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伯奢並非爲曹操所殺,而是另有其人!

《三國演義》裡描寫了一件曹操平生幹過最猥瑣的一件事,說過最裝逼的一句話:

操與宮坐久,忽聞莊後有磨刀之聲。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二人潛步入草堂後,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遂與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宮曰:“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操不顧,策馬便行。行不數步,忽拔劍復回,叫伯奢曰:“此來者何人?”伯奢回頭看時,操揮劍砍伯奢於驢下。宮大驚曰:“適才誤耳,今何為也?”操曰:“伯奢到家,見殺死多人,安肯幹休?若率眾來追,必遭其禍矣。”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曹操行刺董卓不成,跑路到中牟縣,結識陳宮。陳宮跟著曹操回老家招兵買馬討伐董卓,途經故人呂伯奢家。老呂頭去買酒,囑咐家裡人殺豬,豬肉燉粉條子招待曹操。沒想到惹來一場誤會,送了全家人的性命。此一回可以叫做一頭豬引發的血案。不僅如此,曹操離開後,在路上遇見呂伯奢,怕呂伯奢到家後發現家人被害,前來追趕,用計把呂伯奢也殺了。

呂伯奢並非為曹操所殺,而是另有其人!

誤殺了那麼多人,不知悔改,知道了真相後,還故意殺死恩人,就像陳宮說的“大不義也”。不僅如此,還放狂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但是事實上,曹操並沒有幹過這樣缺德的事兒,也沒有說過那麼裝逼的話。

《魏書》記載: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世語》記載: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雜記》記載: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呂伯奢並非為曹操所殺,而是另有其人!

《世語》和《雜記》並非史書體例,所記大多采自民間傳說。《魏書》雖是史書,也記載了曹操殺呂伯奢家人的事情,可是可以看出,曹操殺人是出於自衛,是正當防衛。因為小呂和賓客要搶劫曹操的馬匹和財物,曹操才動手殺人的。但是《魏書》的真實性和可信度不及《三國志》。

《三國志》中並沒有半點關於曹操殺呂伯奢的記錄,連呂伯奢這個人都沒有記載。只記錄了曹操逃跑的始末:“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

呂伯奢並非為曹操所殺,而是另有其人!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應該是借鑑了《雜記》的說法。本來小羅就是“尊劉抑曹”的,一定要在這件事上做做文章,好好黑一黑曹操。由此可見,呂伯奢並非死在曹操的劍下,而是死在了羅貫中的筆下。

而那句裝逼到了極致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也沒有史料證明是曹操說的。應該也是羅貫中從《雜記》中借鑑過來的,不僅借鑑,還拔高、昇華了。《雜記》中寫的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而到了《演義》裡就變成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把“人”字改成了“天下人”,一下子就把曹操忘恩負義、陰險毒辣的渾蛋形象突顯到了極致。也可以看出,作為小說家,羅貫中的手段是可以拿諾貝爾文學獎的。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