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患者需要“自救”

社交恐惧症患者需要“自救”

社交恐惧症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精神障碍,多于儿童少年期起病。其中,那些患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可能会因为对社交场合的恐惧和回避行为,较长时间脱离同龄伙伴群体,造成较为严重的社会功能损害,甚至是难以补救的社会功能损害。

什么是社交恐惧症?

我们平时说的社交恐惧症,一般是指广泛性社交恐惧症,也有人误将其称为“自闭症”(尽管社交恐惧症患者有回避社交的行为,但仍然不宜将之称为正式名称为“孤独症”的自闭症)。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核心的临床特征为担心或认为自己在社交情境中言谈举止不得体,并因此产生不合理和明显过分的焦虑,以及对相应社交情境的回避行为。多数患者在处于社交情景而认为可能受到他人注视时,即出现明显的焦虑不安,并想方设法地回避或离开这样的场合。患者感到在面对陌生人时害怕受到注视,为此而手足无措或局促不安。患者若不能离开这样的场合,也必然表现出明显的不自然表情和姿势、面红、心跳、手足震颤等。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当众发言,患者的言语也显示出相应的焦虑如声音微弱、打颤、前言不搭后语等。患者在这种场合的眼神也颇具特征,目光游移或注视地面,回避与对方有眼神的接触。多数患者在面对陌生异性尤其是年龄相近的异性时表现最为突出,其焦虑往往达到极为强烈的程度。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常常主动回避可能要面对陌生人的情景,患者不敢参加聚餐、开会、上课、培训等活动,也不敢当众说话、进食,甚至不敢当众行走坐卧,因此可能造成患者的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个别社交恐惧症患者还可能表现出类似于缄默症的表现,在任何有陌生人的场合都不言语,保持缄默。极少数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表现具有“反常”特征,即在陌生人面前并不焦虑,但在较熟悉的人面前却非常焦虑。

作为广泛性社交恐惧症常见的伴随现象,绝大多数患者在患病期间还存在

社交恐惧症患者的三个“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