擅長慢工出細活,有一顆堅忍和平靜的心,每天可以盤坐、站立、蹲站在窄小的唐卡畫室裡10個小時,長此以往,年復一年都不更變。這不是一個人的自信,而是整個村集體的文化信仰、文化自信(且得到當地部門的旅遊扶持),能大富大貴,但不以此為終生。

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是時代的課題,華夏大地擁有深厚、複雜、多樣的民間傳統文化,其傳承發展不僅需要民間的力量;更需要相關部門的妥善牽引和科學持續規劃。從黃南同仁唐卡藝術實例可以看出,傳統文化固然可以產生盈利,但不是最終目的(我國的鄉村旅遊鄉村文化也應有此氣魄);我們需要尋找比盈利更加堅強有力的“點子”,找到我國各民族傳統文化的自信,正所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這裡的人靠畫畫為生,年產值上億;但畫畫卻不是為了售賣

這裡的人靠畫畫為生,年產值上億;但畫畫卻不是為了售賣

這裡的人靠畫畫為生,年產值上億;但畫畫卻不是為了售賣

這裡的人靠畫畫為生,年產值上億;但畫畫卻不是為了售賣

這裡的人靠畫畫為生,年產值上億;但畫畫卻不是為了售賣

這裡的人靠畫畫為生,年產值上億;但畫畫卻不是為了售賣

吾屯村貌

旅遊貼士:

①同仁縣是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也是“九曲黃河第一彎”境遇之處,境內黃河從這裡往上游均是清澈湛藍;

②西寧站旁邊的遊客集散中心汽車站(西寧汽車總站)每天有大量汽車前往同仁,幾乎是半小時一趟、每趟時長2小時左右,票價40元;

③同仁縣境內有諸多歷史古蹟景點,包括吾屯、年度乎堆繡、郭麻日古堡、隆務寺(同仁最主要景點)、隆務古鎮等;縣城約400輛出租車,乘車方便,5元錢起步,前往吾屯大約需要15分鐘(10-20元);

④同仁是藏傳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基督教等五種教派彙集的地方,不過主要以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為主;老城區主要是清真和藏族餐廳為主,新城區有各民族美食,但仍以清真、川味為主;此外,住宿偏貴;

⑤同仁每年有春節、六月會(藏曆)、端午等節慶;同仁尕沙日有特殊的水果:金黃果,當地也稱酸果(與兩廣引進的黃金果不一樣);

⑥裙子、脫鞋不許進入寺廟;同仁野狗比較多,早起或晚歸的小夥伴要特別小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