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常識,簡談六大茶類

茶常識,簡談六大茶類

慢品生活,飲茶之道

喝茶有講究,但喝茶本身只是一種休閒方式。飲茶為健康,靜坐茶桌邊,既是修身養性也是品茶論道。飲茶者有專業業餘之分,但茶本身,於專業者為品鑑,於業餘者為品嚐,一字之差卻不用糾結,只是喝茶的目的不同罷了。茶有茶的作用和樂趣,最簡言之為解渴解乏,稍深入可作生活情調,真到行家水準則是通過喝去感知和認識一款茶。喝茶本身是種積累,且從粗淺入手,認識一下各類茶和它們的特性。

茶常識,簡談六大茶類

發酵程度

六大茶類的區分標準有多樣,在業內出現過產地、樹種、工藝等多種立論和爭論,但目前茶者都較為認可茶的劃分基礎為工藝,體現在製茶的步驟與方式上。一片茶葉通過各種工藝手法加工製作,讓不同類別的茶葉在製成成品後具備不同的發酵程度,影響著茶葉性質與口感滋味。

茶常識,簡談六大茶類

一般來說,發酵程度越高,茶性越溫和,比如紅茶(全發酵)整體茶性偏溫性,適宜各類人群;而那些不發酵或是輕度發酵的茶,其茶性往往微寒,雖能降火去燥,但也會刺激人體胃部。

茶湯口感

茶常識,簡談六大茶類

茶常識,簡談六大茶類

綠茶 | 葉綠湯清,清香、醇美、鮮爽

白茶 | 色白隱綠,湯色黃白,清香甘美

黃茶 | 葉黃湯黃、金黃明亮,甘香醇爽

青茶 | 也叫烏龍茶,青綠金黃,清香醇厚

紅茶 | 香高色豔味濃,葉紅湯紅,濃厚甘醇

黑茶 | 茶色粗大黑褐、口感陳香醇厚

不同茶類別湯色、口感特徵存在一定差異,一定程度驗證了茶葉茶葉製作工藝對茶品的影響。當然具體區分的時候還是要通過品鑑去感受,尤其如今多類茶都在採用新工藝製作,加大了口感上的辨識難度。

茶常識,簡談六大茶類

沖泡方式

六大茶類各自的品類及茶性特徵決定了茶葉片的鮮嫩程度、發酵程度,直接影響著茶葉的沖泡方式。從操作上來說,各類茶的沖泡都要結合投茶量、容器大小等客觀因素來考量,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順應茶性。唯有了解一款茶的特徵,掌握好沖泡技巧才能最大程度還原茶的真實面貌。一般來說,對於葉片相對偏嫩的茶類,如綠茶、黃茶,不宜高溫、久坐杯、悶泡等,以免讓葉片悶熟,影響滋味口感;青茶類可用高溫沖泡,但因每泡(如巖茶,一般每袋8-10g)投茶量較大,應當縮短出湯時間,避免影響到後續沖泡的持久度與頭幾泡的濃淡;普洱(尤其老茶、熟茶等)及黑茶,可選用壺類,紫砂、紫陶等容器,通過高溫去激發和醒茶,讓茶湯口感能夠真實反映。當然,飲茶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掌握,除非審評,否則沖泡上的講究也不是教科書式的一板一眼。本是樂趣,不必過多的約束。

茶常識,簡談六大茶類

藏茶學問

茶性不同,為品到原滋原味,適當的倉儲很是關鍵。

對所有茶而言,儲存都有三個基本要求即,乾燥(防受潮)、避光、密封(防異味)。

綠茶、黃茶 | 密封后,放冰箱冷藏,但兩者都不宜過長時間存放,以免鮮度喪失,茶湯變味

白茶、烏龍茶 | 常溫密封保存;避免異味

紅茶 | 常溫密封保存,切記防潮

黑茶 | 常溫保存,乾燥但切忌日曬

茶常識,簡談六大茶類

常飲效用

綠茶

六大茶類之首。零發酵,茶多酚最多。性微寒,微苦,回甘。清熱祛燥,提神醒腦。因茶性偏涼,腸胃較弱的人群不宜多飲。

白茶

輕度發酵,茶性清涼。滋味清淡、回甘。富含茶多糖,適合降糖需求人群。

黃茶

湯色杏黃清澈。輕微發酵,口感清爽香醇。富含茶多酚和咖啡因。提神醒腦,消食化滯。

青茶

多為半發酵茶或全發酵茶。常飲能利於降血脂、膽固醇,適合三高人群。青茶類能提神醒腦,但不建議空腹飲用。

紅茶

茶性溫潤,無刺激、口感甜醇。紅茶能調節脾胃功能,適宜各類飲茶人群。

黑茶

後發酵茶類,香氣獨特,口感醇厚。常飲利於改善腸道環境,調節脂肪代謝。

茶常識,簡談六大茶類

茶有異,人不同

六大茶類各有特徵,除了品質好壞之外,在口感喜好上並無優劣與貴賤之分。人們喝茶的目的不同,希望從茶中獲取到的東西也不一樣,但是茶本身始終是茶,一款簡單的飲品而已。茶行內有各種神化和杜撰,其實迴歸本源,茶僅是一片樹葉。愛茶者,因其多樣口感和品質益處而選擇,適宜者多飲,不適則少喝。六大茶類固然劃分了大類體系,但深埋其中的茶品眾多,其間唯根據飲茶者喜好而選擇。茶事且簡,飲茶隨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