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北平無戰事》與國民黨幣制改革

熱播劇《北平無戰事》與國民黨幣制改革

熱播劇《北平無戰事》與國民黨幣制改革

《北平無戰事》是由孔笙、李雪執導,劉和平編劇,劉燁、陳寶國、焦晃等人主演的近代歷史劇,改編自劉和平所著的同名小說,講述了1948年潛伏於國民黨空軍的中共地下黨員方孟敖,在國民黨徹查北平民調會貪腐和推行幣制改革的經濟政治鬥爭中與各方勢力展開艱苦卓絕的較量,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艱難抉擇的故事。

1948年,為了挽救由於法幣破產所引起的國民經濟崩潰的局面,8月19日國民政府公佈《財政經濟處分令》,同時發佈了包括《金圓券發行辦法》、《人民所有金銀外幣處理辦法》在內的一系列財政金融法規。在《金圓券發行辦法》中,規定發行20億金圓券為本位幣,限期以金圓券1比300萬的比價兌換法幣。到11月10日,在不足2個月的時間內,金圓券的發行量已經突破20億元的限額。11日,國民政府又出臺了一個《修改金圓券發行辦法》,宣佈金圓券的發行總額將不以20億元為限,而“另以命令之”。此後,金圓券的發行量就像洪水決堤,迅速膨脹。到11月底已超過30億元,12月超過80億元,到1949年4月又超過1900億元,到5月18日,金圓券發行總額已達到98041億元。在短短9個月的時間內,金圓券幾乎成為廢紙。從《新中國》紀錄片中可以看到,北平老百姓用手推車拉著一大堆紙幣上街購物。

幣制改革的目的是讓民眾把手裡的金銀外匯等硬通貨兌換成金圓券。政府應該穩定金圓券的價值,但最後,由於沒有足夠的準備金來堅挺幣值,老百姓手裡的金圓券成了廢紙。蔣介石帶著國民黨用廢紙換來的硬通貨去了臺灣,不管人民的死活,最終人民也拋棄了他。

銀行沒有準備金,壟斷財團不願拿物資來堅挺市場,改革是不可行的。幣制改革,蔣經國是有理想的,想維持國民黨的統治,他時常坐在辦公室裡,頻繁接見上海的富商、要人,勸他們把黃金白銀拿出來。誰敢違反新制,必遭興師問罪。杜月笙大公子杜維屏、財政部秘書陶啟明、鉅富榮鴻元等一批人鋃鐺入獄。但國民黨的幣制改革還是遭到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例如,孔祥熙家族的阻撓。蔣介石也有意對孔氏家族進行了庇護。

因連年戰爭和貪腐,北平經濟崩潰,糧食價格猛漲。按國民政府的配給制度,北平學生每人每天只有半斤口糧。就這麼點救命糧,也有人想吞併。一萬五千多名東北流亡學生的口糧配額,被官商勾結悄悄吞掉。學生們靜坐示威,卻被軍警開槍射擊,打死9人。這樣的腐敗政權,老百姓不拋棄才怪呢。

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原因,除了發動內戰、變接收為“劫收”外,幣制改革失敗、老百姓無法活命,是其崩潰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