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破大遼、打田虎、討王慶皆毫髮無損,爲何征方臘損兵折將?

宋江帶領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接受朝廷招安之後,為朝廷所利用,先是奉詔破大遼,緊接著打田虎,討王慶,南征方臘。

奉詔破大遼的結局是“託聖上洪福齊天,臣等眾將雖有中傷,俱各無事”。打田虎的結局是“道君皇帝龍顏喜悅,敕宋江等料理候代,班師回京,封官授爵”。討王慶的結局是“託聖上洪福齊天,臣等眾將雖有金傷,俱各無事”。

可見,破大遼、打田虎、討王慶,想必大小也經歷了數百場戰役,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雖然有受傷,可喜“俱各無事”。而南征方臘結局卻是“昔日念臣共聚義兵一百八人,登五臺發願,誰想今日十損其八”,簡言之,損兵折將。

宋江破大遼、打田虎、討王慶皆毫髮無損,為何徵方臘損兵折將?

為什麼?

為什麼還是這一百零八條好漢,破大遼、打田虎、討王慶都能“俱各無事”,而徵方臘卻損兵折將?

相信每一個讀過《水滸傳》的讀者都會有這樣的疑惑。當然,針對這個問題,也有無數專家給出了貌似很專業的答案。大多數都是圍繞雙方力量對比和地理環境兩個方面做的討論。先說雙方力量對比,方臘手下有四大元帥:南離將軍石寶、寶光如來鄧元覺、鎮國將軍厲天閏、護國將軍司行方,這四位都是名副其實的將帥之才,絕非紙上談兵之輩,實力絕不輸於宋江手下的五虎上將。三大王方貌手下有蘇州八飛將,個個武藝精熟,足以對抗宋江手下的馬軍八虎騎兼先鋒使。再有潤州的江南十二神,也都是江南地區有名的狠人兒,戰鬥力不在宋江手下的十一員步軍頭領之下。最後方臘手下的浙江四龍也是很牛逼的,宋江手下的阮氏三雄、混江龍李俊、船火兒張橫、浪裡白條張順水下功夫是很棒,可他們帶出來的水軍跟人家在江南的大江大浪裡練出來的水軍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宋江破大遼、打田虎、討王慶皆毫髮無損,為何徵方臘損兵折將?

再說地理環境,宋江帶領的北方將士,長途跋涉來到江南地區,水土不服,極易感染各種疾病,書中交代,梁山好漢光病死的就有林沖、楊志、穆弘等七八位將領,至於那些士兵小卒就不計其數了。其實,這一點在歷史上已經有過先例了,曹操親帥八十三萬大軍下江東,征討孫劉聯軍,雖然氣勢洶洶,眼看著大喬、小喬志在必得了,不料在赤壁之戰敗得一塌糊塗。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北軍水土不服,感染了各種疾病,大大降低了戰鬥力。

這兩條是徵方臘損兵折將很重要的原因,不過任何一場大的戰役的勝負,其原因都是很複雜的。那個叫做神機軍師朱武的說得很好:“古人有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等皆是中原、山東、河北人士,不曾慣演水站,因此失了地利。”還是那句話,阮氏三雄、李俊、張順等人帶出來的水軍在梁山周圍的八百里水泊翻雲覆雨還成,可是到了江南“九千三百里揚子大江”就掀不起什麼風浪了。

宋江破大遼、打田虎、討王慶皆毫髮無損,為何徵方臘損兵折將?

其實,和方臘相比,宋江的北軍不僅不佔地利,更不佔人和。先看一下方臘造反的起因,書中有交代:“因朱獻在吳中徵取花石綱,百姓大怨,人人思亂,方臘乘機造反。”可見,方臘造反是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的。因為一個叫朱獻的徵取花石綱,花石綱想必大家不陌生,有一個將門之後就是因為弄丟了花石綱,引起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被高俅一紙文書免去了公務員的身份,流落街頭賣刀,又碰上無賴牛二,一怒之下殺死牛二,攤了人命官司,被刺配北京大名府,好不容易盼來了出頭之日,又在黃泥岡上弄丟了生辰綱,這兩個綱綱綱要命,無奈落草為寇。

宋徽宗時,杭州的造作局、蘇州的應奉局,兩個局長奉皇上之命,對江南地區的珍奇文物進行搜刮,運輸文物的船隊所過之處,當地百姓要供應錢糧和民役,甚至為了讓船隊通過,不惜拆毀橋樑,鑿壞城郭。一時,江南地區百姓苦不堪言。《宋史》有載:花石綱之役,“流毒州縣者達20年。”方臘起義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發生的,因此,群眾基礎雄厚。

宋江破大遼、打田虎、討王慶皆毫髮無損,為何徵方臘損兵折將?

作者施耐庵在創作的過程中,應該是為了躲避文禍,用了曲筆,借一個老僧之口說:“此間百姓,俱被方臘殘害,無一個不怨恨他。”可是細究,這話是沒有半點可信度的。因為老僧說此話時是當著時遷的面兒說的,並且時遷已經報出了名姓:“實不敢瞞師父說,小人是梁山泊宋江的部下一個偏將時遷的便是。”這世間,會有人當著一個人的面兒說他的敵人有多好嗎?或許有,只在孩子間!

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此二人身上——入雲龍公孫勝、神醫安道全。此二人並未參加南征方臘的戰役,公孫勝是一個聰明人,他在宋江上山之後便離開了梁山,在宋江南征方臘之前又再次離開宋江。或許他早已料到徵方臘的結局,即便得勝也不會有好果子吃。有這般見識的人還有一個活佛魯智深,戰爭結束後,宋江對魯智深說回東京之後,還俗為官,光宗耀祖。魯智深說:我找個清靜地方消停兒待著就行了,不跟你們扯犢子了。宋江又說:那也得找個牛逼點兒的地方,當個一把手啊。魯智深說:拉他媽倒吧,能特麼整個全屍就不錯了!

宋江破大遼、打田虎、討王慶皆毫髮無損,為何徵方臘損兵折將?

公孫勝的退出,使宋江的戰鬥團隊出現了一個短板,極大地降低了整體的戰鬥力。因為方臘手下也有很多法術高強的茅山道士,比如在烏龍嶺戰役中用仙劍砍斷了武松手臂的包道乙,用法術殺了矮腳虎王英和一丈青夫婦的鄭彪鄭魔君。好在還有一個混世魔王樊瑞能和他們一起打打植物大戰殭屍,否則,傷亡更加慘重。不過,樊瑞的本事跟公孫勝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因為宋徽宗得病,神醫安道全又退出戰鬥。一個軍隊,沒有隨行的軍醫,後果可想而知。安道全剛走,金槍將徐寧就中了毒箭,而後又有張橫、穆弘等相繼感染瘟疫,再後,青面獸楊志病逝丹徒縣,豹子頭林沖風癱而死,病關索楊雄發背瘡而死,鼓上蚤時遷患攪腸痧而死,……

不要小看了一個走江湖變戲法的和一個赤腳醫生,生生拉低了宋江軍隊的整體戰鬥力。

宋江破大遼、打田虎、討王慶皆毫髮無損,為何徵方臘損兵折將?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江的團隊沒有強大的後援做支撐。整個大宋王朝,從上到下,沒有一個人是真心幫助宋江的,四大奸臣的蔡京、高俅、童貫、楊戩自不必說了,他們視宋江、盧俊義等人如眼中釘、肉中刺。他們最希望看到的是宋江和方臘兩敗俱傷,沒想到宋江得勝班師,因此又假傳聖旨,用毒酒害死了宋江等。宋徽宗的內心裡也是不希望宋江強大起來的,四賊害死了宋江等人之後,宋徽宗知道了真相,也只是當著百官的面兒,責罵了幾句而已。畢竟宋江強大起來,對他的統治會構成一定的威脅。

而那個貌似大好人的宿元景宿太尉,也是不願意看到宋江對宋徽宗政府構成威脅的。雖然他幾次三番,不辭勞苦,為招安奔走,其實,並非為宋江等梁山一百零八條義士著想,而是為宋徽宗政府考慮,為自己效命的統治機構考慮。當時宋徽宗政府面臨的大遼、田虎、王慶、方臘等太多的威脅。說得好聽點,為國家計,其實是為自己的主子宋徽宗計,宿元景才這樣拼命幫助宋江招安。

宋江破大遼、打田虎、討王慶皆毫髮無損,為何徵方臘損兵折將?

宋江的團隊萬里跋涉,孤軍深入,沒有強大的後援做支撐,在方臘的主場作戰,如何不失利?

當然,如果跳出文本分析的話,宋江徵方臘損兵折將,十去七八,並非折在方臘的刀下,而是損在了施耐庵的筆下。如果不寫宋江率領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全夥受招安,為朝廷賣命,破大遼、打田虎、討王慶,徵方臘,恐怕我們今天就看不到《水滸傳》這本古典名著了。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