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年華的劇情影評

看過不下十篇關於《花樣年華》的影評了,大家談論它的懷舊,談論它的音樂,談論它的攝影,談論張曼玉的旗袍,談論梁朝偉的影帝頭銜,談論王家衛……唯獨沒有人談論過《花樣年華》的情節,至少沒有人深入談論過。當然大家都明白這是一個關於婚外戀的故事,但是故事情節的脈絡卻沒有人詳細討論過,這對一部電影來說是很悲哀的,畢竟情節是一部電影最基本的元素。但王家衛的電影太特殊了,很多非王家衛影迷認為王家衛電影根本無情節可言,而王家衛影迷是以能看懂王家衛電影的情節為傲的。而《花樣年華》呢,它的電影語言太過豐富和簡練了,以至於連絕大多數王家衛影迷在面對它時也顯得不知所措。《花樣年華》是遭到絕大多數王家衛影迷唾棄的,“看不懂”不能不說是原因之一。這是一部王家衛影迷也看不懂的王家衛電影。 王家衛影迷也看不懂的王家衛電影

當然,對大部分人來說,看不懂也無所謂,體會體會感情也就可以了,但是我敢說,如果你沒有看懂《花樣年華》的情節,那你就無法真正體會它所表達的感情。 其實《花樣年華》的情節並不複雜,造成它如此晦澀的原因大概有這三點: 第一個原因,王家衛。《花樣年華》是一部由梁朝偉的表情來推動情節發展的電影!這樣的電影也許是前無古人的。很難想象梁朝偉的幾個眼神就構成了影片情節的支架!而這當然是王家衛的構思。很多人對梁朝偉得到戛納影帝感到很不屑,說他憑本色演出就拿了個影帝,或者說這個影帝頭銜是戛納評委補償給他的,如果你這樣認為,那很遺憾??你根本沒有看懂梁朝偉在《花樣年華》裡演什麼。如果你願意再看一遍《花樣年華》的話,我建議你什麼都別管,注意看梁朝偉的表情就行了。

更絕妙的是,《花樣年華》的不少重要情節都是在那幾段MTV式的場景中交代的。恐怕這幾個場景出現時大部分觀眾都趁機打個盹或是陶醉在美妙的配樂中,而無暇去理會銀幕上男女主人公的一舉一動了。 梁朝偉的表演是《花樣年華》最重要的因素第二個原因,“剪刀手”張叔平。《花樣年華》的鏡頭已經到了少一個鏡頭則太少的地步了,張叔平在《花樣年華》裡除了把能穿上的旗袍都穿在張曼玉的身上外,還把所有能剪的鏡頭都剪掉了。 舉個例子,周慕雲約蘇麗珍吃飯,只有兩個鏡頭,王媽接電話??餐廳見面。中間沒有任何過渡。

如果換成一般的導演和剪接,這可能需要以下這組鏡頭才能把這件事交代清楚:鈴響??王媽接電話??叫蘇麗珍接電話??蘇麗珍接電話並與周慕雲通電話??前往餐廳??見面。 還有個例子,蘇麗珍去周慕雲家借報紙,聊起武俠小說: 周慕雲:我有很多武俠小說,要看給你拿. 蘇麗珍:不用了,下回再麻煩你,謝謝. 周慕雲:不謝. 緊接著的下一個鏡頭,已經是另一天了,蘇麗珍穿著另一件旗袍拿著一摞武俠小說來還書了。中間還是沒有任何過渡。 借報紙 還書 電影鏡頭太過簡約了,這對大多數對電影語言並不敏感的觀眾來說是相當晦澀的了。《花樣年華》的情節本來夠拍成瓊瑤劇,但是在張叔平的剪刀下成了一部看似緩慢實則十分緊湊的電影。

第三個原因,張曼玉。張曼玉光芒太耀眼了,以至於所有的目光都被她吸引了。當他和梁朝偉一起在影片中出現時,大家都只注意看張曼玉而忘了留意梁朝偉在幹什麼,很多情節就因為沒看見梁朝偉的某個眼神而被錯過了,留在記憶裡的只剩下張曼玉和她的旗袍。這當然不能怪張曼玉,她的確太出色了。 《花樣年華》講的是一個關於復仇的故事,請不要誤會,這並不是一部驚險片,《花樣年華》當然是愛情電影,只不過它的大部分篇幅在描述的是梁朝偉復仇的故事。或許說得更恰當一些,《花樣年華》所描述的是復仇過程中愛與恨的矛盾以及其後的懺悔。這也許和你所瞭解的《花樣年華》相差太遠了??“《花樣年華》不就是個婚外戀的故事嗎?” 還是讓我們一起回到《花樣年華》的情節中去,來重新體會一下王家衛這個讓人費解的故事。

轉自貼吧

花樣年華的劇情影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