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迎來了盛夏

夏至,迎來了盛夏

夏至,迎來了盛夏

夏至一陰生,稍稍夕漏遲。

塊然抱愁者,長夜獨先知。

——唐·白居易《思歸:時初為校書郎》

夏至,迎來了盛夏

蟬鳴震天,夏日的晚風輕撫臉龐,荷花早已悄然立上枝頭,在這樣的日子裡,我們迎來了特殊的節氣——夏至。

夏至,意味著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即將到來。

今年的夏至時間是:2018年6月21日 農曆五月初八 星期四 18:07:12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

夏至,迎來了盛夏

夏至來源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周代時期,夏至祭神,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飢餓死亡。夏至這天,接近遠日點,冬至接近近日點,且近日點地球公轉速度快,遠日點地球公轉速度慢,夏長冬短由此得來。

夏至,迎來了盛夏

夏至三候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夏至,迎來了盛夏

氣候特點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對流天氣帶來的強降雨,不都像詩中描寫的那麼美麗,常常會帶來局地災害。

多數情況,“夏至”期間,正值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頻頻出現暴雨天氣,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甚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應加強防汛工作。

此時還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溼,冷、暖空氣團在這裡交匯,並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

夏至,迎來了盛夏

夏至習俗

祭神祀祖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

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災年、饑荒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後,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後,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後,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竟而成為制度。

冬至餛飩夏至面

“麥粽”與“夏至餅”:江南習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麵等。《吳江縣誌》:“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江南一帶夏至吃麵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麵條品種多,如陽春麵、幹湯麵等,而北方則是打滷麵和炸醬麵。

夏至,迎來了盛夏

夏至養生

夏至陽氣最旺,養生要注意保護陽氣。夏至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像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洩。

夏季炎熱,宜晚睡早起,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恢復疲勞之感。適當的運動也是夏季養生必不可少的,同時注意飲用水的潔淨,儘量不吃生冷食物,以免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

夏至,迎來了盛夏

夏至心安

無論環境和天氣如何改變,我們都要保持內心的寧靜。生活雖然充滿各種不易,但是滿懷信心,就能一路走下去。心安才是歸途,即使天氣炎熱,也無法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

夏至來了,及時注意避暑納涼,做好適當的防曬措施。閒情愜意之時,也可喊上三五知己,相約共飲,這才是度過夏天最好的方式。願你一路坦然,一路從容,走過夏至,享受美好的盛夏。

-主播-

京兔,央視紀錄片導演。

-攝影-

從看見到發現,插畫師,擅長繪畫小件物品,喜歡用灰色調繪製插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